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燙傷後的這一個月,孩子教給我的事

燙傷後的這一個月,孩子教給我的事

「Give me Five!」

一個多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佛戰系媽媽的獨白:寶寶被開水燙傷後的24小時,那個時候貝爺不小心被開水燙到腳,導致右腿膝蓋上一塊淺二度傷口,右腿腳踝處一塊深二度傷口。

朋友們都很關心貝爺,來問詢他的腳傷情況。看到他的人更是都說,「這麼活躍,哪看得出來是腳傷的小孩。」

哎,如果要謹遵醫囑卧床把他腿抬高,我大概需要三根粗壯的麻繩。Let it go,開心就好,好的心情也是利於傷口恢復的嘛。

現在膝蓋的傷口已經癒合,留下一塊粉紅色疤痕慢慢消退。腳踝處的傷口因為很深,還沒有完全長好,已經持續一個月了,每周去醫院換兩次葯。

人都有著超凡的記憶力,對於痛苦經歷會本能拚命抵抗,小孩尤其敏銳。

在最開始傷口很大的時候換藥是很疼的,清創藥水撒上去,頓時鮮血直流。於是,自從我帶他坐地鐵去過一次醫院,他出了門就指著相反方向,「地鐵不要,開車,開車。」

後來傷口慢慢好很多,醫生說肯定不疼了,但是只要一踏入換藥室的大門,貝爺就好像魚塘里被抓起來的魚——奮力掙扎,挺直身體用力撲騰。除此之外,還有震耳欲聾的嚎啕大哭。

若干次的換藥過程里,我嘗試了無數種安慰的說詞:

「好了好了,馬上就好啦,貝貝不哭。」

「哇~~~~~~~嗚嗚嗚哇~~~」

「貝貝是男子漢,男子漢勇敢不哭。」

「哇~~~~~~~嗚嗚嗚哇~~~」

「哎呀,你看這是什麼?!」(拿玩具逗他)

「哇~~~~~~~嗚嗚嗚哇~~~」

「貝貝,等等我們會上藥,會有一點點疼哦,但不是很疼。」

「哇~~~~~~~嗚嗚嗚哇~~~」

「你看,旁邊這個小弟弟都沒有哭誒」

「哇~~~~~~~嗚嗚嗚哇~~~」

當了兩年的媽媽,直覺告訴我,貝爺的哭來自於他內心的恐懼——

最開始幾次的劇烈疼痛讓他太害怕了,所以他的條件反射讓他一進入那個房間就開始瘋狂大哭。

我想,和他先講即將會發生的事情,做好心理建設會不會好一些?並沒有。

我想,讓他預期到會痛發生多長時間,會不會好一點?並沒有。

我想,分散注意力會不會好一點?並沒有。

對於一個說懂不懂說不懂又有點懂的T2小孩,找到正確的溝通點就好像走迷宮一樣。

可是,就在上一次換藥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貝爺聽完居然非常神奇地立刻止住了哭聲!!!

貝貝現在很害怕吧,沒關係,害怕你就哭吧。

當我放棄讓他不哭,他居然不哭了。

有多少 『共情』 是自以為是的

當發現在孩子的無助面前我的說辭變得很蒼白以後,我開始閉上眼睛,真的想像坐在凳子上被換藥的人是我自己,盡量去腦補設身處地的感覺。

我想到了兩個多月前我在日本迪士尼海洋坐過山車——

飛快的車輪在黑暗的山洞裡飛速急轉、上下,我不知道接下來最刺激的部分會在什麼時候到來,當車爬到最頂端從黑暗的山洞向陽光里俯衝的那一秒鐘,我一路尖叫,釋放失重帶來的恐懼感。

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說「不許叫」 「這一點也不害怕,有什麼好喊的」,我大概會憋成內傷吧!

小孩在打針換藥以及諸如此類情景時,大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因為害怕,所以要靠哭喊來釋放情緒。

為什麼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說出「你是男子漢,男子漢很勇敢不哭」以及「這有什麼好哭的,不哭不哭」這樣的話?

大概因為這就是我們從小被養大的方式吧,哭在任何時候都被看成是不好的事情,需要被迅速撲滅制止。

別說話,只需要一個擁抱

大三時,我參加了美國奧蘭多迪士尼的大學生實習項目,在美國工作了半年。有段時間,我持續發燒,剛好又遇到家裡發生一些事情。

記得那是個和平常一樣的早晨,穿上工作服坐班車去上班。弗羅里達的陽光耀眼綠樹婆娑,但是我身體的無力加上內心的煩躁,讓整個人特別崩潰,班車的一路,眼淚止不住往外流。

我們工作的地方有一個休息打卡室,走進去,剛好一個美國同事在,平時不算很熟的那種。他看到我的狼狽樣,有點意外。但很快向我走來,問我是否還好。

陷在那種混亂的情緒里我好像沒有能力回答什麼,這個時候美國同事就沒有在說啥,張開手臂:

「Can I give you a hug? everything will be ok.」(可以給你一個擁抱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一個美國式的擁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似乎一切的壞情緒都有了一個安放的地方,告訴我沒有關係,我不用去把這些壞情緒抽絲剝繭理清頭緒,接納就好。

這個場景一直縈繞在我心頭很多年,也影響了我現在的溝通方式。是那個瞬間,讓我真的體會到真正的情緒接納。

我們對「有效溝通」的誤解

我經常吐槽我老公,「生氣的時候和你說話總能成功讓我更加生氣。」

為啥呢?每次我有什麼心情不好的事情和他說,他的直覺性反饋就是給~建~議

更讓人可氣的是,他給建議總是以「你為什麼不XXX樣?」開頭。

拜託!這個時候任何建議都是火上澆油好嗎。大概這就是典型的理工男思維,他們覺得有效的溝通就是要給出建設性意見,否則這個談話會變得毫無意義。

這樣的思維模式複製在了和孩子的溝通上,當孩子哭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說:「怎麼了怎麼了?為什麼哭,這有什麼好哭的。」

有效的溝通確實需要給出建設性意見,但是,是最後一步。

如果沒有第一步的接納情緒,疏導情緒,後面提出再好的意見,都只會讓對方關閉溝通的大門。

情緒引導的體驗缺位太多年。索幸,現在的父母都慢慢意識到這一點,笨拙地摸索試錯。

這是好的開始,為了將來我們的孩子長大成父母,不用在情緒面前惶恐羞怯。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媽愛飯粒 的精彩文章:

TAG:貝媽愛飯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