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吃完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竟是這個原因導致的,快告訴家人

吃完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竟是這個原因導致的,快告訴家人

一頓飽餐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只有甘之如飴的滿足,而有得人卻會出現局部的疼、痛、脹,或是泛酸、燒心、噯氣等癥狀。可千萬別小看這些吃飯時出現的感覺,通過這些蛛絲馬跡,沒準還能幫你更早地辨別出一些隱藏頗深的疾病。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亞健康狀態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各種儀器及檢驗結果為陰性,但人體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感覺。這是新的醫學理論、新概念,也是社會發展、科學與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產物,它與現代社會人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不斷增大有直接關係。

亞健康狀態的諸多表現,在中醫理論中屬「虛勞證精氣不足型」。中醫運用填精、補氣、生血、強神、壯腎陽的手段,來調理人體陰陽氣血和心、肝、脾、肺、腎五臟功能,使之恢復於正常狀態,克服「虛勞征」。常常精選如黃芪、人蔘、地黃、當歸、枸杞子、大棗等具有補氣血、壯腎陽、滋陰精、生津液、固衛表、安五臟、強精神、活血脈等作用的中藥材,針對各種不同狀態的「亞健康」嚴謹配伍、辨證地施治。

1.飯後胃脹

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泛酸,胃口不好,體重逐漸減輕,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考慮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胃脹,病名,脹病之一。主證脹滿、胃脘痛。引起胃脹的原因有各種各樣,如,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衛生等。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暫時儲存食物和消化食物。食物由胃進入小腸的過程稱為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入胃後5min就開始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腸。不同的食物排空的速度不同,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h。

胃的排空主要取決於幽門兩側(胃內和十二指腸內)的壓力差。食物在胃的排空過程中引起胃運動,從而產生胃內壓。當胃內壓大於十二指腸內壓時,食物即可由胃排出。反之,十二指腸內容物對胃運動的抑制則減慢胃的排空。在病理情況下,當胃、十二指腸存在炎症、反流、腫瘤或胃液、十二指腸液成分發生改變時,就會使胃的排空延緩,食物不斷對胃壁產生壓力;同時,食物在胃內過度發酵後產生大量氣體,使胃內壓力進一步增高,因而就出現了上腹部的飽脹、壓迫感,即胃脹,從中醫理論來講,胃脹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各種病因影響到胃腑,使胃氣不能正常和降,氣機停滯於胃脘而形成的。

引起胃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憂 思 惱怒 生氣也會損傷胃。

2.飲食不衛生。有些病菌於腸道中會產生毒素,造成急性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3.飲水量太少或纖維素食物進量太少造成便秘 脹氣。

4.生活作息不正常。還可能定時定量,造成腸道過於飢餓或過於飽食,導致腸道動作異常,長期可以使胃腸負擔過重。

5.吃的太油膩,造成腸道不易消化。高蛋白質或高脂肪的飲食,易造成腸道菌群改變,不利於有益菌存活。如果油膩食物攝入過多,體內脂肪酶和蛋白酶就會不堪重負,直至耗竭。

6.吃的太快。會使咀嚼不到位,造成消化液和食物不能充分攪拌混合,因而不能進行充分的消化分解,對腸道造成傷害。

2.吞咽食物感到「發噎「感

進食時有胸骨後受阻、停頓、疼痛感,且時輕時重。這往往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食道炎(又名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淺層或深層組織由於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管黏膜發生水腫和充血而引發的炎症。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腸反嘔上來的膽汁、烈酒、辣椒、太熱的菜湯、過於濃熱的茶等等。食道炎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食道炎。食道發炎的原因有許多,像是嚴重嘔吐後,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寧、強酸強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結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導致食道炎。食道炎的類型有放射性食道炎,表層脫落性食道炎,急性腐蝕性食道炎,化膿性食道炎。食道炎容易引起食道潰瘍,食管狹窄,食道惡變,胃腸道出血。

食道炎其癥狀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難、心口灼熱及胸骨後疼痛居多,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管痙攣及食管狹窄。當食管下端因發炎導致黏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管,此為食管癌之前身,必須長期追蹤其變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較輕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瀝青便。

正常情況下,胃酸是不會反流到食管的,食管下半段有一處高壓區,阻擋胃酸向食管反流,如果賁門因故變松,高壓區的壓力會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膽汁就會反流到食管,對食管黏膜刺激強烈,引發食道炎。餐後平躺,進食過量,甜食或油膩食物吃得太多都會引起胃裡的東西向食管反流。當感到「燒心」,或「心口疼「,喝熱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時胸骨後痛感明顯,都是食道炎的癥狀。還有吞咽食物感到發噎,是由於食管水腫,食管內變窄或食管壁因炎症刺激而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食道炎應及時診治,不然會惡化以至於發生食管黏膜潰瘍,還會嘔血或便血。

3.飯後立即腹瀉

吃了就拉並不是一個好跡象。吃一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就發作,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樣,便秘時黏液較多,有時腹脹有便意而上廁所又無大便,如未見消瘦,則患慢性過敏性腸炎的可能性大;但如果伴有消瘦的跡象,則可能提示腸道功能紊亂。中醫認為這是脾胃虛寒導致的,建議找中醫調理一下。

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臨床上按病程長短,將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發病原因更為複雜,可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腹瀉的診斷關鍵是對原發疾病或病因的診斷,需從起病情況與病程、發病年齡、發病人群、腹瀉次數與糞便性質、伴隨癥狀和體征、常規化驗特別是糞便檢驗中獲得依據。

急性腹瀉應根據病史、發病季節、伴隨的全身癥狀等,首先鑒別是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還是食物中毒、藥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致病菌的明確有賴於糞便培養,一些寄生蟲如賈第蟲等需行腸黏膜活檢。

慢性腹瀉可通過病史,體檢,肛門指檢,大便常規培養及找蟲卵和寄生蟲、大便脂肪測定,消化道內鏡和活檢等來明確診斷。首先應明確腹瀉是源於小腸還是結腸。

如為小腸性腹瀉,應進一步作鋇餐檢查、小腸鏡和其他實驗室檢查,以確定是器質性抑或功能性。如屬結腸性腹瀉,應做結腸鏡檢查,觀察有無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千健康說 的精彩文章:

7歲小孩吃完荔枝,竟渾身抽搐引發死亡!醫生這句話一定要聽

TAG:千千健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