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和死,紅蕃出,大航海時代的大明在幹啥之一:葡人東來

鄭和死,紅蕃出,大航海時代的大明在幹啥之一:葡人東來

原標題:鄭和死,紅蕃出,大航海時代的大明在幹啥之一:葡人東來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15篇原創文章


大明朝建立初期,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為眾人所周知。今天我們把東西方同一時代的脈絡梳理出來,探究一下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圖1. 鄭和下西洋示意圖,注意後方攜帶的長頸鹿



圖2. 鄭和航線圖,注意最西端抵達非洲之角索馬利亞,再向南就是人類航海處女地

1436年,鄭和去世兩年後,朝廷重臣以明英宗的名義下令終止繼續投入下西洋的各項工作。從那之後,再也沒有見到中國官方派出的遠航記錄。不但如此,大明的對外戰略轉向保守,在北方大修長城(今天所見的長城基本都是明代修復),修築嘉峪關和山海關,放棄關外的大片土地(早已徹底漢化的敦煌也被明朝主動放棄)。在南方,放棄剛剛收復不久的交趾行省(詳見千年近鄰的千年恩怨,中越交往簡史之三:從安南到越南),更為可悲的是逆世界潮流實施海禁,停止官方的對外通商,將日益蓬勃發展的海上絲綢之路拱手讓給外國人(宋元兩朝的東南亞海上霸主是中國人和阿拉伯人),從此南海上從事貿易的船隻統統被打上海盜和走私販的烙印。(關注南海的中國海盜,詳見中國為何錯過大航海時代之五:我們的海盜我們的海)



圖3. 法國人描繪的南海海盜,鄭和艦隊絞殺了海盜王陳祖義,而不是象歐洲人一樣利用海盜擴張勢力


幾乎在明朝中央政府組織大規模巡遊南亞的同時,偏處歐洲一隅的葡萄牙開始了對大洋的探索。在古典歷史時期,東西方都未能發現兩個文明集聚地之間的海上通路。在西方著名的托勒密地圖裡,只描繪了相互獨立的地中海航路和印度洋航路。


圖4. 公元2世紀的托勒密帝國所繪製的地圖,注意東西方被分割為獨立的兩個大洋


1417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在率軍增援北非重鎮休達的戰鬥後,從戰俘的口中得知在撒哈拉沙漠南面有一片大綠洲的存在,亨利因此而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從海路繞過撒哈拉沙漠,與那片綠洲平原的文明建立聯繫。隨後,亨利將他的一生都投入了這項事業。



圖5. 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亨利王子雕像


1418年,亨利王子創立了航海學院,並不斷派出船隊向南尋找航路。1419年的一支船隊發現了西非海岸外海的馬德拉群島,1427年,發現了尚無人類居住的亞速爾群島,1434年,葡萄牙人首次越過了博哈多爾角的障礙(這裡是當時西方人所知道的最南的地點),1441年,探險隊創造了向南航行的新紀錄:布朗角(今茅利塔尼亞的努瓦迪布角)。1444年,一支葡萄牙船隊終於到達了布朗角的塞內加爾河口附近,這裡的海岸變得青翠,植被繁茂,經過26年的不斷航行,葡萄牙終於到達了綠色國家。1460年當亨利去世時,歐洲人已經激發起對遠海的無窮興趣和殖民愛好。


圖6. 15-16世紀流行於地中海的漿帆戰艦


中國人放棄的海上航路,歐洲人卻一刻沒有停息。1472年,葡萄牙人發現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482年,到達剛果王國,1488年迪亞士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與西南端的好望角,這意味著歐洲人發現了進入印度洋的航線。由於氣候等因素,非洲大陸尤其是中南部非洲的文明發展一直非常緩慢,非洲土著沒有能發展出航海技術,因此非洲的大部分海岸線對於其他文明來說一直屬於處女地,這也是托勒密地圖上空白部分的主要原因。也由於非洲大陸的阻隔,東西方的航海家們一直不知曉世界海洋還存在著連通性,隨著迪亞士抵達好望角,東西方的海上通路成為可能,從這一點來說,鄭和艦隊曾經非常接近發現非洲大陸的南部頂點,卻最終功虧一簣。


圖7. 直到1488年前,歐洲航海家們仍然在探索非洲大陸的海岸線,並不知道能夠通往亞洲


1498年,繞過好望角的瓦斯科·達伽馬藉由一位熟悉西印度洋季風規律的回教徒領航員幫助,抵達了印度次大陸的卡里卡特,並由此宣布他發現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葡萄牙人很快就年復一年的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90年前,鄭和船隊曾登陸過同一個地區,這裡的中文名字被喚做「古里」。(詳見從加勒比海盜5說起,中國是怎麼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圖8. 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並抵達印度卡利卡特的航線示意圖


葡萄牙人對印度的征服並非是和平方式,由於路途遙遠,葡萄牙人的艦隊只能每年往返一次,帶來新的援軍和武器彈藥。印度洋原本的霸主阿拉伯人並不希望看到歐洲人來分享海上貿易的收益,他們聯合強大的印度古里亞特邦土邦主發起了對葡萄牙人的反擊。為了征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葡萄牙人連續三年發動遠征,終於在1509年的第烏海戰中擊敗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聯軍。



圖9. 16世紀的印度洋,注意卡利卡特和第烏的位置


第烏海戰中的葡萄牙艦隊由18艘海船組成(包括5條大卡拉克帆船,4條小卡拉克帆船,6條卡拉維爾帆船和3條其他小船,具體船型介紹詳見中國為何錯過大航海時代之三:那些年那些風帆的故事),艦隊中共有1800名葡萄牙人和400名卡利卡特印度土兵,對手是阿拉伯和古吉拉特聯合艦隊的100艘船兩萬多人(其中只有12艘大船裝備有少量火炮,其餘為只裝備弓箭的小船)。聯軍試圖採用古老的靠舷跳邦肉搏戰術,但葡萄人並沒有給敵手機會,他們乾脆利落地用兇狠的遠程火炮擊沉聯軍船隻。僥倖靠近葡艦的聯軍也悲哀地發現,由於船舷高度相差太多,聯軍的刀斧手根本無法登上葡萄牙人的大船。第烏海戰以葡方大勝、聯軍大敗而告終,葡軍幾乎沒有損失。



圖10. 古吉拉特邦的要塞第烏,由於武器落後最終大敗


從此以後,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乃至西太平洋長達千年的海上優勢衰落了,歐洲人成為印度洋上新的主人,並逐漸在印度次大陸建立起大量的殖民地。1510年,葡萄牙艦隊司令阿爾布柯爾克擊敗卡利卡特的旁遮普土王,佔領了果阿舊城,並將果阿建設成為葡萄牙人最早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中葉,印度人才收回該殖民地。第烏海戰中有一位受傷的葡萄牙人費迪南德·麥哲倫,在10多年後完成了人類首次的環球航海。



圖11. 葡萄牙人麥哲倫和他的環球航行帆船維多利亞號


1511年,還是這個阿爾布柯爾克帶領一支由17艘戰船和1800人組成的遠征軍,進攻位於南中國海南部地區的貿易重鎮馬六甲(大明朝稱之為滿剌加),與華商有了初步的接觸。據記載,當時的馬六甲本地統治者偏袒穆斯林商人,對中國商隊嚴加盤剝,並企圖利用戰亂打劫當時停泊在馬六甲港的中國商船。因此這些船上的華商主動聯絡葡萄牙軍隊表示願意提供幫助。雖然此次聯手對敵最終未能實現,但熟悉當地情況的華人也將馬六甲城內的情況及守軍情報透露給了這些新來的西方人,雙方的初次接觸是以一種利益合作的方式平和進行。



圖12. 正在攻打馬六甲的葡將阿爾布柯爾克


葡萄牙人攻佔滿剌加之後,在那裡建立了總督府,隨後以此為據點分兵兩路繼續尋找東方的商機:一方面繼續向東航行,尋找香料群島;一方面轉而北上,尋找與中國通商的機會。從達伽馬發現好望角短短23年之後,葡萄牙人已經來到了中國南海,此時距離鄭和船隊最後一次下西洋,時間才僅僅過去了80年!



圖13. 歐洲人繪製的中國南部海岸線地圖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燃燒的島群 的精彩文章:

TAG:燃燒的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