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中庸之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西雅教育: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同步分享真實的美國K-12教育,陪伴你和孩子共同成長!

不讀東魯書,不知西來意。德不孤,必有鄰。歡迎收聽《童音同緣,瀚羽相隨》國學品讀節目第九期:《中庸》。

《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對古代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書中許多名句流傳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像「君子慎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半途而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其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也是中山大學校訓並為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

如果你對《中庸》這部書感興趣,就來聽聽今天的節目吧!文末附作者學習《中庸》的心得體會和《紅樓夢》中涉及林黛玉和「四書"答問的趣味思考,敬請關注。

書名:中庸

朗讀:張瀚羽,7歲,西雅圖一年級學生

注釋解讀:張文閣,作家

01 《中庸》節選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

02 注釋解讀

①中庸:朱熹為《中庸》一書所寫的《前言》中引程頤的話:「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意為不改變。朱熹認為,「中」,便是天下最正確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變的法則。

②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有道德修養、有學問的人,做事能謹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為都符合常道,容貌溫和,喜怒不過節,有分寸。

《中庸》原文解釋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是:小人由於缺乏道德修養和知識,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為往往違反常規,缺乏分寸,無所忌憚,粗野狂暴,做人沒有底線,故敢於做出忤逆之事。

過猶不及。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比如做菜,放鹽不夠太淡,多了則會太咸,都是不好的。

③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與孔子所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相近,都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或者說「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意思。這就是說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做事要有目標有計劃,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願望,否則就容易遇到意外情況,不知如何應對或耽延時日,貽誤時機,停滯失敗,有始無終。

④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孔子答魯哀公問政中的一段話。其中,學、問、思、辨、行五者,做學問缺一不可,五者缺一,便不是真正做學問。而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是五者中需十分注意之處。學習、問詢、思考、辨析是為了求真知。而篤行,是為了將所求之真知付之於行,是實踐其知,化知為智。

學問的追求在淵博(深度),也要廣博(廣度),淵博才有高明的見識,廣博才有明智的判斷;問一定要精細縝密,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樣才會得到真正的學問,才會學得紮實;光請教別人自己不思考,這樣不生根的學問不是自己的;光用心思考而不辨明是非究竟,這樣的思考是不明白不清楚的;光是辨析清楚而不去實踐,這樣的辨析未必對自己有幫助,所以一定要緊跟著去實行,由知到智,讓知識轉化為智慧,讓智慧通過實踐創造財富。

⑤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一次就會,我做百次也能會;別人十次就會,我做千次也能會。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如果真能奉行此道,即使愚笨的人也可以變得聰明,本性懦弱者也可以變得堅強。

竹林七賢圖,作者 王西京

來源:榮寶齋

5 學以致用

限於篇幅,我想重點分享關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所知,所識,所思,所感。因為前文已經做過詳細的語義和背景分析,這裡我分別針對性地具體舉幾個列子。

先說博學。我認識一位張兄,曾在外交部工作,給毛澤東和鄧小平做過翻譯。他年輕時在香港、紐約工作期間閱讀了數千本人物傳記,尤其是國共兩黨的重要歷史人物。後來人到中年去美國華盛頓大學讀法學博士,畢業後到紐約律所工作,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做到合伙人,後來還成為沃爾瑪全球法務高管,出入有私人飛機,後來又急流勇退選擇回國在健康領域創業。我想他年輕時讀的幾千本人物傳記,給他在人生重大選擇過程中提供了無窮的養料。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識轉化為智慧並付諸實踐的能力,不能只貪讀書數量多且雜,卻食而不化或者紙上談兵。

再說審問。我的另一位朋友羅兄,讀中學時特別喜歡質疑老師,經常問得老師下不來台,後來獲得全國物理奧賽獎牌,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進出口銀行工作,工作兩年後去海外留學連續拿了兩個碩士學位,畢業後年僅27歲就做到華爾街某大投行董事總經理,後來更是連續多年獲得《機構投資者期刊》評選的華爾街量化投資分析師第一名,現在已成為華爾街某精品投行的副董事長,而且是一位經常陪伴女兒的、很愛運動的愛心爸爸。

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詰難老師或作者,求教時保持空杯的心態也很重要。

再說慎思。這個我一時想不出好的例子,牛頓被蘋果砸到思考出萬有引力定律的例子又太老土。想來想去,舉一個今年剛剛結束的高考材料分析作文題吧。題目說的是二戰前期,德國的勢頭很猛,英國從敦刻爾克撤回到本島。德國每天不定期地對英國狂轟亂炸,後來英國空軍發展起來,雙方空戰不斷。

為了能夠提高飛機的防護能力,英國的飛機設計師們決定給飛機增加護甲,但是設計師們並不清楚應該在什麼地方增加護甲,於是求助於統計學家。統計學家將每架中彈之後仍然安全返航的飛機的中彈部位描繪在一張圖上,然後將所有中彈飛機的圖都疊放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濃密不同的彈孔分布。

這個時候一個分析師的能力就體現了。第一種水貨統計學家:工作完成了,然後統計學家很肯定地說,彈孔最多的地方就是要加護甲的地方,結果,戰機飛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第二種真正的統計學家:工作完成了,然後統計學家很肯定地說,沒有彈孔的地方就是應該增加護甲的地方,因為這個部位中彈的飛機都沒能幸免於難。

同一個故事,兩個分析師,兩種結果。數據不是看表面現象,而要找准邏輯,挖掘本質,要不然會死人的。

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三思而後行當然好,但是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就好了,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被選為2018年高考作文題

再說明辨,最近一段時間找我探究各種數字貨幣(以比特幣、以太幣為代表)的人越來越多,有科技公司的技術人員,對沖基金的策略分析師,還有演員明星。雖然我苦口婆心地解釋,並且搬出股神巴菲特的「核心能力圈理論」,認為需要盡朋友提醒的責任和義務,但是聽的人根本聽不進去,就好像我擋了他們的財路。我不是說不能投資數字貨幣,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跟風盲目去追自己不了解原理和風險的複雜投資品種和不太合邏輯的商業模式,以及自己無法評估和承受風險的投資品種。比如各種期貨、奢侈品直銷、P2P、空氣幣等。

這讓我想起中國07、08年時候的股市大牛市,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股神,甚至還有人把鐵飯碗工作都不要了,全職炒股,投入更多的錢進去,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但是我身邊有一個同事,他果斷出清股票,獲利了結,在二環買了一個大房子還買了一輛寶馬車。那時候開心網搶車位的遊戲正流行,當他說買寶馬的時候,我還以為他說的是遊戲。

最後說說篤行。中國學生和家長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其他都可以為學習讓路。而美國學生和家長更重視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課和社區志願者服務等綜合發展。先舉一個體育的例子。有一次我陪兒子上游泳課時和一位美國家長聊天,她說她上高中的女兒每天都要游泳訓練超過2個小時。怪不得這個俱樂部連續十幾年獲得州冠軍,都是勤奮、自律和汗水堆積而成的。

還有一位許校友的兒子,9歲才開始學小提琴,但是堅持了近10年,考入普林斯頓大學,跟這個也有關係,畢業後進入谷歌最前沿的AI技術部門工作。

昨天聽一位父親說,他已拿到藤校康奈爾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女兒,還在堅持周末坐公交車去西雅圖水族館做志願者,已經堅持了很多年。

另一位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已經就讀一年的大男孩Andrew建議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並為之堅持。

左:就讀於MIT的Andrew

右:西雅圖一年級小學生瀚羽

06 趣味思考

可能有的家長會問:孩子這麼小讀《詩經》、《史記》、《大學》、《中庸》會不會太早了?古文對於孩子來說會不會太難了?孩子即使囫圇吞棗地讀了,能懂其中的意思嗎?為什麼不從簡單一點的《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唐詩宋詞》開始,而要選擇從大人都覺得很難的先秦文學開始呢?還可能有的家長會質疑國學的價值,認為裡邊有很多糟粕,是統治階級用來奴役和愚昧人民的,不與國際價值觀和普世價值接軌。

接下來我嘗試一一簡單回答。首先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讀古文會不會太早?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林黛玉進賈府,「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

賈母道:『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 緊接著 「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趣味思考:林黛玉為什麼兩次對於賈母和賈寶玉同樣關於讀什麼書的問題的回答卻不一樣呢?)

黛玉從五歲起跟著賈雨村讀書,到六歲時母親去世剛好一年。也就是說林黛玉從5歲起就跟私家教師進士出身的賈雨村念《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而且只念了一年,之後卻成為《紅樓夢》一書大觀園中最有才情的女子,後文的詩社賽詩可見一斑。而《紅樓夢》是有史實基礎的,更可能是作者曹雪芹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因此說,兒時讀古書並無不可,甚至可以打下更堅實的文學基礎。

第二個問題,孩子讀古文能解其意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中被困桃花島的老頑童周伯通逼郭靖死記硬背《九陰真經》梵文時,郭靖可曾解其意?後來還不是應用自如。

我甚至主張,兒童學古詩,誦讀即可,不必解其意,更不要問孩子懂不懂。當你站在梵高或高更的畫前,或聽義大利歌劇女皇Maria Callas(瑪利亞·卡拉斯)演唱普契尼《我親愛的爸爸》時,作為成年人,被感動得淚流滿面的你,可曾讀懂或聽懂了?藝術需要的是浸染和熏陶,是感動不是懂,要求懂培養的是工匠。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不從唐詩宋詞而從先秦文學開始?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現在慣常的做法是從白話文開始,再學習詩詞,最後接觸古文。這在我看來就像歐陽鋒倒練九陰真經,會總是不解其意,雖然功力深厚者最終也能練成,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武學宗師,對武術(還沒到達武學的境界)執迷到忘我的程度呢?

而從先秦文學開始正是順著語言發展規律而來,如果你先讀了《詩經》,再學到《大學》、《中庸》,你已經可以發現書中大量引用《詩經》的原文,篇幅可以達到1/3左右。怪不得有人說,看完先秦兩漢,再看李杜,會感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段子並非不羈之談。

有點開玩笑了,但是規律是這樣的,每一代人,哪怕是詩聖、詩仙,也是踩著前人的足跡前進,鼎故革新,前人的還沒學會,何談創新?畢竟顛覆性創新是少數。再有一個重要原因,先秦文學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唯一沒有被閹割過的文明(另一個民國時期勉強算之,但是時間很短,如曇花一現),裡邊閃耀著哲思、理想與自由的光輝。

最後一個問題,國學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太陽光從天空照下來,有人站在光亮里,有人站在陰影里,或熱或冷,或明亮或黑暗,你不怪自己站的位置是怪太陽嗎?我覺得心態很重要,積極的人看到的東西通常是積極地,消極的人看到的東西更容易是消極的。

當我們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國風·邶風·擊鼓》)向戀人表達海誓山盟,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立志當立鴻鵠志」(《史記·陳涉起義》)表達遠大志向,用「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做事不要半途而廢」(《中庸》)激勵處於逆境中的自己,用「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安書》)選擇人生道路時,我們認為我們說的是精華還是糟粕呢?

最後補充一點,即使從功利的角度說,雖然我不願意這麼說,紮實的古文和國學功底也有利於把語文從根上學好。今天剛看到一篇文章《今年的高考語文,懲罰了那些不讀古詩詞的考生!》,裡邊有些數據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今年高考全國卷單古詩文考察就佔34分,文言文+古詩文+名著佔到了54分的比例,而北京卷僅文言文+古詩文的考察分數高達44分。如果不讀古文、詩詞,不看名著,這幾十分怎麼拿?

另外,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採用全新的「部編本」(由教育部直接編寫),語文教材「有限多樣化」時代結束。據報道,此次「部編本」教材,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1到6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古詩文增幅高達80%,古詩/文總計124篇,佔到全部課文的30%。初中三年,古詩文總篇數124篇,古詩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未來,得古詩文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小中高考。

還有這幾年爆紅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永流傳》等文化類節目,所有的現象都告訴我們: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不看名著不行,不積累古詩文不行,不會寫作不行,輕視語文不行。而學習語文需要長期積累,甚至從小積累。只有從小學開始多讀名著,多積累古詩文,多練習寫作,才能做到長大後的中高考語文考試中,乃至日後工作中對於用文字表達思想遊刃有餘。

所以,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讀古文,詩詞,名著吧。孩子誦讀的那些古文、詩詞,也許暫時不懂,但是存在心裡,也許在以後的某一天,當他/她走到了某個風景中,或收穫了某種心情,會忽然怦然心動,自然而然地體會出曾經背過或看過的那些詩文的含義。

讀書可以幫孩子培養發現美的眼睛和柔軟敏感的心靈,當孩子看到江水落日飛鳥時,他會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塞,好多好多鳥啊」;當他看到大漠黃沙夕陽時,可以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只會說「怎麼這麼多沙子」;當他/她睹物思人感傷時,會自然吟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不是只會說「人家好傷心,好難過」;當他/她金榜題名考入理想的大學時暢遊都市校園時,心中可以湧起「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驕傲,而不是把課本撕碎拋向空中與往事乾杯,「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自私點說,我覺得是中國人就會讀中國書,說中國話,現代文除了應用文,大可不必專門在學校學,只有古文才需要有人引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大量發表作品時只有小學五年級的文憑,童話大王鄭淵潔也只念到小學四年級。語文就是需要大量閱讀,大量寫作,別無他法。否則就是讀到中文博士,也不一定能寫出好的傳世作品來。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希望你喜歡瀚羽今天分享的《中庸》篇。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用國學喂大的孩子,早就贏在了格局上。如果你喜歡瀚羽的國學品讀節目,歡迎你關注「西雅書院」微信公眾號,並轉發分享給你的朋友,讓大家一起跟隨瀚羽的聲音,遨遊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國學海洋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陽台雜亂難聚財,廚房有煞運不順
肥胖與日常飲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