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可變後掠翼 上個時代的技術遺產

可變後掠翼 上個時代的技術遺產

原標題:可變後掠翼 上個時代的技術遺產



F-14

自從航空器的發展跨入音速時代後,如何兼顧速度與機動性這一對矛盾體便成了世界各國的航空科研人員的最亟待解決的難題,在航空器跨音速飛行時,具有大後掠角的機翼可以有效的避難激波帶來的阻力,但也導致其在低速狀態下的誘導阻力大、低速特性差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對矛盾,可變後掠翼技術應運而生。



「狂風」戰鬥機


可變後掠翼是指在飛行過程中機翼後掠角可隨飛機飛行速度、高度變化而改變的機翼,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可通過改變機翼後掠角來調節飛機在不同速度下的升力、阻力特性,平衡飛機在高度與低速之間的性能。可變後掠翼不僅可以解決飛機高低速之間氣動布局的矛盾,還可以縮短起降距離,增大航程,節省燃料。


米格-23


可變後掠翼飛機通過機翼後掠角的變化,使飛機在低速和高速飛行中獲得更為理想的升力。在起降與低速飛行時,可使用較小的後掠角,使機翼前緣升力增加機翼效率提高,而在高速飛行乃至超音速飛行時使用大後掠角,提高了飛機的加速性能。因此可變後掠翼飛機同時具有在高空與低空、高速與低速之間迅速轉換的巡航能力。



F-111 「土豚」戰鬥轟炸機

可控後掠翼的設計最早始於二戰中德國人的技術驗證機Me p.1011,但隨著二戰結束德軍戰敗Me p.1011並未完成製造,世界上第一型可控後掠翼飛機是美國貝爾公司的於1951年6月20日首飛的X-5,進入60年代後,冷戰進入了最高峰,東西方陣營間圍繞著轟炸機的低空突防與戰鬥機的空中攔截,將可控後掠翼技術發展到了極致。也由此促成了一系列經典名機的誕生。



圖-22與圖-160


在冷戰中,美蘇陣營各自推出過不同版本的可控後掠翼戰機,有的是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戰略轟炸機,例如:B-1B、圖-22M、圖-160,也有的是能夠適應不同戰場環境負責對地打擊的戰鬥轟炸機,例如:F-111、蘇-20、蘇-24、米格-27,還有的是能夠奪取制空權的戰鬥機,例如:F-14、米格-23、狂風。


在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可變後掠翼無疑是格魯曼公司F-14戰機,作為美軍史上最為人矚目的戰機之一,F-14相比於其他可控後掠翼機除了最為人稱道的「顏值」外,還在於F-14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計算機技術操縱機翼後掠角的可變後掠翼戰機,實現了後掠角從20°~60°的自動變形,這使得F-14在「戰鬥力」上相比其他同類有著質的飛躍。



而在轟炸機領域內,同樣出彩的還有俄羅斯的圖-160與美軍的B-1B,這兩款轟炸機之間有著極為相近的氣動布局,均是採用機身融合體加可變後掠翼的設計,4台發動機成對地裝在機翼下靠近飛機重心的兩個發動機短艙內,尾翼稱十字形,圖-160與B-1B這樣的設計理念就是利用可變後掠翼來實現超音速飛行,在憑藉速度的優勢以突破敵方的攔截系統。


雖然說可變後掠翼在高低空,高低速之間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但是由於其機翼部分的複雜結構增加了戰機的重量,減小了負載,加大了維護保養的難度,也使得飛機的事故率明顯的上升,同時隨著航空技術的進一步的發展演進,計算機飛控技術在戰鬥機中普遍的運用,以及矢量發動機技術的出現,使得傳統局部的飛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只有可控後掠翼才能實現的在高低空,高低速之間的兼容,這也使得可控後掠翼技術優勢難以完全發揮,而其劣勢則被進一步放大,以至於在今日鮮有人問津成為了時代的淘汰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美軍F-22「猛禽」戰鬥機亮相尼亞加拉

TAG:看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