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用人之謎:為何重才幹而不重思想品德?

曹操用人之謎:為何重才幹而不重思想品德?

文/陳德方

從公元210年到公元217年,曹操連續三次頒發了「求賢」的行政命令。三次行政命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舉」,不考慮道德與人品問題。後人可能會疑惑,曹操為何不重視人的道德水平修養呢?畢竟,在漢代,道德修養,基本上決定了一個讀書人的前途。

要想了解曹操用人的心路歷程,要從他統一天下的進程進行分析。第一次求縣令頒佈於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求縣令》的內容是: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次求賢令是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對自己團隊反思後做出的決定。赤壁之戰,曹操團隊的謀士看出了戰後曹操稱帝的野心。一旦曹操稱帝,世家大族統領政權的局面將終結,這威脅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曹操的謀士集體失語,導致曹操大敗而歸。

南下是沒有機會了,但是西進掃除關中機會很大。所以,曹操求賢是為自己征服關中做準備。《求賢令》頒布次年,曹操開始進攻關中,發兵攻打韓遂、馬超。可見,曹操是與代表世家大族的謀士集團產生分裂後,才想到的唯才是舉,不關心道德問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頒布《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內容是:「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這個頒布的背景是,建安十九年,曹操南征孫權失敗,極為失望地回到了北方。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曹操擁有了自己獨立的地盤,很想展開抱負,所以要收攬天下人才為己所用,於是頒布了不求德行,只求才幹的求賢說明。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曹操再度頒發《舉賢勿拘品行令》,內容是:「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備舉所知,勿有所遺。」

就在此前的一年,曹操被封為魏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體系。曹操做了魏王后,加速了代漢的步伐,感嘆人才的缺乏,同時感嘆世家大族對人才評價標準的壟斷等。曹操一心想打破的,其實是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東漢末年以來,汝南、潁川大族,掌控了教育資源,決定了人才評判標準。同時,漢代以孝廉作為評價人才的標準,也導致出現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很多有虛名的人走上了高位,什麼都做不了,反而影響了正常人才上升的機會。

曹操要做的是,在世家大族外,建設一套自己的用人標準,以及人才評價體系,將用人權從世家大族那裡拿過來。曹操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曹操晚期,曹丕為了奪嫡,與世家大族聯合,扳倒了曹植的團隊。曹丕給世家大族的承諾是,對大族開放軍權,並同意九品中正制。

曹丕登基後,推行九品中正制,從此以後,仕途徹底被大族壟斷。東晉的門閥政治,基本上是從這裡來的。一直到武則天時代,才真正將門閥貴族徹底清理出了高層,讓寒門士族,通過科舉,真正走向了政權的頂層。由此可見,曹操期望的人才選拔問題,到唐代才真正解決。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東晉門閥政治》;

3.《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4.《三國史話》;

5.《三國史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如何評價劉禪?蜀國舊臣李密:比齊桓公略差一點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學者彭凱:蜀漢兵力不佔優勢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