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擁有一流家境,卻受著末等家教,教育的成敗,從孩子身上看出來

擁有一流家境,卻受著末等家教,教育的成敗,從孩子身上看出來

1

昨天喜媽看了一個新聞,被新聞里的孩子震驚到了。

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被另外幾名女生輪番掌摑

GIF

紫頭髮女生還用力拽校服女生的頭髮

GIF

校服女生甚至被強制按倒跪地

GIF

現場其餘圍觀者不停叫囂起鬨

任何一個家長 ,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憤怒,這個被打的女孩家長,立馬報了警。

事後網上流出了聊天記錄:

總結了一下這個女孩的話就是以下幾點:

1:我不知道誰把視頻傳出去的,事情鬧那麼大。

2:我上次已經「進去過了」,所以這次我不想再進去了。

3:我們可以賠錢,可以道歉,都這麼低聲下氣了,所以你就原諒我們吧。

4:參與打人只是因為要打你的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幫忙,其他我什麼都不知道。

5:你跟「朱**」聊天,所以人家才打你。

6:打之前問過你「哥」,你哥說不打死就行,順便清理門戶(親哥?)。

恩?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

紋身(就算是貼的也不美觀啊)、染髮:

打了人被曝光,絲毫不見後悔,反而覺得自己紅了?

「還好沒我照片,幸好視頻沒怎麼錄到我臉」絲毫沒有覺得自己錯了,只是在慶幸自己「運氣好」?

受害人呢?

看來「鬥毆」是她們的常態啊?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總在告訴孩子:

遠離垃圾人,不要和那些不好的孩子玩耍。

如果被欺負,要尋求爸媽、老師的幫助,不要忍氣吞聲。

可是這些叮囑有什麼用?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也許就因為一個眼神,你的孩子就能被別人「校園暴力」,有的暴力是動作,有的暴力是冷暴力,有的簡直就是一部「甄嬛傳」。

我們千叮萬囑,生怕孩子被欺負,被帶壞。

可是誰來告訴這些欺凌那一方孩子的家長,管好你們的孩子,不要去欺負別人呢?

歸根究底,「校園暴力」的源頭,在於孩子的家庭教育,沒有去欺凌的人,就沒有被欺凌的人。

2

前兩天有個新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一名高中老師被家長毆打的新聞:

真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啊。

同樣也是「打老師」,五月份有個六年級的孩子,用雨傘把老師打成了腦震蕩。

周老師在六年級一個班裡上美術課時,教室後面突然傳來響聲,周老師一看,一名男生椅子倒地,坐在了地上。

周老師回憶說,她當時過去叫男生站起來,他起來以後沒有說話,就直接拿起一把雨傘往周老師的頭部打了過去……

由於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周老師都懵了,立即趕往醫院處理,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腦震蕩和左耳挫裂傷。

小孩子做出這樣的事情,那麼家長是如何處理的呢?

孩子父親表示——

「如果你距離遠,他不可能打你,他也不可能打其他同學,他收拾好(東西)了以後,他會自然坐好。這個老師被打的主要原因,是她太靠近我小孩了,就好像你看見那條蛇,你一抓那條蛇被蛇咬,這個是正常的。」

我很佩服這位家長的邏輯,同時也瞭然為什麼這孩子能打老師了。

最後家長賠了錢,記者問孩子父親:你覺得會有歉意嗎?

他說:「對於我就是說,有沒有歉意,我的確我想不通,老師為什麼創造一個條件給他打,對這個賠償來說,我們也是按照一般的情理這樣做出賠償。」

我可不可以理解為「打人我們是沒錯的,是老師自己湊上來讓我孩子打的,賠錢是因為官司打輸了。」

現在知道那些總是欺凌別人的孩子怎麼來的了吧?遺傳來的。

染髮、紋身、鬥毆、不尊重師長......你教育的成敗,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來。

這天,他可以這樣對別人,久之,他就能這樣對你。教育好一個孩子的品性並不比考試滿分容易。

3

一個人,要先成才,必先成人。我們很多家長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對孩子的品性教育。

如果不在幼苗長歪之初掰正它,只會越長越歪,最後只能折斷。

孩子的品性反映在說話、教養、行為上,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家庭、父母的熏陶。

那麼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品性呢?這些是喜媽給你們的建議: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的「秉性」

《大學》上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意思是父母對兒女有偏愛,所以只看到他的優點,而不曉得他的缺點。

很多家長眼裡,「我自己家的孩子,做什麼都是好的」,而忽略孩子的缺點,往往偏愛孩子,溺愛孩子,這些就變成了助養孩子的「養料」,等到發現為時已晚。

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這兩句古聖先賢的告誡。

撇除了溺愛孩子的行為,就要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只要會讀書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教育家南懷瑾曾說:「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真正的兒童教育,學的應該是「洒掃應對」: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怎麼掃地、抹桌子,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這個最重要。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洒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而對於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會一片混亂。

讓孩子動手做家務,學會怎麼禮貌對人,學會遵守規矩,才是為孩子鋪墊良好品性的基礎。

其次,別把孩子養在「溫室」里,中國有句古話,叫「恩里生害」,事事為孩子擔憂操勞,過度關注關愛,反而讓孩子無法獨立自主,沒有自己的主見。

這樣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結交一些不好的朋友。

回歸家庭,母親的教育尤其重要

現在倡導女性獨立,很多媽媽都工作可能就會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一個母親品性的好壞,比爸爸更能影響孩子。

別讓你的孩子擁有一流的家境,卻受著末等的家教。

教育好孩子的品性,這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父母在生活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並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減少「校園暴力」,不外乎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多數孩子患上這種「病」,請多帶孩子出門,讓他們發現比手游更有趣的東西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