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楞嚴經》參習(159)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楞嚴經》參習(159)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楞嚴經》參習(158)



前文:

(經)【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祇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本文:

(經)【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這是阿難請法的一段話,我們先看看阿難的意思。前面這一段經文,佛將萬法自然有或者是因緣生,這兩種解釋都破掉了。阿難在此地所問的,沒有提自然,因為自然本來就是外道所說的,佛法當中自始至終都是講因緣,所以他提出的問題著重在因緣上。佛法既然自始至終都是講因緣,所以古德判教,大原則上都說佛法是因緣為宗。我們讀《六祖壇經》,法達禪師,六祖叫法達念一段給他聽聽。「方便品」念完了,祖師就說不必念了,就叫他止住,此經原是因緣為宗。《法華》也是經中之王,都是因緣為宗,何況其他的?難怪阿難尊者要起疑問,疑問是從這裡來的。『必』是講必定,要必定這麼說法,『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這不是自說自相矛盾嗎?換句話就是說,自說相違嗎?當然佛說話決定不會語無倫次,決定不會前後相違,這裡面一定有很深的道理。可是這個道理我們初學的人不懂,必須要提出來請教世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就本經而論,自八還以來,前面所講的因明、因暗、因空、因塞裡頭,從這八還以來,佛說法的義趣就是借見精,就是借見性來顯示妙覺性。因為妙覺性確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法子指示,就是講的真如本性。佛說法確實有善巧、有方便,就借我們這個眼之見,能見性,這是見性,要我們從能見性裡面去悟入,悟入妙覺明性,這是一條路子,是個門路。這個門路給我們指出來,實在是了不起,為什麼?佛要不這樣給我們指出來,這個真如本性確實我們不得其門而入,找不到門路。所以古大德在一切經裡面講,《楞嚴》是開智慧的《楞嚴》,開什麼智慧?明心見性,開慧的《楞嚴經》。

《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這番文字,可以說就是「十番顯見」。十番顯見就是把見性的門路給我們指出來,門路指出來之後,怎麼樣能夠進得去?二十五圓通有二十五菩薩做代表,你看他們是怎麼進去的。二十五位菩薩裡面,又以觀音、勢至對我們最為契機。所以文殊菩薩揀選,特別是揀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叫我們反聞聞自性,從這個地方去入門。在理上講是講的見性,從行門功夫上講的是聞性,十番顯見講的見性,為什麼不取見性教我們入門,而取聞性?後面文殊菩薩在偈頌裡面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由聞性去入,比由見性去入還來得容易。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悟?說實在話,理論還沒搞清楚,疑雲沒有散掉。功夫不上道,功夫之所以不上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妄心用事。

一直到文殊菩薩請問那一章中,佛才給我們發明,「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這句話我們念過也講過,這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理事全都說得清清楚楚,真相都說出來了。這句話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師說得多、說得詳細,《楞嚴經》上佛只一句話,這句話要是明白了,你就能做到如如不動,跟十方諸佛一樣、跟六祖一樣。可見得我們念是念了、講是講了、聽是聽了,境界還是沒入進去。為什麼?我們用分別心去聽、用執著心去聽,這就是我們從門口過,沒認識、不曉得這是門口,又錯過了。錯過了沒有關係,再回頭再轉一圈,老是在門口轉,轉久了也許就轉進去了,不可遠離,常在門口轉還是有好處的。阿難在此表現,也就跟我們現在表現差不多,老在門口兜圈子就是入不進去,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你看十番顯見的時候,每次都在門口轉了一圈,到這個地方第十次。而我們也跟阿難差不多,總是認為《楞嚴經》聽了,自己懂了不少,「我聽過《楞嚴經》,《楞嚴經》的道理我也懂了」,其實全是分別妄想、全是世間戲論,真正的《楞嚴經》沒見到,見到的是世間戲論。為什麼?我們把佛所講的見精就當作妙覺明性。這個地方阿難就說出來。

阿難前面講過,「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可見得阿難把佛的話記得很牢,他只記佛的言說,不懂得佛的意思。像這種情形可以說非常普遍、也很多,法達禪師過去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在六祖會上六祖責備他,說他為《法華》所轉,那是什麼?只記《法華》的文句,文字、句子記得很清楚,《法華經》的意思不曉得。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表現的也是如此,佛常常在各地方講經,他都能背得出來,可是意思不懂,錯會了意思,所以為經所轉。法達不明了《法華經》的意思,《法華經》背得那麼熟,為《法華》所轉,經過六祖那麼一點,把他點醒了、覺悟了,悟了之後才說我轉《法華》,悟後轉《法華》,不一樣!開悟之後怎麼樣?他天天還是念《法華經》,並不是說悟了以後就不念了,不是的。悟了以後天天念,盡形壽天天誦《法華經》,悟了以後疑慮都沒有了,清凈心現前,跟六祖一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智慧,他不生煩惱。迷悟不同的地方在此,我們自己能夠體驗,不必問別人。

你觸境不生煩惱而生智慧,這就悟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生煩惱,不開智慧,這是沒悟。悟了以後見色聞聲全是智慧,決定不會有煩惱。煩惱在世間法裡面講七情五欲,在佛法裡面我們講粗淺的,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都不生,所以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的。佛法常說一片慈悲,對一切眾生情與無情一片慈悲,這是你已經入了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這個氣象沒有;入這個境界,有這個氣象。這是我們看到阿難執著文句、執著言語,像這個句子前面多了,像前面一章是執著真如本性是因緣還是自然,這都是一種情執。世尊一一替他消除、為他解釋,然後直顯精覺妙明,無非、無不非,無是、無不是,離相即相,無非是叫阿難在這個法裡面不可以起心動念,怎麼可以用自然、因緣妄生議論?阿難聽到前面這一番教訓之後,他就是記得太多,麻煩又來了,又引用過去佛常常教導的這些話,來反證妙覺明性一定是屬於因緣。所以這個話里說「必妙覺性非因非緣」,這個話是疑問,應該是必妙覺性是因緣生才對,非因非緣,這是麻煩來了,與世尊過去所講的不一樣。是不是真不一樣?我們看底下世尊的解釋。

但是在此,我們還得要說一說。這是叫著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阿難所引的這一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來證明妙覺性是應該屬於因緣。所謂是緣生之法,因空而有、因明而顯、因心而知、因眼而見,所以必因此等四緣方能成見,這是因緣之意思好像很明白、很清楚。我們也都曉得,佛在法相裡面講的、在唯識裡面講的,見九緣生,不止四緣。但是我們要曉得,這就是阿難所誤會的地方,這裡就是把見性跟眼識認為是一個東西。佛只講眼識是因緣生的,哪裡講過見性是四緣生的?法相裡面也說四緣生識,可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經文裡頭佛說過四緣生妙覺性。這個地方說阿難所講的宣說見性,那是阿難誤會了,把見性跟眼識合成一個東西,十番顯見是顯的見性,不是顯的眼識。你看搞到這個時候,阿難還把見性跟眼識混在一起,分不清楚,我們能不能怪阿難?不能怪,阿難才是個初果。

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說,「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是指阿羅漢,連四果羅漢見性、眼識還是搞不清楚,何況阿難?四果羅漢跟阿難,說實在話,他搞得清楚、搞不清楚與我們還不相關,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搞清楚?這個關係就大了。他們搞清楚、搞不清楚,與我們都沒關係,我們自己搞不清楚,這一關就不能突破,繞到這個門口來還是進不去。如果我們自己把它分清楚、搞清楚,門你認識了,在門口門找到了,入口處找到;換句話說,你肯不肯入?只要你肯入,一步就進去了。我們現在雖然在門口,門在哪裡還沒找到。門在什麼地方?就在六根門頭,不遠!迷悟就在我們六根門口,凡聖也在這個門口,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眼識跟見性。

怎麼叫入?入進去就是見性用事,就入進去了,你就跟諸佛一樣。見性用事,一入進去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住生心」。住,誰住?眼識住,眼識住色塵。見性不住,見性無住。生心是本有,清凈心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本來有的,叫生清凈心。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入進去就是舍眼識、用見性,這就入進去了。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跟六祖完全一樣,六祖是在《金剛經》聽到這句話,他一聽就入進去。這個地方叫無住,並不是叫你把一切六塵境界拋棄掉,那不是,六塵境界拋棄掉還是有住,你心裡頭還有,此處的無住是心裏面無住,它本來無住,真心裡頭它一切不染。

所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確實是得大自在。這個境界裡頭,不但在理上講不生不滅、如如之理,事上也是這個樣子,事上面講也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理如是、事也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阿難錯會的一個地方,我們學佛最注意的也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真所謂是「差之毫厘,繆之千里」,一分一毫都不可以差錯。妙覺性跟見性是一,那已經是錯,但是錯得還不大,這是不得已而用的權巧方便法。因為我們見性還是怎麼樣?帶著根,所謂帶妄之真,還不是純真。把這個見性就看作妙覺明性,這還不是很正確,但是很接近就是了;要把眼識認為就是見性,那錯的真是完全背道而馳,不但眼識不是妙覺性,眼識也不是見性,它跟見性也扯不上。一真一妄,見性跟妙覺性,一個是純真,一個是帶妄之真,還有個真;它這個一真一妄,根本不相干,這我們一定要曉得。

佛常講生心,時時講,為什麼?八識就可以叫八個心,八識都可以稱之為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那是講的妄心,八識之心,不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真心哪有生滅!生滅心是識心,從阿賴耶到眼耳鼻舌身識,是講的這些,這個東西絕不可以誤會。八識心王是因緣生的,是沒錯的。萬萬不能扯到說,見性也是因緣生的、妙覺性也是因緣生的,那就錯得太離譜。從這裡看,你看阿難問意裡面就是意思錯會,阿難是大權示現,不是普通人,他在那裡是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實際上誰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誤認了。假如我們自己要不誤認,我們一定入了門;我們還沒有入門,正是我們錯認了。錯認,自己要曉得我錯了、我還沒入門,這是個明白人。就怕的是什麼?沒入門,自己認為我已經入門,這就壞了,這個真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入門的希望。為什麼?他入門的心都沒有了,認為自己已經就入了、認為自己已經覺悟,這是大錯。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楞嚴經》參習(159)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志樂經》學記(10)
「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楞嚴經》參習(15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