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的「氣」真的有那麼「氣人」嗎?

太極拳的「氣」真的有那麼「氣人」嗎?

世界最具影響力太極微信公眾號

寫作緣起:十年前,有一學員在跟我學練太極拳及太極拳平衡養生學的時候,對我說:「苗老師,你別談「氣」好嗎?一講氣就把我「氣」住了,這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神神秘秘的,太難懂了,頭大啊!」而有這種想法的,在新學員中也並非個例。而教授太極拳,若完全避開「氣」的內容,則拳理也就支離破碎了,於時我寫了一篇關於太極拳、氣、氣功、丹田方面的文章,學員看過之後,恍然大悟,說:「哦!原來氣的內涵那麼豐富,而練法又是極為簡單啊!懂了,懂了。」今擇其精要,詳解太極拳的「氣」和「氣沉丹田」之真義,以饗讀者。

太極拳的氣和氣沉丹田,是太極拳初學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無法迴避。但一方面有人走入極端,誇大其辭,把「氣」和「丹田」說的太玄乎;另一方面也有人極力否定氣和丹田。今以太極宗師楊澄甫先生和祖父所傳授及趙幼斌老師、路迪民老師的指導,結合生理解剖學、心理學、現代科學論述如下:

什麼是氣?

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精微物質。在道家經典、醫籍、氣功文獻、太極著作中,則稱此精微物質為「真氣」。又名「真元之氣」、「元氣」、「精氣」、「正氣」。這些命名,都顯示出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就已指出:「人之生,氣之聚也。」真氣由「元氣」、「大氣」和「谷氣」組成,缺一不可。所謂元氣」(即「先天之氣」)是稟受於父母之「精氣」,所謂的「後天之氣」,是指天地之氣,又稱「大氣」,主要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還有就是「谷氣」,即是人吃進去的營養物質所化生的精氣。這三者都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正如晉代葛洪《抱朴子》一書中所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在氣中,人與宇宙大氣相融合,太極即為圓融。氣在人中,氣充全體,日夜流行不止。人活一口氣,元氣壯則人壯,元氣傷則人傷。氣所包含範圍至現代越來越廣泛。如真氣、呼吸、精神狀態、氣脈……還有人認為意氣無法分開,氣就是意氣等等。

拳術家則把這種氣叫作「中氣」、「內氣」、「內勁」等,認為這是區分每個人練拳境界的一個重要指標。人身中的真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它流行於全身,無處不在。《十三勢歌》中講「氣遍身軀不少滯」。其實我們一般人,雖然平時不談氣,但在特殊情況下就會不自覺的談到氣。我有一友人因車禍住院,多處骨折。我到醫院探望時,鼓勵他配合醫生好好治療,爭取早日康復,他說:「唉!經過這場車禍大難,使我元氣大傷啊!」

我們對「氣」的樸素認識觀:身體裡面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與身體的生理作用息息相關。這種由神經、生物電(脈衝)、氣場、血液中的氧氣及營養物質綜合而成的「氣」不但在身體內部無時無刻的運行著;同時通過遍布全身的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感覺出來並將感受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練拳和練氣功者所謂的「氣感」,如酸、麻、熱、脹、震顫、蟲爬、蟻走樣等等的感覺與現象,根據醫學解剖學、心理學、生理學解釋,主要是由於練拳練功時血液循環加速,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微循環通暢,四肢血流量與血流速度以及體溫、內分泌激素活動等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末梢神經感受器受到刺激將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一種反映。

氣的誤區

1、強行引導練氣。朱丹溪先生說「氣有餘,便是火。」「氣有餘」指內氣的分布不平衡。練功中的「走火」,就是指的內氣在體內亂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就是有些太極拳愛好者不明拳理,強行周天運行,勉強先天氣與後天氣的人為配合。

2、發氣治病說。其實並非真的有內氣外發,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所謂「外氣師」在向患者發氣時,均採用語言、表情、手勢、動作或其他信號等暗示手段。如果不用這些手段則無效。其真正的原理是暗示和催眠的雙重作用所致,並不神秘。如果患者根本就不知道「外氣師」在發功,自然就沒有效果了

3、以氣擊人說。拳術中有「隔山打牛」之說,原意為打擊人時要有穿透之力,打胸要透向背部,指太極功夫和技術而言。若認為或誤導是不接觸人體的發氣就是(民間傳說的)「隔山打牛」則極為荒誕。如果發外氣去打,別說隔山,恐怕只隔一毫米,連個螞蟻也打不死,更勿論什麼發外氣改變來襲導彈的方向、撲滅森林大火等等妖言惑眾之妄語。早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笑料。

4、追求氣感。千萬不要去追求各種「氣」感。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緊張,一種負擔,直接違反了拳學與氣功的原理。越是追求就越不會產生「氣感」,甚至會出現偏差。必須懂得,練拳練功中產生的各種「氣感」,都是身、息、心、精、氣、神調整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產物。而不是主觀上想有就有的。

養氣最為重要

楊澄甫先生常言:「不要練氣要養氣,不要用力要用意。」練拳架就是養氣的功夫。氣血暢通舒適,人身就健康。如氣血凝滯了,就會發生疾病。練太極拳是養氣的最佳鍛煉方法之一。一切竄蹦跳躍,翻滾旋轉,大喘粗氣的激烈過分的運動,最易傷到元氣。

1、從呼吸的角度來說:所謂氣者,呼吸沉著之氣,絕非強行呼吸之謂。先哲有云:氣不養則餒,何以充體,充體者氣遍全身也。養氣原理在於呼吸自然,既不許用力鼓盪,亦不許故用我意之支配,能於不覺呼吸時而為呼吸,全身血脈動蕩,方能與呼吸相合。

2、從真氣的角度來說: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領練習拳架,心靜體松,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練拳之外還要結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養氣」。例如《黃帝內經》所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太極拳之「氣」的要點

太極拳講究以心行氣,所謂意到氣亦到。意要沉著,則氣可收斂入骨,並非格外運氣也。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論述:「練太極是養氣之法,非運氣之工作也,何為運氣?心急有力弩氣練法,氣強聚一個地方,放出不易,恐與內有妨礙。何為養氣?孟子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氣以直養而無害」不急不躁,先天氣生。」

拳友須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上面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太極純以神行,不尚氣力,此「氣」所指乃後天之氣力也。太極拳蓋養先天之氣,非運後天之氣也。所謂養氣之氣,為先天之氣,運氣之氣,為後天之氣。後天之氣有盡,先天之氣無窮。由此可知運氣之功,流弊甚大。練拳如何養氣?要動作合乎自然,無絲毫之勉強。其妙全在不用氣力。養氣則順乎自然,日日練拳,養之而不覺,多年之後,積虛成實,至大至剛。內氣運行順暢自然,然後方能氣斂入骨。

何謂丹田?

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指出:「下丹田在臍下,中丹田在心下,上丹田在兩眉間。」武術和氣功中常說的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而且範圍不局限於一個點,而是腹部的較大區域。從解剖學來說,呼吸的氧氣只能通過氣管喉頭和鼻腔而出入於肺部,絕到不了腹腔中。但由於腹式呼吸確實比胸式呼吸時的胸膈肌上下升降的幅度要大些,所以人在練習拳架時的感覺相當明顯。由此可知氣沉丹田說法主要是針對真氣在丹田部位的運行和腹式呼吸而言的。

許多拳家都講:「練就丹田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而楊澄甫先生則一再強調「養就丹田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一字之差,真義盡現。

氣之到達丹田,不是就死死的壓在小腹,如只注重氣沉丹田,氣便不能充於整體,且犯執著之病,何能養生,更談不上技擊了。然而太極拳的氣沉丹田是怎樣做到的呢?那就必須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再按照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太極拳說十要》的要領去做,其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

如何理解氣沉丹田?

1、從腹式呼吸的角度來說:是指練習拳架過程中沒有任何人為控制的、呼吸自然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並不是單指一呼一吸分開而言。有人說,一呼一吸,總是「氣沉丹田」與「氣不沉丹田」交替進行的,此說完全曲解了「氣沉丹田」的意思,誤人太甚。

2、丹田既是人體中心之所在,也是人體之重心,中氣之樞紐。無論是練習拳架、推手還是散手技擊,均要保持重心的穩定。

3、在全身氣血的運行中,丹田部位最為明顯,故人們用「氣沉丹田」一詞來表達對丹田氣的推崇。從現代科學原理來說,即氣遍周身或氣貫全身。前輩所說的一身元氣總聚于丹田部位,氣能入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之說,只是一種練拳日久後的感覺而已。其實質主要是由於練拳時的腹式呼吸對人的蓄神、養氣、產生內勁效果明顯;以及發勁時剎那間的腹部的實圓。

總論:

本文所論述「氣」和「氣沉丹田」可謂太極真義,先明陰陽;首重養氣,貴乎平衡;唯有自然,方堪圓融。

養氣,氣沉丹田,呼吸等太極拳常識,其中蘊含的道理既不神秘也不迷信,均符合科學原理。其具體練法也極其簡單。即不用任何人為的控制呼吸之法,呼吸純任自然,嚴禁閉氣、憋氣;氣沉丹田和內氣之運行,不許採用任何人為控制的運氣練氣之法,嚴禁用小周天、大周天、卯酉周天、丹道周天等法強行用意識引導內氣運行。只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領走架行拳,自然而然就能收到「養氣」和「氣沉丹田」的成效了。初學者練拳若不先明拳理,就容易受外界影響,一看見似是而非的文章介紹,容易擾亂心思,受其誘惑,甚至誤入歧途。今詳解明理之後,學者若持指路明燈,行走於太極大道,方能迅速提高拳藝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還在把拳架套路當寶貝?這才是修鍊太極的日常模式
努爾哈赤最陰險的兒子皇太極,代善都鬥不過他,何況年幼有多爾袞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