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談佛學修法的幾個要點!超經典!

南懷瑾談佛學修法的幾個要點!超經典!

南懷瑾不僅是國學大師,而且還是佛學精進者,他對佛教的了解和認知遠超其他佛友。為了更好的學習佛教精華,弘揚佛法精神,今天就來聽聽他是如何進行佛學修法的。

一、密法和顯教

西藏密法分幾個教派,紅、黃、花、白還有東密。但是這種密法不好傳。修持密法身心要轉化,不似顯教,跟禪宗的著眼心性也不同。換言之,密法是依阿賴耶識起修,而這個階段很難,搞不好就會成外道,實際上就是魔道。

禪宗佛法是即生成就,而密法則是即身成就,就是連肉身也成就。顯教依第六意識起修,而密法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這個有指的是「即有即空」。

凈土宗的修法是大密宗,空有雙圓,是真正的密宗。但凈土宗的教理一般人理解不了,很難行通。

密法修是釋迦牟尼佛之後,真正學佛的榜樣。此修很嚴肅,戒、定、慧、大乘、小乘、內、外,一切行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但還要做到在有形相的規矩中達到無形相的心行。轉變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的種子,轉變一切種性為佛性。因為這個很難,所以,明朝時被趕跑了,流傳到了日本,現在成就了日本高野山為主的東密宗。另外一支,則開始在西藏流傳,形成了藏密宗。東密宗和藏密宗有著很大的區別,東密的修法,以藏密的立場看,只修生起次第,沒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圓滿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過去東密的准提修法沒有這個,現在我把它加上了,所以生起、圓滿二次第都俱足。這裡不作細講。

無論哪個宗,都要注重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要精準做到,嚴格執行。所以,要有有形的佛壇、佛像,隨時感受與佛同在,隨時隨地保有布施的心行。

歸依在顯教是三個,在密宗則是四歸依,佛、法、僧外加上歸依師,因為沒有歸依師,你不會知道真正的佛、法、僧三寶。所以,你的老師就是現在佛。

二、供養

供養不只限於錢財,要身、口、意供養,盡其所能都要拿出來。布施也好,供養也罷,須不帶計較心,也不考慮他把錢拿去做什麼用,這才是真布施。以前都是弟子求師傅教法,現在是老師拍弟子馬屁,時代變了,所以真正的佛法也消失了。

佛度人不要求人還,但歸依了佛、學了佛卻不修行、不成就這早晚是要還的,因為有因果。在六道輪迴的因果中,講一句話,起一個心念,都是因果。

三、修准提法的要點

學准提法,要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是唐朝道殿大師所著,一位偉大的佛學大師。這份資料把佛法的精要,顯密兩方面的修持內容都包括進去了,所以要看,要參悟。好好研究通了就成佛有餘。當然再配合禪宗參透了,再轉回來修這個有為法。所謂:「明知其空,轉而修有。」此人非成就不可。

修准提法的好處:

1,在家出家都可以修。一切不避諱。

2,修到成就後,一法融匯一切法,很直接,方便。

凈土宗往生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有九品之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等,如果是下品下生往生的,連阿彌陀佛都看不到,因為他過去無始以來的業力還沒有消除,要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至不退轉地時,業力才慢慢跟著消。

各種密法修持要有很完備的壇場,你心裡頭就是最好的壇場,也是方便之處。生起次第有兩層意義:

1,在你們剛學佛到現在,就是在生起次第中慢慢培養善根;

2,從修持至大徹大悟也還是生起次第。成佛了就叫圓滿次第。

南懷瑾密法心訣——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四、心咒

聲是無常,開始音聲皆是無常,皆是生滅法。知也是無常,無常即常,知生滅而不住,不住即住。這是真正的不二法門。當你吃東西以前,你想到還有許多苦難的人沒有吃,在那時先拿著東西暗中施食,就同《華嚴經·凈行品》一樣,當我穿好衣服時,想到有許多沒有衣服穿的;看得見的生命還不算數,還有更多看不見的生命,這就要發大悲心;這就是學佛人的精神,即推已及人之道,不但推已及人,學佛的人推及於一切眾生,還擴大到世間萬物。

觀想菩薩相觀要念自在菩薩大心咒,但不要呆板,僵化;佛菩薩有千百萬億化身,只要你一念專誠觀想即是。觀世音菩薩就是觀自在菩薩。整套的修法要念凈法界咒之後,觀自在菩薩才能與此身合一,然後念大悲咒,降服心魔。

不會念大悲咒的也可念《心經》,到這裡就可以修了,三個咒可以聯在一起念。對於「大心咒」,胸襟不大,整天沉迷於眼前小事小利,其大慈大悲的心就發不出來,念大心咒會擴充自己愛人、愛天下、愛眾生的大悲心。

對於粗心大意、做事馬虎的人,要念小心咒;想求智慧的人可以念心中心咒。太虛法師有個弟子很有名,後來歸隱了,有神通,也智慧了,他就是念這個心中心咒悟道的。

最後,為了要大家能夠發起智慧,明心見性,重點在心中心咒,心中心的咒語多去修,多去踐行,慢慢的你的心就不同了,心就定了,感應就不同了,就有了心中之心。有些人心很散亂的,很沒記性的,對佛法和修持起不了恭敬的心,那隻能是只開花不結果,甚至連花都不開。

好了,這次佛法分享是為了配合眾多佛友靜修,也為了法師出國傳法。今天就講到這,各位圓滿吉祥。

南懷瑾介紹——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歷任台灣政治大學、台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懷瑾隨國民黨遷至台灣,並受邀到台灣地區的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後曾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蘇州太湖大學堂。2012年9月19日,媒體傳出南懷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時,南懷瑾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