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陀不贊成苦行,為何贊成持戒?

佛陀不贊成苦行,為何贊成持戒?

文字來自審法尊者的問答

提問:為何佛陀不贊成苦行,卻贊成持戒?

尊者答覆:一開始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突然鈍了一下。

鈍一下的原因並非沒有答案,而是好像突然被問到說,「我們不接受毒品,為何接受嗎啡(一種麻醉劑)被用在病人身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身臨其境一下?

言歸正傳,我們先來釐清什麼叫做苦行,什麼叫做持戒。

通常我們以為佛陀不贊成苦行,但通過經典的記載,可以看到佛陀並不是完全否認「苦行」的哦,比如說十三頭陀行。

那佛陀反對的苦行呢,是針對一些非常極端的行為,比如說折磨自我,並以為這樣做可以讓自己進化。像這種就是佛陀所反對的苦行。

佛陀所贊成的「苦行」是指頭陀行。頭陀的巴利字是dhūta。Dhūta的意思是抖落,抖落什麼呢?抖落煩惱。所以,當你以抖落煩惱為目標的修行,這部分就是佛陀所允許的「苦行」。

巴利語辭典中dhūta的解釋,以及《清凈道論》中提到的共有十三種頭陀行。

至於為什麼頭陀行會進入到僧團裡面呢?因為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當時已經有很多修行人實行苦行,並以為這樣做會凈化升天。這是當時這些修行人的原生認知。當他們來到佛教之後,因為始終保留了苦行的習慣、生活方式,佛陀觀察了一下,在無傷大雅之下,佛陀就同意隨個人的意願去持守。因此頭陀的苦行並不是戒。

當然,雖然變成個人意願去持守,佛教的頭陀行也有規範,總共有十三種行為,這部分在《清凈道論》中有提到。

那什麼是持戒?其實佛教的修行方式,濃縮精華講起來就是戒、定、慧。

把戒持得很圓滿、完全沒有違犯,這部分是非常隨喜的。可是如果認為持戒圓滿、非常精進地持戒,這是一種修行的目標,那這部分就不是佛陀所允許的。

剛才有講到,佛教的修行方式是戒、定、慧,持戒是為了讓自己的身、口清凈,然後戒是為了定,定是為了慧。持戒清凈之後,因為沒有外界這些困擾的煩惱,沒有因為犯了過失而產生的追悔心。所以在禪修的時候就相得益彰了。

所以當戒是為了定,定是為了慧,有目標、有次第修習的時候,這部分我們不能說持戒是「苦行」,更恰當的來說,它是一種「梵行」。

但如果持戒只是為了戒的一個表象,認為自己持戒清凈,就已經非常圓滿了,或者認為持戒清凈,就已經解脫的話。這個在佛教當中,就和「戒禁取」有連接了。

總結一下,如果持戒並沒有目標,那你可以說這樣的行為算是一種苦行。可是如果他持戒是為了定增長、為了慧增長、為了解脫而持戒,那我們就不能說這是苦行,正確來講,這是梵行。

以頭陀行來講,我們也不能說它是一種苦行。更恰當的來說,應該是增上戒行,或者說增上善行,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抖落更多的貪與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擇 的精彩文章:

禪修沒有進展怎麼辦?

TAG:思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