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城市副中心,你了解多少?

北京城市副中心,你了解多少?

展覽名稱:畿輔通會——通州歷史文化展

展覽時間:2018年5月16日—7月22日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這是清代文人王維珍筆下的通州。漫步通州,每一處古迹、每一處地名都向人們表明,它是個有城、有水、有漕運、有故事的城市。在古代,因為處於通途之上,它是北京城的東大門;因為漕糧的緣故,它是北京城的生命線;因為運河的緣故,它又有了很多運河城市的特徵。

邈遠時代

通州,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北京市的東南部。區域內河渠縱橫,池沼廣布,有「九河下梢」之稱。這種自然環境對於早期人類生存形成某種程度的挑戰。伴隨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漸提高,通州地區的文明才相應發展起來。跟其他地區早期的文明類似,通州地區渺遠時代的歷史遺存也是斷斷續續。例如,在宋庄鎮尹各庄村發現古樹、蓮子、菱角、軟體動物和脊椎動物遺骸,在菜園等地發現零星石器,在中趙甫發現燕文化的青銅器等等。

(一)考古文化時期

通州早期的文化遺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通州區宋庄鎮菜園村、三間房、梨園鎮半壁店村等地出土了部分石器,種類有斧、鏟、鑿、研磨器等。石器加工工藝包括磨光、穿孔。宋庄鎮菜園村還發現了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細砂泥質灰褐陶鬲,其年代屬於商周時期。菜園遺址表明商周時期通州地區出現人類活動並從事農業生產。

石器

商周

通州區菜園遺址出土

通州區博物館藏

袋足灰陶鬲

商周

通州區菜園遺址出土

通州區博物館藏

(二)燕文化時期

西周初年,召公封燕,燕文化逐漸成為北京地區的主流文化。就通州地區而言,1981年在中趙甫村西發現了一座戰國時期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銅豆、敦、鼎、匕、匜、勺、戈、劍、鏃、刻鏤刀、削刀、車馬器、帶鉤等共計31件文物。鼎、豆、壺、盤、匜等為燕文化的典型器物。另外在於家務鄉東垡村、張家灣鎮南火垡村、潞城鎮古城村、永樂店鎮德仁務村也發現戰國墓葬。

三犀銅鼎

戰國

通州區中趙甫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這件三犀銅鼎圓腹,圜底,附耳微外撇,蹄足,蓋微隆,中心一環鈕,外圍三卧犀。腹部裝飾蟠螭紋,口沿外側有禿棱一周,使口部形同子口。蓋飾變形的蟠螭紋。匕,大小、形狀和紋飾基本相同。為橢圓形,靠柄處向上翹;直柄,上寬下窄,裝飾有獸面紋、勾連雲紋。匕與柄合鑄一體。

灰陶鼎

戰國

通州區永樂店鎮德仁務村出土

通州區博物館藏

馬頭帶鉤

戰國

通州區南火垡出土

通州區博物館藏

山雲紋半瓦當

戰國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瓦當置於大型建築的頂部。山雲紋瓦當的當面以兩道山形紋示重峰,山峰兩邊各填兩條小捲雲紋。這種器物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的燕國統治區內。

秦漢變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帝國。秦代結束了春秋戰國的諸侯混戰局面,創立皇帝制度,在統治區域內推行郡縣制,廢除封建,「不立尺土之封」。漢興,延續秦的制度,通州地區設立了縣治所——路縣。

(一)地始有名

據史籍記載,最晚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漁陽郡已設置有路縣。取名「路」,大概是道路四通八達之意,這是迄今所知通州域內行政建置的開始。路縣故城位於今潞城鎮通州區胡各庄鄉古城村東北。夯築土城,城為方形,周圍7里。清時,遺址尚完整,高五六尺,西北角遺堞高至丈余,光緒年間洪水沖淹,城大部倒塌。2016年為建設北京行政副中心,對路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路縣故城的形制和大小符合黃河中下游地區漢代縣城的規制。作為凝固的歷史,它對探索漢帝國政體中基層行政區建設、社會架構、管理機制、組織形式等均具有重要價值,填補了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因此,路縣故城考古被評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陶俑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灰陶圈

通州區鋪頭畜牧廠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陶鐎斗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陶耳杯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耳杯,又稱為羽觴、具杯。飲酒器。在實用器中,耳杯以漆器為多,銅質耳杯有少許,滿城漢墓還出土過一件玻璃耳杯。富貴人家使用的耳杯常常鑲或鎏金屬。西漢耳杯的耳部常常微微翹起,高於杯口,東漢耳杯的耳部與杯口齊平或低於口部。

陶倉

東漢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這件陶倉倒梯形,上寬下窄。上端有一方形孔,利於糧食透氣防腐爛。倉壁上貼附銜環鋪首,以及表現出行、勞作等日常生活場面的泥塑。

(二)重鎮附縣

秦漢以來,北京地區成為帝國北方的緣邊重鎮。通州作為北京地區郡治下的屬縣,兩者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當防守時,作為軍事堡壘相互支援,共同抵抗來自北方的敵人;當進攻時,又作為中原政權用兵北方的前沿後勤基地。中原政權衰微時,又可能相繼陷落,成為民族融合之處。

銅弩機

通州區北京土橋磚瓦廠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鴨形三彩盂

通州區次渠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水陸之要會  畿輔之襟喉

遼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南京,為遼五京之一;金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稱中都;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為全國的統治中心。「京師乃天下之都會」,城市規模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對糧食物資的需求大大增加。北京城政治地位的不斷上升,通州成為彙集南方漕糧入京的「水陸要會」,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一)遼京輔邑

遼會同元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北方新興的契丹政權,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南京,北京城從中原王朝的邊疆重鎮變為中國北方政權的都城,通州作為遼南京的輔邑帶上濃重的遼文化特徵。

通州南部的延芳淀,地勢低洼,歷史上河流交匯、湖澤廣布。自唐代以來,北方進入歷史上的溫暖期,降雨頻繁,低洼的地勢易於形成積水。每年春際,候鳥遷徙,成群的天鵝棲息延芳淀中。遼代時期,帝王四時各有行在之所,形成「四時捺缽」的制度。遼代中期,延芳淀成為春捺缽駐地之一。每年春獵,衛士們身著墨綠衣衫,手持鏈錘、鷹食、刺鵝錐,擊鼓驚鵝,待天鵝稍離水面,遼帝親自放飛海東青擒天鵝,並將頭鵝獻給宗廟祭祀。

黃釉馬蹬壺

通州區侉店公社後榆林庄大隊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黃綠釉陶舍利塔

通州區麥庄塔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二)漕運通濟

金天輔七年(1123年),女真人攻克遼南京,隨後根據與宋的海上之約將之交給北宋。兩年之後,金宋關係破裂,女真人重新攻佔北京地區。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於潞縣城西約八里處,置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金興定二年(1218年),通州轄潞縣、三河縣兩縣。從此,通州取代潞縣,成為金中都城東部的重要門戶。

定窯刻花小碟

通州區關公社三間房村磚瓦廠金石棺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三)民有系命

元定都北京。從元代開始由於「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通州成為京師漕運大動脈上的關鍵之處,北京與通州之間形成了「民有系命,饋餉是倚」的關係。據《元史》載,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的47年中,從江南起運的糧食總數約為8290餘萬石,最多年份是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漕糧運輸多達350餘萬石。為漕糧存儲和轉運,元代通州設有13座國倉:有年、富有、廣儲、盈止、及秭、乃積、樂歲、慶豐、延豐、足食、富儲、富衍、及衍。

白浮泉位於今昌平區城南街道化庄村東南,郭守敬修白浮堰,引白浮泉、一畝泉,經瓮山泊入元大都城水關,南折濟通惠河,連通元大都與通州的漕運。

通惠河上置24座閘壩,節水以通漕運。技術上通過設置閘壩、斗門,一啟一閉互相配合,在河道坡度較大的地方,使水量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以便行船,相當於現代的船閘。

元代除了運河漕運還有海運。海運的興起使祀奉天妃的習俗也傳到北京地區。天妃信仰起源於北宋中期,起初只是區域性的民間海神崇拜,到元代,祭祀天妃成為海運官員的一項重要活動。通州歷史上有三座天后宮,建於元代的就有兩座。一座位於城內東北隅,貢院北,元至正三年(1343年)建。民國初年在貢院舊址建小學時拆除,只留下天后宮地名。另一座即是里二泗村的佑民觀。

白瓷盤

通州區潞城鎮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

天庾正供  商賈輻湊

明永樂遷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擔其京師糧食命脈的作用。明代人評價通州稱:「國家奠鼎燕京,而以漕輓仰給東南,長河蜿蜒,勢如游龍,而通州實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衛源,其煩劇一也。」明清通州是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漕運重鎮,水陸交通要會,對穩定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產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衛、三通州」的說法流傳。

(一)神倉重地

明清兩代都非常重視對通州城池以保護漕運糧食。明初修築通州城,在元代通州城的基礎上南擴,形成了所謂的通州舊城。正統十四年(1449年),為了保衛大運西倉,在舊城西營建了通州新城,新舊城相接。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為了加強漕運和倉儲的護衛,順天府尹劉畿修築張家灣城,城外建有皇木廠及入京大道。乾隆三十年(1765年),拆去了新舊城之間的牆垣將兩城合二為一。

通州舊城北部呈尖角狀,南部呈方形。通州諺語說:「通州城,好大的船,燃燈寶塔作桅杆,鐘鼓樓的艙,玉帶河的攬,鐵錨落在張家灣。」通州舊城 「船型」格局形象地反映了通州的漕運職能。

京魯段運河圖

通州區博物館藏

京魯段運河源流圖畫軸長卷,是體量較大的運河地形圖,描繪的是從山東台兒庄到北京段運河流域內的城池和閘口的分部 ,是一份形象的檔案,此畫曾流至日本,後由國人收藏回國後幾番輾轉最終捐給通州博物館,這段曲折的經歷讓我們更加珍惜這幅圖畫。

(二)最稱繁盛

漕運為通州帶來了繁榮。通州的城池得到建設和修繕。城內遍布管理漕運的官府衙門和糧倉,商人們也聚集在此。它的繁榮,從其他時期考古工作出土的精美文物上也能窺見一斑。

由於漕船遠來,在通州人地生殊,難免受到刁難與拖延,甚至舞弊肥私,於是各省布政司或巡撫衙門,糧幫鹽幫組織,紛紛在通州設立漕運總局或漕運會館,負責交納漕糧。外省商會會館建在通州的,以山西人所建的會館最為著名,不僅在州城,在張家灣亦有會館組織。

金嵌玉花卉頭簪

通州區徐辛庄公社草寺大隊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白玉小馬

通州區張各庄大隊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黃玉帶皮小獸

通州區張家灣公社大隊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陶三彩麒麟蠟台

通州區永樂店農場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蘭料開光粉彩花鳥扁壺

通州區西集小學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老師的博物小館 的精彩文章:

TAG:南老師的博物小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