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奇的功夫數學:太極拳的「〇」與「一」與「二」

神奇的功夫數學:太極拳的「〇」與「一」與「二」

世界最具影響力太極微信公眾號

//太極拳的「〇」與「一」與「二」

(本文為梅墨生先生於2016年4月10日在首屆三亞南山世界太極文化節上的講演。收錄於《中道皇皇-梅墨生太極拳理念與心法》一書中)

太極拳修鍊有無盡的層次與境界。沒有止境,奧妙無窮,每天的練習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因此而意趣橫生、引人入勝。雖然玄妙,卻並非無法把握,其練習的階段性是可以慢慢摸索的。筆者體會,應先求無力,即去其拙力。太極拳不用力,即不用拙力、笨力、僵力、局部力、零散力、直力。做到這一步,似易實難。

我們的生理反應已經在生活習慣中慢慢形成,一遇到阻力或外力,肌肉即會因神經反射而繃緊——實際上是身之主宰「心理」緊張了,即造成生理——肌肉反應。為此,太極拳練習的早期階段無二法門,只有放鬆一途。松、松、松,成為老師們的口頭禪。松的目的是什麼?去前邊所說的拙力、笨力……師傳謂之「卸力階段」,欲卸人之力,必先能卸己之力——己之僵拙生硬之力、直笨散亂之力。

(梅墨生先生拳照)

傳統上稱人身的肌肉力,即自然而具未經習練而得的力為「後天力」。太極拳功夫要練習的是「先天力」——一種來自丹田而周流於氣脈筋膜的用之則有,不用則無的內勁。有人非要掰扯「力」與「勁」的名相,實際無大意義。

我在此強調,太極拳為代表的中國內家拳並不排斥肌肉力,但絕不以練成肌肉力為理想,這也正是傳統拳功區別於西洋拳擊的地方。多年來,我們的武學教育,特別是學院派教育,比較重視西方式訓練,在本體思維上已離開了傳統立場。多年來一些以太極名義的推手較量,大多很難說是太極功夫。先輩把這種「太極勁」上身看作太極功夫有無的標準。

以後天本力較量,以身體塊頭取勝,以肌肉強健贏人,從本質上說不是傳統功夫,不練習太極拳的人也可做到!真正太極功夫不講體重、年齡、性別、高矮等等生理差別,只講功夫與實戰力之高下。

以現代拳擊、散打訓練來取代太極功夫傳統修鍊法,是培養不出真正太極拳功夫的。因為其理念與方向是錯誤的。並不是說不可以合理地借鑒參考西洋拳擊與現代散打的一些方法,但必須是借鑒而不是以之取代。

如今,傳統文化已面臨了百餘年的衝擊乃至顛覆,且是全方位的,傳統武術如何轉型生存也成為了一個問題。而武術傳統如何保持、繼承發揚就是下一個問題。包括太極拳功的繼承與發揚是否還保有傳統,也是亟待重視與反思的。如果我們失去了中國武術的內涵與特質,比如太極拳不以「太極內勁」勝人,何必還叫太極拳?!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中道皇皇-梅墨生太極拳理念與心法》)

在太極學與大易學中,有先天圖與後天圖。易圖之《河圖》為先天八卦,《洛圖》為後天八卦。先天八卦方位上乾(天)下坤(地)、左離(日)右坎(月),後天八卦方位上離(火)下坎(水),左震(木)右兌(金)。以後天之坎離(水火)相交而求返還於先天之乾坤(天地)相合,此即易學丹道之要義,無論何宗何派均遵循此一宗旨修鍊。

太極拳以中國哲學之最高範疇「太極」名拳,正是先哲創拳之智慧,我們理應堅持這一基本思想智慧,而不是妄自菲薄這一中華瑰寶。筆者遺憾地看到,在當代的世俗化文化風潮中,太極拳日漸被江湖化、市井化、妖魔化、世俗化、娛樂化,它成了一種泛傳統元素,被糟蹋、被利用、被俗化,逐漸失去了它獨有的聖潔與深邃,令人痛心!與西化同時而來的俗化泛化,讓這門高深神聖的拳功蒙塵,我們不該警醒嗎?

筆者一直認為,太極拳是以丹道、醫道、易道為根底的傳統武學,它是丹學的動功與外功,內涵易道丹學。如不從這個立場視野求取太極拳,勢必使之窮途末路、誤入歧途。

「中國文化根底全在道教(家)」(魯迅語),旨哉斯言!而所謂一部道家學說,全在返還之旨。返還於什麼?就丹學易理而言,即是返還於「先天無為」之境。「先天」就拳功而言,即與「後天」相反之道,當然是「不用後天本力」之術。即無力之勁,即無意之意,即無為而不為之「無形無象,應物自然」(李道子《授密歌》句)。

科學是進行時,近期人類發現印證了的「引力波」與「黑洞」理論,正如許多報道所言,竟與祖先的「太極學說」有驚人相似性。關於丹學易理,筆者無意在此多涉及,只想告訴太極拳界同道,沒有了這一制高點或基礎理論的指導,太極功夫是練不出來的。

經過了「卸力階段」的退拙力,身體上的散亂局部之力就逐漸沒了。沒力了,會讓練習者惶惑,甚至喪失信心,此時好像你比不練拳時還差。這時體力本力的「萬」(零散力)愈來愈少,老子所謂「損之又損,以至無為」,這即是「損之又損」的時段。

挺過此段,持續用功,有一天你會發現「內勁」慢慢有了,在初始階段的「有」,還很稚嫩,不能心急,傳統學問、藝術、功夫,都是慢火煉出來的,急火式的現代人的所謂「強化訓練」,在本質上是傷害身體的,是傷生的。

這也是許多西洋搏擊高手與現代體育鍛煉不養生的緣故所在。肌肉男與健康長壽無關!它是另一種力與美。太極拳功是「延年益壽不老春」(張三丰語)之功夫,不是強化訓練之術,兩者不在一個軌道上。太極拳要求的「積柔成剛」正是通過放鬆功夫,日積月累,「百姓日用而不知」地習練而成的,與突擊訓練方式南轅北轍。

當我們的「後天力」一點一點消失之際,也就是我們的「先天力」一點一點產生之時。既然不是肌肉力,而是丹田氣脈筋膜力,自然,就應該在松透了之後——一次次地松之後,達到鬆通、鬆柔、松沉、松空的境界,「損之又損」——用減法,此(拙力)減彼(內勁)長,這也是太極圖的示現真理。

當陰消則陽長,濁氣退而清氣生,笨力消而靈勁長,而達「滿身輕利頂頭懸」,使散漫之力化為整力,圓活自如,收斂入骨,無往不勝。這時即身力「由萬而少,由少而一」的長功夫階段。此階段與「卸力階段」一樣,長短因人而異。

王宗岳所謂「先天自然之能」(《太極拳拳論》)即「後天力」——本身自帶之力。把這種本力(前輩叫「份兒」)去掉,換上修鍊而成的內勁「先天勁」——無力之勁,即是後天返先天的功夫。請注意,王宗岳所言的「先天自然之能」並不是「先天勁」,不要誤會。「先天勁」是易學裡的「無極狀態」。無極狀態是「無中生有」。

(李經梧先生)

太極大師李經梧老師生前常說「用之則有,不用則無」。不用是「無」,用時是「一」(即整勁兒),但這個「一」中是包含著「二」(兩儀)的。「一」是「無極生有極」,「二」是「太極」,「〇」是「無極」。以無極為常態,為體,以太極為變動態,為用,以「一」為轉關——體用之間,即「天人之際」(司馬遷語),即陰陽相合之道,斯理盡矣。

易理之〇,即拳功之無極態。打拳當始於無極(虛無)樁,現所稱預備式。在無極樁中,讓心身松靜柔緩,此時當體會「腹內松靜氣騰然」的感覺。一旦全體松沉,即你這個「太極體」沉入純陰態,陰極生陽,待丹田有信——微暖、微動,一陽生,即開始打拳,此時為易理之「一」,然後「一動無有不動」,為「二」,即心身已分陰陽兩儀,再由「二」而「三」,動動不已,三生萬物,如長江大河,連綿不已——一氣流行也。

太極拳不離陰陽,陰陽在拳功中體現為:呼吸與開合——呼開吸合,內呼吸而外開合。但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無不暗合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易理,此乃中華太極智慧之妙,非深入個中三昧者不能體會。從無(無極樁)到有(行拳),再到收式,又歸於無(無極),正是一個周天循環。易理之要旨乃「原始返終」,循環不已,也即易理「生生之謂易」也。太極拳之妙,全在吞吐開合之內,在氣機。上述所言乃自我練功的機理。人身為太極之體,讓此體有運與動,即「太極」(有極),即用也。最後收拳復歸無極。太極拳是以人的身心實修悟證太極道理,被稱為太極拳才名實與歸,當之無愧。

若與人較量,即「對待」。在對待中首要憑素常的實力,對待中憑的是中定功夫。自我練拳時同樣練的是中定功夫。在有極——太極陰陽兩儀變化中,始終要把握的正是「守中用中」的平衡能力。

需要說明,如何「〇」(松空),如何「一而二」又「二而一」,不同老師有不同體會和傳授,在此就恕不言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打太極拳要講究技擊嗎?
歐洲遺產日與中國「太極圖」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