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何時候都有張居正,就算給崇禎一個,也會被他砍頭

任何時候都有張居正,就算給崇禎一個,也會被他砍頭

原標題:任何時候都有張居正,就算給崇禎一個,也會被他砍頭



張居正能成事,最大的關鍵在於當時萬曆還是幼年,離親政還遠得很。如果張居正碰到的是十七歲繼位的崇禎,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搞不好還要被崇禎砍頭。

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決定的,權力比較集中於皇帝,所以明朝的皇帝不怎麼管事兒的時候,內廷,內閣和六部之間還可以比較和諧的運轉,一旦出現皇帝比較勤政的狀態,就完全看皇帝的個人能力了。


正因為明朝的權力過於集中於皇帝,大臣權輕,而內廷權重,所以如果碰到皇帝不太喜歡管事的情況,就容易出現權閹,但卻不容易出現權臣。所以,明朝有所作為的大臣都依賴於在內廷有一個比較清明但是主事的太監支持。這一點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也提到過。


一個大臣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看皇帝的臉色,皇帝年幼,而內廷的太監和實際主事的皇太后如果也能支持,就是最好的局面。張居正能夠有所作為,剛好就是碰到了這個局面,皇帝年幼,實際上主事的李太后和太監馮保都支持張居正。


實際上,任何時代都不缺乏有能力的大臣和人才,就看掌權者能否量才授任,人盡其才,讓每個人都能處在適合自己發揮才幹的位置上。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機會的大臣在明朝並不多。


這也就是司馬徽評論諸葛亮的時候說過的,得妻助而不得其時。一個人要有所作為,不光要看個人的努力,也要看歷史的進程。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遇到適合自己的時代,遇到能夠信任自己的老闆,這是最為關鍵的。


到了崇禎朝,也仍然是這樣的局面,比如孫承宗,盧象升,袁崇煥,洪承疇,都是可以有大作為的人才。結果是孫承宗的長遠計劃只完成了一部分就因為政治鬥爭回家了,孫傳庭也是一樣,袁崇煥冤死,盧象升死的完全不必要,洪承疇倒是沒死,但是在明朝這邊也是受到各種掣肘,而投降清朝後反而發揮得更加好。



像張居正這樣有大才幹的人,但是又在一些關係到自己的政治前途的細節問題上不夠謹慎的人,也就是李太后和馮保能忍受得了,換成崇禎,別說奪情案,光是各種奢侈的排場就夠崇禎立刻讓人把他推出去砍頭了。

崇禎喜歡的人大體上都是那種有些小才幹但是並不是救時糾弊的人,這種人主要是聽話,能夠迎合崇禎的意思,不會試圖把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崇禎,也不會引起他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崇禎很勤快,也正是因為他過於勤快,才讓內閣完全失去了決策的功能,變成了只會奉承逢迎的機構。

如果崇禎是那種舉重若輕,能有大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就算了,問題在於他恰恰不是這種人,而是一個志大才疏,任性妄為,又急於求成的人。所以那些本來可以有所作為的人都因為他的急於求成而被白白浪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有話說 的精彩文章:

劉備借荊州為什麼不還?從曹操手裡搶來的,為什麼要還?
劉備還沒有根據地,曹操為什麼仍然視劉備為最大對手

TAG:蕭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