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應該申辦世界盃嗎?

中國應該申辦世界盃嗎?

要點 | 速讀

1、即便出現很多不利因素,俄羅斯世界盃收入依然超預期,未來將會更為賺錢。

2、世界盃由多個城市舉辦,若在中國進行,城市之間的競爭會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大驅動力。

3、舉辦世界盃有利於提高中國足球水平。

文 | 丁陽

舉世矚目的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今天晚上即將拉開帷幕。對於很多足球愛好者(也包括4年才關注一次的「偽球迷」)來說,這是為期一個月的盛大狂歡。昨晚傳來的另一個消息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聯合成功地獲得了2026年世界盃主辦權。這自然而然地引發了疑問,世界盃何時到中國?中國應該申辦世界盃嗎?

儘管出現不少負面,世界盃依然是一個很賺錢的生意

自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世界盃來到中國一度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然而由於在2018年和2022年世界盃申辦的關鍵時期,即08、09年前後,各級國字型大小球隊全線潰敗,中國足協也因腐敗問題處於混亂之中,錯過了世界盃的申辦。在卡達奪得2022年世界盃主辦權後,同處亞洲的中國,只能申辦2034年世界盃,啟動時間還早。因此,這些年關於中國申辦世界盃的消息,幾乎都是謠言。不過,謠言也很有影響力,比如去年有傳言稱中國隊主帥里皮表示中國將申辦世界盃,就被熱炒了一陣。這足以說明國人對主辦世界盃的期待。

中國足協多次闢謠中國申辦世界盃的傳聞,迄今為止申辦世界盃還沒有正式動作

有意思的是,在國人期盼世界盃來到中國的最近這些年,國際性體育大賽的風評出現了變化。比如奧運會,以前世界各國都趨之若鶩,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巴黎和洛杉磯是在競爭對手紛紛退出的情況下獲得2024年和202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甚至曾經表態,如果以後奧運會仍然沒人申辦,他們可能會硬性指定申辦城市。

世界盃也面臨著問題。首先是國際足聯的腐敗醜聞,嚴重影響了世界盃的聲譽,很多傳統贊助商都跟國際足聯劃清界限,保持距離。俄羅斯則因為敘利亞戰爭和間諜事件等政治爭端,與西方國家處於交惡的狀態,加上這幾年俄羅斯經濟狀況不好,競技層面的禁藥醜聞也層出不窮,想順利舉辦世界盃已經頗為艱難。有消息稱,距離俄羅斯世界盃開賽不足一周時間,其贊助商席位仍有15個空缺。其中,第二級別贊助商只賣出5席,20個區域贊助商席位亦只賣出7個。索尼、阿聯酋航空及嘉實多等多個世界盃傳統贊助商至今尚未與國際足聯續簽合同。

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盃仍然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不久前透露,俄羅斯世界盃的收入已經超出了國際足聯的預期,他將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足聯大會上宣布今年世界盃的收入約為60億美元。這比上屆的巴西世界盃有了大幅度提高。國際足聯在巴西世界盃收入48億美元,凈賺約22億美元。

而剛決定好舉辦地的2026年世界盃,北美三國聯合申辦方對盈利前景則更為樂觀,在530頁的申辦文件中,提及的數字「讓人咋舌」,預計國際足聯將在2026年世界盃獲得140多億美元的收入,是巴西世界盃的3倍;凈賺110億美元,是巴西世界盃的5倍。

美、加、墨三國聯合獲得了2026年世界盃主辦權

不少人懷疑這些數字是否能真的達到,但申辦方的信心不是沒有來由:2026年世界盃規模將擴大至48支球隊,多出了16支,這會讓世界盃的關注度和帶來的相關收益大幅度提升,也降低足球強國出局的風險——如本屆缺席的義大利與荷蘭,還有在中北美也算足球強國的美國。最重要的是,擴軍會讓中國隊進入世界盃的幾率大大增加——要知道,每次中國隊出局,對於世界盃主辦國和國際足聯都是一次重大損失——奈何中國隊年年都不爭氣。2026年世界盃亞洲直接出線的名額將增加至8個,幾乎可以說是為中國隊度身打造的了,要是再出局,恐怕將令全世界失望。

國際足聯能夠賺錢,足以說明世界盃是個好生意,對於東道主來說也是一樣的。2014年世界盃,東道主巴西從國際足聯的巨額收入中分到了4.53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及1億美元的「遺產」饋贈。世界盃對整個國家經濟的拉動則遠不止於此,根據巴西旅遊局的統計,世界盃期間,巴西獲得的旅遊收入在110億美元左右,其中有30億來自60萬名外國遊客。而從籌備到舉辦,期間包括修建球場、基礎設施建設、安保、場內接待等,也直接或間接創造了眾多就業崗位,當時巴西政府預計這一數字為38萬。體育產業更發達的德國,世界盃更是讓當地人賺得盆滿缽滿。根據公開報道,2006 年世界盃讓德國獲得直接及間接收入多達200億美元。德國聯邦勞工局也透露,在世界盃舉行期間,德國一共增加了13.8萬個就業機會。(劉莎 吳羚《為什麼世界盃人見人愛,奧運會無人接盤?》)

2014年世界盃給巴西帶來了大量的遊客

這一切源於足球本身的魅力,作為世界第一運動,足球的優勢在於不像奧運會那樣有很多「拖油瓶」 ,即有不少不受歡迎的項目。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各個國家民眾的收入增加,人們用於旅遊、休閑、娛樂方面的開支大幅增加,在可預見的將來,世界盃都是一個絕好的項目。

對於未曾舉辦過世界盃的中國而言,若能成功申辦,全國的發展都將因此受益

體育產業的發展,很多時候講究一個新鮮感,奧運會之所以不再那麼香餑餑,是因為很多國際重要城市已經舉辦過,再次申辦也會在多年以後。但對於首次舉辦大型體育盛會的國家或城市來說,新鮮感帶來的刺激將會是無與倫比的。中國足球成績雖差,但人們對高水平足球賽事的熱情仍然很足。2004年中國舉辦的亞洲杯足球賽的盛況相信不少國人仍然記憶猶新。相比起亞洲杯,世界盃的規格要高得太多,是與奧運會看齊甚至猶有過之的。對於已經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奧會的中國來說,對舉辦世界盃的熱情只會是越來越饑渴。

一些中國球迷曾打出過期望2026年中國舉辦世界盃的橫幅

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奧運會不同,世界盃並非以某個城市為主體來舉辦,而是以國家為主體來舉辦。北京奧運雖然也有一些城市參與了協力,但絕大多數項目就只在北京舉行。但如果中國成功申辦世界盃,參與的城市將大大增加。巴西世界盃比賽分布在12個城市,俄羅斯世界盃分布在11個城市,這還是在32強一共64場比賽的時代。2026年以後的世界盃,48支球隊將分為16個小組,意味著至少需要16個城市參與。

2026年北美三國聯合世界盃的潛在比賽城市

在中國,找出16個對足球有熱情的城市實在太容易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成都、深圳、瀋陽、大連……慢慢排吧,怕是所有一、二線城市都想參與,三線城市說不定也想分杯羹。

世界盃將有眾多城市參與,存在著特別的意義。為了把世界盃比賽舉辦好,可以想像,各個城市將會使出渾身解數,提升城市建設水平,改造硬環境、軟環境,以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的遊客,而且這也是向全世界宣傳的好機會。人們也會對各個舉辦城市進行品頭論足、比較優劣,如果舉辦城市不能通過世界盃來更新全國人民對其的印象,那可以說是一種嚴重的失敗。

這是否會讓你想到當下如火如荼進行的「搶人大戰」?事實上,城市和區域之間的競爭,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一股十分重要的動力。比如周黎安教授等提出的官員晉陞錦標賽模式,就認為地方官員會因為GDP是被考核依據,傾向於不顧一切提高轄區內的經濟增長。在這樣的官員考核體系下,出現了以GDP競爭為標杆的競爭現象。為了實現GDP增長,官員採取多重競爭,這可以被理解為「省級競爭」或「縣際競爭」,例如地方爭相採取各種政策招商引資。這種競爭模式雖然有不少弊端,但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競爭的需求,推動了城市的快速發展。

而隨著改革不斷深入,中國各個城市都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舉辦世界盃,毫無疑問是個很好的選擇。

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與城市之間的競爭關係很大

不必介意麵子問題,中國足球想提高水平,也得靠舉辦世界盃

當然,也有一些國人明確反對申辦世界盃,最主要的理由,是中國足球隊水平太差,作為東道主參賽要是被羞辱了,面子上不好看,認為等什麼時候中國隊能夠經常性地打進世界盃了,再去談申辦世界盃比較合適。

這種想法是存在問題的。首先,這是基於32強參加世界盃正賽才會有的觀念。等到2026年之後,世界盃有48支球隊參賽,亞洲隊伍多達8支的時候,這種觀念就落後了。到那個時候,世界盃最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足壇的一次盛會,得等到淘汰賽16強、8強之後,才會體現競技水平的意義。中國隊如果能參與,混在一群弱隊之中,也不需要有什麼心理負擔。事實上,擴軍之後,中國隊靠本事打入世界盃正賽的幾率還是挺大的。

另外,想要提升中國足球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世界盃來帶動。從申辦世界盃開始,國家就會加倍重視在足球方面的投入,不管是改善、增加各種硬體設施,還是治理足球軟環境(如青少年足球常見的腐敗現象),還是聘請高水平的國外足球從業人員提高足球水平,空間都非常廣闊。在這方面,日本是一個絕好的例子,自1996年日韓聯合申辦世界盃成功之後,1998年日本首次打入了世界盃,2002年作為東道主成功主辦賽事,在之後就從未缺席過世界盃。韓國也是類似的情況。

如今日本不僅能每次都打入世界盃決賽圈,還產出了本田圭佑、香川真司等在歐洲踢球的知名球員

所以,沒有必要猶豫了,中國足協應該儘早打出申辦世界盃的旗號,這將會是一場利國利民的盛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話題 的精彩文章:

家長帶人暴打教師:你叫教師再如何管學生?

TAG:今日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