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里東風一夢遙

千里東風一夢遙

那拉皇后被遣返回京在《紅樓夢》中的體現

乾隆是中國史上著名的風流天子,他模仿祖父康熙不斷南巡,目的之一是貪戀江南美景,又可趁機尋花問柳。在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期間,那拉皇后隨乾隆南巡來到杭州後,乾隆曾深夜換上便服登岸遊玩。皇后再三苦勸,甚至哭著勸諫,乾隆不僅不聽,反而對那拉皇后嚴加斥責。那拉皇后終於徹底絕望了,一氣之下剪掉頭髮,要出家當尼姑。乾隆龍顏大怒,立即派人將那拉皇后送回京城。乾隆南巡結束後在,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宮,一年後含冤而死。在《紅樓夢》一書中,作者通過各種巧妙隱晦地方式,將這一過程原原本本的還原出來。

《紅樓夢》中的甄士隱,姓甄,名費,字士隱,甄費意為「真廢」,隱喻的就是那拉皇后真的被乾隆廢了。甄士隱,諧音:真事隱,意思是《紅樓夢》這部小說里隱寫著一段真事。

《新話紅樓》第七章以「夢中奪錦、元宵節後、南直召禍、禍起根由、積怨爆發、憤然斷髮、蕉石鳴琴、遣返回京、打入冷宮、銷封收冊、含恨而死、凄慘葬地、身後風波」共十三個專題,揭示了那拉皇后在第四次南巡期間與乾隆激烈衝突、被廢及慘死的過程在《紅樓夢》中的體現,還原了《紅樓夢》中「真事隱」的真相。

這裡僅舉一例:遣返回京

那拉皇后憤然斷髮,徹底激怒了乾隆皇帝。在滿族的習俗里皇后剪頭髮是最忌諱的,只有在皇太后、皇帝駕崩時,皇后才可以剪髮。當時的皇太后、皇帝都還健在,那拉皇后卻突然剪髮,無疑是在詛咒他們一樣。乾隆和太后密謀後,在閏二月十八日早膳之後,乾隆立即派額駙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師。這一史實,隱寫於第五回探春的畫、判詞和曲子之中。

一. 畫中之迷

畫: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1.風箏

畫面上兩個人放風箏:暗示兩隻鳳凰風箏攪在一起,即富察皇后始終陰魂不散,是那拉皇后的剋星。

第二十二回制燈謎時,探春做的燈謎是:「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揮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謎底是風箏。風箏什麼時候放都可以,小說里為什麼說「清明妝點最堪宜」?那拉皇后與乾隆第一次激烈衝突的時間是閏二月十五日,小說第一回寫:三月十五日,葫蘆廟炸供,引起一場大火,大火即大禍。閏二月十五日就是三月十五日,這一日正是清明。

第七十回中,寶玉和眾姑娘們一起放風箏,探春放的是一隻軟翅子大鳳凰風箏,暗示探春是皇后。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兩隻鳳凰風箏在空中絞在了一起,「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三個風箏攪在一起,一齊飄飄遙遙的去了。

探春放風箏的過程寓意非常明顯,兩隻鳳凰風箏絞在一起暗示的是富察皇后始終是那拉皇后的剋星,儘管富察皇后已仙逝多年,但她始終活在乾隆心裡。那「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的大風箏,則指乾隆皇帝。「天子」怒髮衝冠,「如鐘鳴一般」撞了過來,那「軟翅子大鳳凰風箏」焉能不斷線?「遊絲一斷揮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形容那拉皇后如斷了線的風箏,一去不歸。

2.海上孤船

大海上的一隻船上,一女子掩面而泣:是指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把那拉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師。「女子掩面而泣」是指探春——那拉皇后孤零零、凄慘慘的獨自而去。

紅學界的解釋是,探春登舟遠去是遠嫁海外,對此,筆者有不同看法。在第二十二回探春做的燈謎處脂硯齋批道:[庚辰雙行夾批: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致流散也,悲哉傷哉!]

脂批說的很清楚,探春做的燈謎是她命運的預兆。因此,探春的結局很明顯,她在清明節登舟是「遠適」、「遠去」,而不是遠嫁!而且她在遠去之時,已經成家、有子孫了。這正是那拉皇后的境況,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48歲,她的侄子已經有孩子了,那拉氏已經是奶奶輩的人了,正因為她的遠去,才導致其子孫流散。

二. 探春判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探春和熙鳳一樣精明能幹,志向高遠,「精細處不讓風姐」,可惜,偏生於「末世」,遇到乾隆這樣一位「花花太歲」,真乃時運不濟啊!

「清明涕送江邊望」,注意,這裡變成了「江邊望」,而不是「海邊望」。可見,探春登舟遠去不是在海上,大海里的孤船隻是一種寓意。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癸亥)的甲子納音是:大海水,探春畫中的大海就是指十八日癸亥大海水。小說作者對命相學和星象算命術研究極深,乾隆和兩位皇后的生辰八字的干支甲子納音在書中都有體現,和小說主人公的命運結局息息相關。《新話紅樓》第十一章《命相學在〈紅樓夢〉中的應用》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

.酒令的深刻含義

第六十二回:大觀園紅香圃中,寶玉和眾姑娘聚在一起喝酒行令時,黛玉說道:「落霞與孤鶩齊飛,風急江天過雁哀,卻是一隻折足雁,叫的人九迴腸,這是鴻雁來賓。」湘雲說:「奔騰而澎湃,江間波浪兼天涌,須要鐵鎖纜孤舟,既遇著一江風,不宜出行。」

黛玉和湘雲的酒令隱喻的就是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路上的情景。

.探春之曲分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牽連。

【分骨肉】暗喻那拉皇后與親人永遠分離。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是說那拉皇后在杭州被乾隆派人從水路送回京城。水路:是指京杭大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里。過去說的里數,一般是指「華里」,1794公里,正好是三千多華里。那拉皇后在那一路上凄凄慘慘、孤苦伶仃、腸斷神傷,她知道,從此將失去自由,把骨肉親人和美好家園一起捨棄,實屬無奈啊!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殘年:一是指人的晚年;二是指一年將盡的時候。探春是清明時節乘船遠去的,當然不是一年將盡的時候,所以,句中的「殘年」就是指人的晚年。「殘年」一詞,再次證明探春不是遠嫁。試想,探春若是嫁人,她的年齡應該是十五、六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怎麼能稱殘年?如果把探春看成那拉皇后就能解釋通了。當時那拉皇后已48歲(虛歲),在那個年代,已經是人到晚年了,而且,第二年她就死了,所以剩下的日子就是「殘年」了。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那拉皇后回京後即被囚禁,直到死時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我已自身難保,顧不上你們了,親人們還是各自珍重吧。

「奴去也,莫牽連。」很多人解釋這句的意思是探春希望親人們對她不要牽掛、惦念。請注意:原文是「莫牽連」,而不是「莫牽念」或「莫牽掛」;「牽連」和「牽念」意思完全不同。牽連:意為牽涉,牽扯,連累,株連;而牽念的意思才是牽掛,惦念。而且,前面「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已經表達了「不要惦記我」的意思,在短短几十個字的曲子里,作者不可能表達相同的意思。

奴:這裡意為「奴家」,是古時女子、婦女的自稱。

筆者認為:「奴去也,莫牽連。」是那拉皇后對乾隆的最後哀告,希望自己的落難不要株連到她的親屬。可悲、可嘆!

所謂「探春」,正是「嘆春」也!「閏二月」就是春三月,那拉皇后本是一番愛君之心,卻因此召來一場大禍,難道不該一嘆嗎?這才是「所嘆者三春也」的真正寓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慶說紅樓 的精彩文章:

林黛玉的「葬花吟」其實是富察皇后的「葬子吟」

TAG:凱慶說紅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