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焦慮養娃的時代,看看朕如何養娃

焦慮養娃的時代,看看朕如何養娃

原標題:焦慮養娃的時代,看看朕如何養娃


現在網路上流行的告白的絕殺句子是:嫁給我,不打老婆,房產證上寫你名,生孩子難產保大人。


這句「生孩子難產保大人」來自一個大熱社會新聞,說的是有一家人拿媳婦不當自家人,媳婦生孩子受苦,丈夫跟婆婆不僅不體貼;媳婦難產,婆婆首肯,讓丈夫簽字,要小的不要大的,結果把媳婦一條人命給賠了進去。隨後丈夫又娶了另一個老婆,也不知道下一個老婆生娃出問題,他家是保大保小。這個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大部分人都譴責這家婆婆和丈夫眼裡頭沒人命,保小算是毀了媳婦她娘家一個家庭。



中國重視子嗣是一種傳統,女性在生育時一隻腳進入了鬼門關,意味著誕子是一件兇險的事。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能順利地擁有後代也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在古代,出於對繁衍後代的重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觀念也延續至今。尤其是在一家最多生二胎的當今社會,孩子父母對於備胎、早教都無比地重視。而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家裡,皇子的胎教和早教更是必做的功課。現在我們看看尊貴無比的中國皇室是如何從娶能生的老婆到教育皇子,對子嗣從各個環節流水線式的看重和保護,可以參照一下當下動輒上萬的胎教服務、月子中心與各種類型的線上線下教育產品。


大家都明白,「子以母貴」么,皇后的兒子是太子;可是更多的是「母以子貴」,哪怕一個宮女生了皇上的孩子,都會有正式的封號,可謂「飛上枝頭變鳳凰 」。皇室多生孩子有兩個理由:一是生了男丁好一直祭祖,只有長丁丁才能進祖廟,沒了兒孫,老祖宗都成孤魂野鬼了;二是皇家以為多子多福,兒子多養著費事,可是等一輩老了就有人伺候了,這玩意得靠運氣,「棄養」這事他們造人的時候肯定沒想。


皇室生兒子肯定是喜事,生了閨女咋辦?現在村子裡還有生了女兒扔廁所的。其實啊,皇家生了女兒也是很高興的,北周武帝有一年得了寶貝明珠,直接大赦了天下。還有宮女因為生了女兒被封為妃子,但是女兒夭折,妃子也失寵了。但是生兒子的心情更加迫切,就連確立皇后的標準都有「宜子」一說。如晉武帝要給太子選妃,有人建議從衛家和賈家選。晉武帝看中了衛家,原因就是衛家的男丁多,這家的女孩也肯定能生,「種賢多子」。皇后作為正妻,有負責生育正統繼承人的責任,「宜子」當然是重要標準。無獨有偶,外國人也很重視老婆生兒子這件事。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凱瑟琳王后多年只生了一個女兒,就不惜跟羅馬教皇翻臉,要廢后,最後成功從天主教脫離,也改立了別的王后。



亨利八世(Henry Ⅷ),為休妻另娶新皇后,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


古代皇室宮廷里,到處都充斥著希望生兒子的迷信。啥玩意都和生兒子有關係。《中國日常生活史讀本》中提到了一些宮中的吉祥名字。床擋簾叫「百子帳」,皇宮給大門起名叫「百子門」「千嬰門」。宮裡過七夕也是奔著求子去的,北宋宮裡七夕宮女把豆芽捆起來泡水裡,叫「種生」。古代有個管生孩子的神叫「高禖」,拜這個神是皇家專有的求子大典,宋仁宗和宋高宗各自拜過七次。明神宗的寵妃鄭貴妃就拜過高禖神,生出來的兒子叫福王,福王最後被李自成的軍隊給殺了,死得挺慘。


高禖神


後宮女子懷上了之後,從名分開始就做得非常周全,這個制度就連皇上也無法反抗。還是明神宗,偶爾臨幸了一個太后宮裡的王宮女,只是隨便玩玩,之後就不想認賬,但是沒想到她懷孕了。太后讓人拿了記錄完整的內起居注,逼皇帝不得不認,後來這位王宮女因為生了皇長子被尊為皇太后。後宮女子懷孕了,會得到特殊照顧。本來家眷進入大內基本是不可能的,進宮了的女人就很難和家人見面,哪像現在回個娘家非常容易。但是一旦懷孕,孕婦就能讓自家母親進宮照顧。胎教和臨產準備也是有章可循的。孕婦特別注重胎教,要嚴格控制自己情緒「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現在孕婦胎教,也是聽一些高雅音樂,據說有助於胎兒腦部發育。皇帝還會親自指定靠譜的總管太監給孕婦值夜班,隨時候著御藥房和太醫,有什麼特殊情況就會進行緊急處理。



要是到孕婦快臨盆,大夫、產婆、奶媽、醫療器械、產房什麼都得提前備好。皇子生產前,接生婆是在宮外請的,平時在官府登記,在宮裡女子分娩的時候才穿著新衣服進宮接生。而奶媽則更加重視。明代皇家建了個「奶子府「,專門給皇家子嗣的備用奶媽住,年齡嚴格限定在15-20之間,還要是生第三胎在三個月以內的,得確保沒病,每個季度換一波人。皇子用生女孩的奶娘喂;公主則讓生男孩的奶娘喂。總之要求非常嚴格。皇家一般用不著母乳餵養,總之就是比月子中心高大上多了。


《末代皇帝》中清宮為溥儀挑選奶媽


每一個降生到皇家的新生兒,都是寶貝,尤其是嫡長子。有個隆重的「洗三禮「,《禮記》中說,要選吉日,王吃清淡的洗澡齋戒,還要正式穿朝服舉行射禮,總之非常繁瑣正式。給皇子剃胎毛也要選好日子,《禮記》說,王站東方,後站西方,再舉辦一次儀式,然後給孩子起名告知皇族和大臣。給皇子起名也是大事,常用字和不好的字肯定是不能用的,賜名是宗人府提申請,皇帝批了,內務府通知宮殿監,然後宮殿監讓內閣起幾個名字,最後皇帝再選一個,選完通知內務府和宗人府,以後修玉碟把皇子名字加進去。這個比跑手續都費事。


某酒店再現洗三禮


皇子非常嬌貴,跟民間的養育方法不同,養皇子受宮廷冗規局限,所以更容易夭折。物質條件肯定是啥也不缺,人手也不缺,不像現在女人生孩子,一個人照顧不過來。宮裡皇子的衣服穿得很厚,結果反而導致孩子抵抗力下降。還有很多嬰兒被寵妃養的貓叫聲嚇死了,但是照顧的宮女太監不敢對上面說害怕受懲罰。現在很多老一輩的人,照顧嬰幼兒方式很傳統迷信,婆婆和年輕母親可能會因為撫養方式爆發衝突。不過現在嬰幼兒的夭折可能性比條件優越的古代皇宮要小多了。



現在對子嗣的重視和教育可以和皇家相比了,家裡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從小就上各種輔導班、學前班,從幼兒園起就讓孩子上最頂尖的,前段時間的紅黃藍事件可謂是太反諷。大家都奉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原則,家長累孩子也累,可是不累不行,因為所有的人都在往一個方向走,不累就輸了。教育機構深諳家長的心理,大把撈錢。人們都不想這麼活,但是又不得不這麼活,這跟「階級固化」說法相關,大家都不想讓下一代過得比自己現在差的,也想讓下一代活得更好,總之就是一切為了孩子。


(文/蘭德爾)


《中國日常生活史讀本》


作 者:常建華


古人如何生育、交往、


休閑活動、消費行為……


那些歷史上不為人知的尋常角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