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二戰中美軍女飛行員為何被歧視?

(揭秘)二戰中美軍女飛行員為何被歧視?

原標題:(揭秘)二戰中美軍女飛行員為何被歧視?


二戰期間,有一群獨立、自信的美國女性曾經像男人一樣駕駛著戰機衝上雲霄。她們經受了旁人的懷疑、嚴苛的訓練,一次次完成危險的任務,卻一度沒有得到官方承認的軍人身份和應有待遇。然而,這些與眾不同的女性依然堅持了下來,為美國取得二戰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那麼,這些女飛行員是如何加入空軍的?在軍中,她們遭遇了怎樣的歧視和不公?二戰結束後,她們的檔案為何被封存,又為何被遺忘?



1943年四月的一天早晨,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甜水」鎮的居民像過節一樣守候在「復仇者」空軍基地外,有些人甚至還帶上了野炊餐具,從空軍基地通往各個方向的公路兩側,汽車停成了二條長龍,足有兩英里。

下午三點左右,數十架敞式座艙單引擎飛機出現在天際。「這邊來了一架!」有人叫了起來,「哦,那邊也有!」興奮的居民們對這些訪客們充滿了好奇,畢竟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女人駕駛飛機。而這些女人帶給「甜水」鎮的不僅是視覺上的衝擊,更有文化上的衝擊。


這些飛機屬於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是二戰期間美國婦女在後方組成的一個後勤服務隊。初來乍到的學員們讓當地人大開眼界。她們穿著咔嘰布連衣裝,看起來獨立、自信。


當地一家擦鞋店的老闆查爾斯說,這些女飛行員周末會成群結隊到他這裡來擦鞋子。其他顧客會給一點點小費,或者乾脆什麼也不給。而這些女飛行員則大方得多,她們手往褲兜一插,摸到多少就是多少。查爾斯對這些女人的那種豪爽勁羨慕極了。


這種豪爽勁也在傑奎琳·科克蘭身上體現出來,她是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的創立者。



科克蘭自己也不知道是哪年出生的,在她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後來一對夫婦收養了她。這對夫婦很窮,他們在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的一些小鎮上輾轉居住。科克蘭只上了兩年學,就進入一家棉花加工廠幹活。那時,她只有八歲,每小時掙六美分。


為了改變命運,她決定當一名美髮師,隨後去了紐約。在紐約第五大道,她在一家美容院找到了工作。在一個顧客的介紹下,科克蘭遇到了金融專家弗洛伊德·奧萊姆,並嫁給了他。


奧萊姆給科克蘭買了一架飛機,勸她去學習駕駛。科克蘭一聽,竟真的去了紐約長島的羅斯福空軍基地學習飛行。在經過兩周半的學習後,她便獲得了正式的飛行員執照,而後她迫不及待地把飛機開到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那一年是1932年。


1938年,科克蘭在美國著名的年度跨州長途飛行競賽——本迪克斯飛行錦標賽上,以八小時十分鐘飛行3270公里的成績,擊敗了另外九名男飛行員,頓時揚名美國航空界。


1939年,德軍坦克開進華沙後,已是著名女飛行員的科克蘭給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寫了一封信,建議軍隊徵召女性飛行員,她在信中寫道:「男人在前方殺敵報國,女人們也可以在後方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譬如駕駛救護飛機或者通訊飛機或者運輸機,這樣能夠讓男人們有精力去執行更加重要的使命。」

但是五角大樓回復她說:「完全不切實際」。一份備忘錄上這樣寫道,女人們「在戰時駕駛飛機會過於緊張。」科克蘭對這個聽起來貌似很恰當的理由嗤之以鼻。1941年夏,科克蘭帶著總統的「批示」來到五角大樓,這個批示是總統夫人多方周旋才從羅斯福那裡弄到的。但五星上將、美國陸航司令亨利·阿諾德依然拒絕了她的提議。他說,軍隊有足夠的男飛行員。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男飛行員的數量在漸漸減少。阿諾德漸漸改變了立場,空軍轉運部部長威廉姆·特納也贊成引進一些女飛行員。


得到空軍支持後,科克蘭開始在全國大範圍招募。她要求,申請者的身高不能低於1.59米,年齡不低於18歲半,飛行時間不少於200小時。為了吸引技術成熟的女飛行員加入,1942年9月,科克蘭在首都華盛頓的「五月花飯店」舉行了一場雞尾酒會,邀請「國際女飛行員99組織」成員出席。這個組織是1929年,由99名美國著名女飛行員組建的,意在為女飛行員搭建一個交流技術、聯絡感情的平台。在聯誼酒會上,科克蘭向出席酒會的女飛行員們發出了邀請:「如有需要,你們願意為祖國而飛翔嗎?」兩三次聯誼酒會後,在科克蘭的鼓動下,不少女飛行員紛紛走出家門。


一個多月後,「99組織」的成員簡·斯特拉漢也收到了一份電報,建議她立即報名為國家盡自己一份力。簡·斯特拉漢起初以為這是個玩笑,因為她丈夫已經報名參軍,開赴到歐洲戰場。但架不住大夥的勸說,她也填寫了申請表格。


1938年,簡·斯特拉漢獲得了駕駛商用飛機的執照,並加入了女子飛行精英俱樂部「99組織」。因為技術過硬,她被聘請為英國恩斯特龍飛機製造公司唯一的女駕駛員,其任務就是向客戶展示飛機。


簡·斯特拉漢成了女子飛行隊的第一期學員後,駐紮在特拉華州威明頓「新堡」空軍基地,受空軍轉運部指揮。當時她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戰鬥機從生產線轉場到空軍基地,所以她幾乎開過所有型號的軍用飛機。


除了簡之外,科克蘭的招聘在全國吸引了2.5萬名申請者,有1830人獲選,最後獲得飛行資格的有1074人。



1942年11月,申請獲得通過的學員們被安排到了休斯頓的霍華德·休斯空軍基地。這個地方缺乏教室、食堂,給她們訓練用的飛機還在路上。沒有統一制服,她們什麼都可以穿:牛仔靴、拖鞋、馬靴,一個學員甚至還穿著毛拖鞋。飛行隊唯一統一發放的物資是捆住頭髮的髮網,因為軍方擔心那些飄逸的長髮在飛行時引發不測之禍。

1943年4月,學員們終於轉移到休斯頓「甜水鎮」的「復仇者」基地。這就有了我們今天節目開始時的那一幕。


她們引起了美國新聞界的高度關注。1943年四月底,《休斯頓郵報》報導了女子飛行大隊遷移到了「甜水」鎮的新聞,報紙給大隊起了個綽號「口紅大隊」。記者休·威廉姆遜形容這些新兵蛋子時說,她們的「身材苗條得像飛機的線條,皮膚晒成了標準的古銅色」。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她們的朋友和家人發現這些女孩都變得粗獷而不修邊幅。她們在軍營里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早上六點鐘被起床號叫醒,然後是學習摩爾斯電碼、模擬通訊、飛行訓練,根本沒有時間讓她們去梳妝打扮。訓練期間,她們都穿著肥大的陸軍機械師工裝褲。拜德州西部的大風和長時間的訓練所賜,女孩們的髮型和妝容全都變得亂七八糟、疏於打理。


除了鬼天氣之外,野生動物帶來的「驚喜」也不能不提,在一次單飛任務中,當一位女飛行員向自己右方看去時,猛然發現有條大響尾蛇正在向自己蠕動!幸運的是,這條蛇隨後就被螺旋槳的氣流吹到了空中。在這次事件過後,所有飛行員都會自覺地檢查自己的駕駛艙,尤其是在每天的第一次飛行之前。



對於每一名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飛行學員來說,沒有什麼日子能比結業那一天更讓她們感到自豪了。這一天,她們會得到一枚銀質飛行翼章,並被編為正式飛行員。每位女飛行員都置辦了一身行頭:一套夏天穿的卡其色襯衫、褲子和冬天穿的陸軍綠色華達呢制服。到了 1944 年春天,女飛行員的服裝確定為藍色。實際上,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是第一批穿上「空軍藍」的飛行員。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各大公司開始大量生產飛機,但因男飛行員大量在海外參戰,如何將工廠生產出來的飛機開到軍事基地去成了棘手問題。女飛行員們接過了這個繁重的活。


那些從「復仇者」基地畢業後的女飛行員被分配到了美國各地。有些人去轉運飛機,另一些則負責空運管理或成了醫護人員。特別優秀的飛行員,被安排去南卡羅來納州的達維斯基地從事靶機工作。


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的飛行員從沒有飛出美國,也從來沒有參加過實戰,但她們卻創造了驚人的紀錄。她們出現在美國境內120多個陸軍航空隊基地,她們駕駛過美國陸航所有機種,其中還包括具有試驗性質、危險係數很高的特種戰鬥機。她們對一些新型飛機或經過修理的飛機進行測試飛行,她們開著飛機在全國轉場。


很快,女飛行員們又開始駕駛美國最大、最新的轟炸機——B-29「超級空中堡壘」。這種飛機以難操控而聞名全美航空界。科克蘭告訴阿諾德將軍,她的女飛行員們已經征服了這些大傢伙。她說:「如果一個女性能夠做到,你們男人也應該可以。」

女飛行員們甚至試飛過飛行特性怪異的B-26轟炸機,這個型號的飛機因為起飛時容易墜機而被男性飛行員們稱為「寡婦製造者」,而女飛行員的表現向男同行們證明了飛機是安全的。女飛行員們偶爾還會噹噹飛行教官,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帶著新入行的男飛行員獲取必要的飛行小時數。


唯一讓她們覺得沮喪的,是來自美國社會固有的性別歧視。1944年,美國陸軍訓練部將軍巴頓·楊特和巴尼·吉爾斯將軍來基地視察,竟然讓女飛行員充當儀仗隊。更離譜的是,這次視察中,吉爾斯竟然問他的妻子,「你不覺得他們很性感嗎?」


有一天,女飛行員伊莎貝爾·芬頓駕駛著「文圖拉」中型轟炸機飛臨達維斯基地6000英尺的上空,追逐著一架靶機進行射擊,僅用了20發子彈芬頓就打中了靶機。但是當芬頓駕駛轟炸機離開基地的時候,一位歧視婦女卻又滿懷嫉妒的上校卻咕噥出這樣一句話:「見鬼,這個女人怎麼不去死啊。」



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還誕生了第一個華裔女飛行員。她叫李月英,早年是一家百貨公司的電梯操作員,後來因酷愛飛行,師從美國著名飛行員艾爾?克林伍德,成為第一個拿到飛行執照的華裔女性。


1942年夏天,當科克蘭在全國招收女飛行員時,出生於俄勒岡州的李月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成為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的第4期學員。在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訓練後,李月英被分配到位於密歇根州羅穆盧斯的第三轉運隊。李月英的主要任務是把軍用車輛配件運往碼頭。當時的任務異常繁重,李月英曾在給妹妹的信中抱怨道:「一周7天都要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李月英曾有兩次迫降的經歷。其中一次因為引擎發生故障,她不得已迫降在堪薩斯州的麥田裡。因為她的東方面孔,當地農夫誤以為她是日本飛行員,驚嚇過度的農夫以為日軍入侵美國,他們口中不斷罵著「殺了你這個日本鬼子」並瘋狂地拿著稻叉追殺她。直到她被擒後,才有機會向農夫解釋自己的身份,澄清誤會。而讓她的女同事們欽佩的是,李月英絲毫也沒有因為這次事件而放棄自己的工作,很快又回到工作崗位上。 


1944年11月23日,因為其他飛行員的失誤,李月英不幸殉職。


意外發生在當下午2點,李月英已飛抵大瀑布空軍基地上空。這個基地每天都有大批戰機在同一個時間降落,要控制這麼多的飛機起降,經常讓塔台航管人員忙的不可開交。因為前幾天氣候因素而延遲的關係,當天從各地飛來此地降落的戰鬥機比平日更多。


就在李月英要降落的同時,她的前方有另一架飛機突然飛進同一跑道準備降落,這架戰鬥機由一名男飛行員駕駛,因為他的戰機通訊系統故障,根本無法聽從塔台的指揮,只好自作主張。不知情的塔台立即做出指示,要兩架飛機同時拔高飛離跑道以免相撞。李月英收到了命令,以她的飛行技術,要臨時將飛機拉高並非難事;但是另一架戰機卻無法收到命令,由於李月英的戰機在後面,且高度低於另一架戰機,在她拉起時由於前面那架飛機並沒有相應拔高,瞬間兩機相撞,當場火焰衝天。李月英從滿是火焰的飛機中被救出時已是重度燒傷,連身上穿的飛行夾克也被燒爛,她立即被送往醫院,兩天後,這位巾幗英雄因傷重不治去世,年僅32歲。

李家為孩子選擇墓地時,被有關方面毫不猶豫地拒絕,理由是:亞洲人無權被安葬在白人墓地。經過艱難而漫長的抗爭,她被安葬在哥倫比亞河的山坡上。



李月英


1944年,由於二戰大局已定,許多男性飛行員再也不想去歐洲,更不願意去太平洋戰場。1944年2月,加利福尼亞州議員約翰·卡斯特羅要求把這些女飛行員轉為正式的空軍飛行員。6月19日,這一提案在眾議院投票時遭到失敗。


1944年12月4日,科克蘭宣布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解散,大約100名飛行員返回了基地做最後的告別。在告別儀式上,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諾德說:「在1941年的時候,我並不肯定這些年輕瘦弱的女子能夠駕駛B-17。現在到了1944年,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女人能夠和男人一樣在藍天翱翔。」


女子飛行大隊解散後,成員們沒有得到軍方任何補助或榮譽,檔案也被封存,她們對於二戰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甚至歷史學家也不太清楚。但生活還得繼續,一小批人進入了空軍,一些人干起了空姐的工作。但大多數人結婚生子成了家庭主婦,而且從來不談論她們的經歷。


1976年,美國空軍宣布,空軍學院有10名女飛行員即將畢業,「她們是首批駕駛美國軍用飛機的女飛行員」。這激起了仍健在的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的成員的憤怒。這件事在美國國會引起一輪激戰,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的檔案記錄終於被啟封。1977年11月,美國總統卡特簽署法案,同意給予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二戰老兵的待遇——這意味著她們去世後,有權在棺木上蓋一面美國國旗。


部分內容選編自《看歷史》雜誌,原文編譯:毛春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上合組織的前世今生
(揭秘)古代狀元那些事(下)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