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盃給俄羅斯帶來了什麼?

世界盃給俄羅斯帶來了什麼?

編輯:牛綺思(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23期)

進入6月,俄羅斯的夏季依舊清涼,但隨著賽前氣氛日益濃厚,來自世界各地球迷們的興奮指數直線攀升,而俄羅斯當地的安保與服務人員也全部進入實戰狀態。

儘管此前因為政治問題而面臨西方國家的抵制,但俄羅斯總統普京仍樂觀地表示,他們已經做好一切準備,和全世界熱愛足球的友人們一同迎接這一盛事。

好事多磨:曾一度被國際足聯看空的世界盃

8年前的2010年12月2日晚,2018年和2022年世界盃的舉辦地終於揭曉,俄羅斯和卡達成為最終的贏家。當時的俄羅斯人民,尤其是球迷們自然無比興奮。而更高興的應該是俄羅斯政府和經濟學家們————俄羅斯2018年世界盃組委會預測,這屆賽事將為俄羅斯帶來100萬個以上就業崗位,並帶動國內經濟效益近5270億盧布(180億美元)和950億盧布的稅收。

然而,在此後的賽事準備過程中,俄羅斯由於經濟疲軟,以及因烏克蘭問題而遭受西方國家聯合制裁等原因,其基礎設施、場館建設進度遠遠落後於國際足聯預定的要求,而且建設預算比此前的巴西世界盃還要高出數成。

2014年3月2日,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後,著手與西方盟國一起對俄羅斯採取一系列制裁行動。受制裁以及全球石油價格下跌因素的影響,俄羅斯可謂雪上加霜,以至於俄政府不得不將最初申請主辦賽事時所承諾的「預算無上限」改口為「提倡優化和削減開支」。2015年6月,俄政府通過決議,將世界盃開支削減約5.4億美元,從而勉強將節節攀升的總預算控制在117億美元。

對此,國際足聯曾表示不滿,西方部分國家的足球組織和媒體甚至呼籲重新選舉2018年世界盃主辦國。對此,俄羅斯國家領導人和體育部長都表示,體育場館的建設和翻新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削減開支主要是針對當地的酒店數量,但也絕不會導致大賽期間前來觀賽的球迷們找不到足夠的酒店。

就這樣,在此後的3年中,俄羅斯人以他們特有的不緊不慢的步調,迎著國際足聯和各方輿論的質疑,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困境下,艱難而又堅定地推進著大賽的籌備工作。

俄羅斯人深諳「體育搭台,經濟唱戲」

儘管在籌備期間面臨種種困難,但俄羅斯人還是堅持了下來,並在涼爽的俄羅斯之夏為世人帶來驚喜。從莫斯科郊外的樹林到聖彼得堡遙望的波羅的海,從喀山、下諾夫哥羅德、薩蘭斯克、索契到加里寧格勒、葉卡捷琳堡、頓河畔羅斯托夫、伏爾加格勒、薩馬拉,11城聯動,到處是熱情洋溢的笑臉。

在俄政府的主導下,各主辦地政府和當地公司、社區不僅籌建或修繕了各類運動場所,並提升了當地主題公園、酒店、交通與旅遊設施的整體水平。

俄政府是深諳「體育搭台,經濟唱戲」之門道的:

要把世界盃的正向外溢效應發揮到極致,就必須在「長尾」上做足文章,以世界盃為引爆點,附加各類鄰近產業,走協同發展、創收的道路。在這樣的思路下,11個主辦城市鉚足力氣,在旅遊與文創產業上下功夫,積極開發新的觀光線路,設計新的旅遊產品與相配套的主題公園。與此同時,作為整體的「俄羅斯文化」自然更不甘示弱,在聯邦政府的統一協調下,以不同的色彩和姿態,在11座城市裡聯袂向世人展示俄羅斯的魅力與未來。

為了吸引全世界的球迷,俄羅斯政府甚至不惜冒著給反恐與安保工作添麻煩的風險,堅持對外國持票觀眾開放免簽政策,著實在五洲四海颳起了一陣「俄羅斯世界盃」颶風。

俄聯邦旅遊局對世界盃期間外國遊客人數的預估在150萬左右。截至本文發稿,具備鄰近場館等地理優勢的豪華酒店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全部爆滿,一房難求。赴俄機票也同樣處於脫銷狀態。

俄羅斯旅遊產業也是主要的受益者。據俄媒體報道,這次有不少球迷是抱著俄羅斯深度游的目的而來,當地旅行社為有需要的球迷量身定做了不同時長、目的地、各具特色的旅行項目,不僅惠及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也讓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小眾城鎮和村莊走上世界舞台,也算是託了世界盃的福吧。

2018俄羅斯世界盃前瞻,莫斯科街頭世界盃元素一覽。(視覺中國)

俄羅斯政府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5年的世界盃籌辦工作總共為該國帶來超過15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相當於俄羅斯目前一年GDP總量的1%。這其中約有14%將直接來源於世界盃期間赴俄觀賽的遊客消費,尤其是酒店、餐館和紀念品等。剩餘大部分則來自體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商業投資與外溢效應。俄政府還更為樂觀地估計,在比賽結束後的5年中,這些效應仍將持續下去,並以每年24億~32億美元的體量為俄羅斯帶來收益。

俄羅斯的「世界盃城市管理學」

在現代社會,如世界盃、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其本質其實就是城市文化。

不同於古代奧林匹克競賽的神靈祭奠,早已世俗化的現代體育在城市文明中誕生,承載著城市的文化特徵,並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城市人文環境中的各個方面,遊走於不同的人群之間。

一方面,一座城市的人文環境、物質基礎、精神狀態、管理水平決定了體育賽事的發展程度和方向;另一方面,體育賽事作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和社會的縮影,也在優化城市人文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已經成為城市治理與體育管理跨學科研究的基本常識,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與市政管理者們所接受、內化、運用。

有分析認為,此次俄羅斯就抓住了世界盃的機遇,藉此東風打造俄羅斯文創與旅遊城市的產業群。

與此同時,城市作為一種複合型的「產品集合體」,體育賽事只是其中的一種產品。莫斯科、聖彼得堡這些大城市較為發達的經濟基礎,為世界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必要的資本和勞動,其經濟實力與市政管理水平也決定了賽事產品的生產規模和水平。反過來,世界盃作為體育賽事產品,其生產、銷售的過程與結果也同樣反作用於這11座城市的經濟,以及與它們緊鄰的其他城市與地區。在舉辦體育賽事的同時,這些城市總需求也被刺激、提升上來,從而最終實現城市產出水平提高、經濟與社會協同發展的總目標。

如果說11座主辦城市是俄羅斯燦爛文化的11張亮麗名片,那麼世界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超級體育賽事就是一種優質的城市文化傳播媒介。在全媒體時代,大型體育賽事作為傳播媒介,通過不同傳播渠道提升城市傳播力,並通過體育賽事和傳媒合力形成「疊加效應」,最終提升城市影響力,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市長、城市建設者所矚目的效應。

2018年第23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