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非遺●沙河:民間技藝在傳承

中華非遺●沙河:民間技藝在傳承

天下副刊,為天下文人!

副刊天下,為文人天下!

文:胡英軍 宋秋梅 薛小彥

沙河:民間技藝在傳承

沙河市因一條自西流向東的大沙河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古為冀州地,春秋屬晉,戰國屬趙,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置縣,1987年撤縣設市。千百年來,沙河兒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豐富多彩、頗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承著歷史,記載著濃濃的鄉愁。在沙河民間有一批藝人,他們默默守望著這方故土,從不離開一步,從上輩或老藝人手中,接續著、傳播著古老的技藝。

民間彩繪門帘

沙河民間有畫匠,據《沙河辭苑》記載,他們主要從事農家的彩畫裝修事宜。舊時,為新婚用房畫牆圍子、畫頂棚、畫粗布門帘等。源於何時、何地並無記載。然而,從我記事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當時的沙河農村非常流行彩繪門帘。每到冬季,寒潮來襲,北風凜冽,刺骨冰冷,各家各戶門口上掛著的各種圖案的門帘,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現在的沙河大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民間藝術幾近失傳,但在農村仍然流傳著彩繪門帘的製作工藝:先將純棉白布放在鍋里加水煮開、蒸透。接著將加熱蒸透的白布放在白面做成的糨糊里浸泡、搓揉,使布料充分浸透,粘滿糨糊。然後取出布料,再將浸揉好的布料放在平整的次次捶布石上,用棒槌均勻用力敲打,使糨糊充分浸入布料。之後用清水將布料上的殘餘糨糊漂洗乾淨。再將布料放在槌布石上,用棒槌敲打平整。把布料晾乾曬透,形成布氈。最後用圓珠筆或鉛筆在布料上勾描畫作、圖案,彩繪著色等。彩繪門帘的選材一般是喜慶吉祥,或者與愛情有關的圖案,傳統的如《丹鳳朝陽》《孔雀牡丹》《臘梅迎春》《喜鵲斗梅》等,也有戲曲人物《天仙配》《白蛇傳》《朝陽溝》等。圖案畫完後還需要縫邊裝飾。最後穿上木杆(俗稱串門帘竿)。至此,一幅彩繪門帘即告完成。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彩繪門帘是沙河民間彩繪的一種獨有表現形式。它的繪畫技法與宗教繪畫一脈相成,宗教繪畫主要作用於宗教文化的宣傳與演繹,而彩繪門帘則完全是沙河農村群眾的民間審美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彩繪作品主要表現在建築物和器皿、印刷品上,彩繪門帘的作品則主要表現在紡織品上。在選取題材方面也有所不同。宗教彩繪作品所選題材主要是與宗教相關的事物,而彩繪門帘的選材主要是喜慶吉祥或與愛情有關的圖案。

據年逾古稀的高齡老人回憶,在明清時期,沙河一帶就出現了彩繪門帘工藝。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沙河農村的彩繪門帘十分盛行。每家每戶都會製作一些彩繪門帘,哪家如果有巧手的姑娘、媳婦,總能看到家裡掛著幾個做工精緻的門帘,受到別人的羨慕和誇獎。一些相關的產業也隨之興起,比如集市上就有賣門帘畫,門帘釘,門帘桿的攤點。

慢慢地在沙河就興起了一種風俗,無論山區、丘陵還是平原,只要哪家娶新媳婦了,無論家境如何,新娘(郎)父母總要千方百計請手藝高的畫匠彩繪一個或兩個寓意吉祥的門帘,當作女方陪嫁的嫁妝。待到迎娶新娘當天,新娘的侄子、侄女,或者弟弟會扛上門帘到新郎家討要禮錢或掛門帘釘錢。一來討要門帘里禮是一項帶有喜慶、戲謔意味的討價還價,二來這個彩禮錢數量不菲,也是因為製作彩繪門帘費時費力的緣故。

近年來,隨著紡織業向化纖品的逐漸轉移,舊式土織布門帘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織造精美的印花門帘,加上新型住宅門窗的普遍使用,塑鋼門窗和不鏽鋼門窗的封閉性更好,保暖性更好,已經不再需要門帘了,彩繪門帘技術逐漸失去了生存發展的空間,逐漸走向式微。

如今,雖然很少有人再去使用彩繪門帘了,但新郎、新娘婚娶的當天,新娘家向新郎家討要門帘禮錢或門帘釘錢的風俗卻保留了下來,而且盛行不衰,並且門帘禮錢或門帘釘錢的數額愈來愈大,逐漸成為一種負擔。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一些鋪張浪費的風俗習慣也會慢慢消失。

民間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在紙上剪刻花紋圖案的手工技藝。

在沙河大地上,尤其在農村,仍然有很多人在傳承著這一技藝,特別是在喜慶節日和春節時,人們經常會剪裁出許多精美的剪紙,用它來美化環境,歌頌吉祥,祈福平安,裝點生活。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新中國成立後,開拓了剪紙創作的新道路,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

傳統剪紙工具主要有:剪刀、鉛筆、紙張、蠟盤、針和錢、染料或墨水、刷子、煤油燈或蠟燭、熨斗等。以前的剪紙流程主要有:印染紙張、燙印、製作模板、煙熏模板、堆垛、剪刀剪紙等,程序比較複雜。

如今科技進步了,一般的剪紙只用剪刀就可以,幾張彩紙摺疊起來,技藝嫻熟的手藝人拿著剪刀,三下兩下,就可以剪出令人稱絕的圖案來!圖案複雜的剪紙就需要先用鉛筆細緻地描繪,成型後,再用剪刀和刻刀,或剪或刻,不一會兒就能製作出精妙絕倫的剪紙來。

沙河民間剪紙的題材大多以人物、動物、草木花卉等為主。剪紙作品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徵等手法構成寓意性極強的藝術畫面。如《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象徵婚姻美滿幸福,《劉海戲金蟾》象徵愛情真摯,《柿子與如意》表示萬事如意,《喜鵲登枝》表示喜事臨門,《石榴捧蓮》表示多子多福等。

沙河王素芬創作的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釵、水滸英雄人物等剪紙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成為經典。最近又在創作反映沙河秀美山川的系列作品。

從事民間剪紙的大都是農村婦女。數百年來,剪紙已經成為衡量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女紅」之一。因此,剪紙技術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需要學習和掌握的一門手工技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裡借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出自已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等,先從最簡單的圖案入手,反覆琢磨,勤於練習,以至最後能夠做到隨心所欲,信手一剪,就能剪出新的花樣,達到進行自由藝術創作的境界。

許多剪紙藝術也用在日常生活中,如年輕人結婚時,多在門前張貼「雙喜」字剪紙,窗戶上粘貼寓意吉祥的《喜上梅稍》;閨女出嫁的嫁妝上多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飾。

民間四匹繒布紡織

沙河市的四匹繒布紡織技藝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用這種技術織出的農家粗布圖案色彩艷麗、花樣種類繁多。2007年6月,沙河四匹繒布製作技藝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四匹繒布是沙河西部山區、丘陵等地廣泛流行的一種民間織造土布。

清初,四匹繒布的紡織技術傳入沙河,這個時期的紡織生產逐步利用了簡單工具,後又經過歷史的發展,才有了組合工具,但仍為手工紡織。

沙河四匹繒布的製作過程全部採用手工,由多種顏色的經緯線織成不同圖案。因在製造過程中使用四匹繒來分辨經線的格式,故稱四匹繒。作為典型的民間手工藝,曾代表河北省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亞洲地區民間美術展。

沙河四匹繒布的傳統流程步驟為:棉纖維梳理、搓卷、紡穗子、拐卷、水煮、染線、絡線、絞線等多種工藝。所用器具為軋花機、彈花機、紡花車、拐子、輪車、絞絞、絡子、織布機、經布繩、經布棍、繒、梭。

沙河四匹繒布圖案色彩艷麗多樣,大小點、棗花、疙瘩眼應有盡有。還有寶蓮燈、石榴大開花、仙女散花、螞蟻上山等具有故事內容的製品。可做成衣服、被褥面、沙發套、毛巾、枕巾、圍裙,用於日常穿用。

過去當地婦女都會織布,現在很多人至少已有20年時間不再紡花織布了,青年女子學織布的為數更少,加上好多紡織工具的破損、丟失,這項手工技藝面臨失傳。但是近幾年,隨著人們返璞歸真意識漸濃,在沙河農村又有復甦跡象,產品大多銷往城市。

作者簡介:

胡英軍,筆名山石,男,1969年出生,河北省沙河市人。自幼喜愛讀書和寫作,喜歡用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作品散見於《農民日報》《中國鄉鎮企業報》《河北經濟日報》《經濟論壇》《邢台日報》等報刊,參編了《沙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等書籍。

宋秋梅,1971年出生,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沙河市作家協會會員,在沙河報發表《憑欄袖拂楊花雪》《陪你去看海》《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多篇散文,並有散文《遠山的誘惑》《清風拂面王硇行》在《牛城晚報》發表。

薛小彥,女,1970年出生,1989年參加工作,沙河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沙河市第八屆政協委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業餘時間喜歡攝影,作品以風光、民俗為主。

天下副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副刊 的精彩文章:

TAG:天下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