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柳青向我們走來

——寫在柳青逝世40周年之際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75歲的柳青的女兒劉可風在翻閱《柳青傳》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柳青出生地 ▲吳堡縣張家山鎮寺溝村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句出自柳青《創業史》的人生格言,不知鼓舞過多少人。

今天,2018年6月13日,是柳青先生離開我們整整40年的日子,讓我們的思緒稍作停頓,重新認識一下這位文學大師,藉以思考我們正在行走著的人生。

人民領袖的深情呼喚

柳青再度被熱切關注與人民領袖習近平緊密相連,因為柳青及其所著的《創業史》等一批經典作品,影響了他幾十年。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點提到了柳青的《創業史》。他說:「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像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2016年,在新華網刊登的文章《這些作品,影響習近平數十年……》中,記錄了總書記對《創業史》的文藝價值給予的充分肯定。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提到黨政幹部要學習柳青時,他說:「『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這句話我是聽我們的人民作家柳青說的。人們說,如果你去農民裡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誰是柳青,都一樣。(他)就跟老百姓一樣,穿著啊、打扮啊,連容顏都一樣。他就是長期在農民裡面,對他們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來了,他就知道他的房東老大娘是該哭還是該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黨政幹部也要學柳青,像他那麼接地氣,那麼能夠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在《習近平自述:我的文學情緣》里,總書記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縣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來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廠的作家、編劇王願堅。他對我說,你到農村去,要像柳青那樣,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柳青為了深入農民生活,1952年曾經任陝西長安縣委副書記,後來辭去了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常委職務,並定居在那兒的皇甫村,蹲點14年,集中精力創作《創業史》。因為他對陝西關中農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筆下的人物才那樣栩栩如生。柳青熟知鄉親們的喜怒哀樂,中央出台一項涉及農村農民的政策,他腦子裡立即就能想像出農民群眾是高興還是不高興。

一位日理萬機的人民領袖,在短短几年裡,數次對一個離世多年的人聲聲呼喚,這實在是非同尋常的,也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陝北高原走來的文化戰士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三位長安文人又在討論給柳青出書的事

在柳青逝世40周年的祭日到來之際,記者利用3天時間,長途奔襲千餘里,前往陝北高原的吳堡,探尋柳青的人生足跡。

柳青故居地處吳堡縣張家山鎮寺溝村,距縣城40多公里,北靠佳縣,西臨綏德。清大路穿境而過。在寺溝村村口,記者看到了著名作家賀敬之和陳忠實題寫的「柳青故里」兩塊路碑和一尊柳青塑像;左面不遠,是我省著名作家高建群題寫的「柳青故里」石碑。溝口牆上書寫著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從溝口上去約50米,就是柳青故居。


張家山鎮年輕的女幹部宋金梅是一名義務講解員。她介紹,柳青故居就是他的出生地,柳青12歲之前都是在這裡度過的。按照排序,柳青的小名叫成福,後隨3個哥哥改名劉蘊華。柳青從小體弱多病,落下了肺病的根兒。他幼年時的私塾啟蒙先在龍岩寺下面,後移至柳青故居後溝的「貢元」私塾。小宋還告訴記者,柳青的大哥劉韶華本名劉紹華,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家、教育家。他是吳堡歷史上的第一位大學生,曾任中共米脂縣委書記。每到一處,他都把柳青帶在自己身邊。因此,劉韶華是柳青走上革命道路和從事革命文藝工作的第一位領路人。不幸的是,劉韶華在一次日軍飛機轟炸西安時遇難,時年才36歲。

在柳青故居,跟隨著小宋的講解,記者第一次了解了柳青的革命足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柳青,很早就閱讀過《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籍,他不僅鑽研文學作品,經常閱讀魯迅、郭沫若、茅盾、高爾基等人的作品,還開始自己寫散文、詩歌,走上業餘創作道路。同時他也學習英文、俄文,翻譯外國文學。

1936年,柳青的短篇小說《待車》在上海《中學生文藝季刊》第三號(秋季號)上發表,「柳青」這個筆名首次出現在人們視野里。

在「西安事變」發生的當月,柳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4月,在西北臨時大學俄文選修班學習的柳青沒有隨校遷往陝南,而是跟隨八路軍到前線去打仗,從此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

此後,他在前線與陝甘寧邊區間幾度穿梭,先後創作了《誤會》《犧牲者》《地雷》《一天的夥伴》《廢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鄉》《喜事》《土地的兒子》《三垧地的買主》等10多篇小說,生動地描繪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柳青自願到米脂縣呂家檢鄉工作了3年,收集了大量鮮活的資料。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種穀記》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醞釀創作的。1945年10月,柳青帶著《種穀記》手稿,隨軍奔赴東北,開闢解放區。

1947年7月,東北光華書店印刷發行了柳青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種穀記》。這部作品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最先問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1年10月正式出版《種穀記》,這本書先後印刷7次,發行70萬冊。

1948年10月,柳青再回陝北,第三次來到米脂,以著名的「沙家店戰役」中一個糧店支前運動為題材,歷經8個多月的深入採訪,搜集了長篇小說《銅牆鐵壁》里最生動的素材,為他的創作打下了紮實的生活基礎。《銅牆鐵壁》於1949年寫完,這是柳青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書中第一次出現了人民領袖毛主席的形象,深受各界人士愛戴。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於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出版了《銅牆鐵壁》,這本書發行百萬餘冊。

新中國文學永在的高峰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說起「紅色經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紅一創」。「三紅」即《紅岩》《紅日》《紅旗譜》,而這「一創」便是柳青的代表作《創業史》。

柳青的《創業史》中的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秦嶺腳下的神禾塬。

新中國成立後,柳青參加《中國青年報》的創辦工作,任編委和文藝副刊主編。1951年9月,他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訪問期間,柳青被托爾斯泰頑強的毅力和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所打動,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現的人物環境中」的創作理念所啟發,被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里史詩般的文字所感染。

也許正是由於這次出訪,才有了柳青之後的人生選擇。

1952年8月,柳青放棄了在北京的工作,舉家來到了長安縣(今天的長安區,下同)。他被任命為長安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業互助合作工作。當時柳青的行政級別是九級,而縣委副書記只是十六級。他深入調查研究,給區鄉幹部、農民講社會發展史,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並親自指導創建王莽村「七一聯合農業社」、皇甫村「勝利農業社」,使長安農業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發展,成為陝西和西北的先進典型。

1953年3月,為了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柳青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只保留常委職務,定居皇甫村。為了不打擾鄉親又能長久生活,他先是借住常寧宮,後在皇甫村半坡上一座被鄉里人稱為「中宮寺」的破廟裡住了下來。

為了文學創作,柳青完全「沉浸」在了皇甫村,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農民。那時柳青已身患哮喘病,天天拄著棍子,踏雪涉水走家串戶了解情況,給黨團員、村幹部開會講互助合作的好處,講農業與工業發展的關係,描述未來農村的美好生活……慢慢地,聽課的人多了,參與互助組的人也多了。

在皇甫村,柳青和普通農民一起參加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和村裡的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農村婚喪嫁娶,架屋上樑,他跟普通群眾一起擠在裡面;大人小孩動手罵仗,他湊上去看、去聽;每逢集日,他摘了眼鏡,挎著籃子,放上幾個油瓶,和農民們邊走邊談,一路上,村裡剛發生的事情、鄰村的歷史、本村的逸事,他都收集了不少。

在「深扎」皇甫村的14年間,柳青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腳上穿著爛皮鞋,褲腿上滿是泥點子,手裡拿著哮喘噴霧器,沒日沒夜在村裡和田裡轉。」他與他所塑造的青年共產黨員梁生寶一樣,把他的一切都投入到黨所號召的偉大事業中去。

直到14年後他被迫離開皇甫村時,很多村民還不知道他是個大作家。

1960年,長篇小說《創業史》(第一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將10萬冊書的稿酬16065元捐給勝利人民公社,作為公社的工業基建費用。公社用這筆「巨款」修了一座農業機械廠,後來又建了王曲衛生院。1961年開始寫《創業史》(第二部)時,他向中國青年出版社預借5500元稿費,為皇甫村支付電線、電杆的費用。

《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歷史為線索,通過對蛤蟆灘各階級和各階層人物之間尖銳、複雜鬥爭的描寫,深刻地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農村階級關係及各階層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新變化、新排列、新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國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風貌和農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巨變,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的轉變。

在《創業史》中,柳青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別是梁生寶和梁三老漢兩個人物,已進入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創業史》是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史詩般的巨著,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它結構宏偉,氣勢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渾而勁健的藝術風格;它的語言質樸而凝重,恰到好處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讀者的記憶中,實為當代文學中的精品。

這部巨著,柳青生前計劃寫四部,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僅完成了兩部。第一部寫互助組階段,第二部寫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和鞏固。它們既是互相聯繫的,又是各自獨立的。

作為《創業史》獨家授權出版單位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如今還這樣介紹《創業史》:中國青年出版社經典讀物,「三紅一創」中的代表作品,人民作家柳青最重要的著作,面世以來發行量逾百萬冊,在黨員幹部和廣大青年讀者中有極大的影響力,已納入2017年教育部中學生新課標選讀書目,其中梁生寶買稻種的情節曾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1978年,柳青在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還堅持寫作。他修改了《創業史》(第二部)的前十四章,重寫了一些章節。

「我的書,看來是寫不完了……」

由於嚴重哮喘病惡化為肺心病,自覺時日不多的柳青對前來看望他的鄉親說:「假如我死了,你們一定想辦法把我拉回皇甫,埋在神禾塬上。」

1978年6月13日,62歲的柳青在北京病逝,留下一部未竟的不朽之作《創業史》。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和長安皇甫村神禾塬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1979年6月,《創業史》(第二部下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在整理柳青遺稿的基礎上校訂出版。

歷久彌香的大地氣息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1953年柳青(前左)在皇甫村勞動時聽農民講故事

柳青離開我們40年了,但他書寫在人生道路上的傳奇篇章,遺留在秦嶺腳下的大地氣息,瀰漫在歷史長空里的純粹精神,因為人民領袖的聲聲呼喚,更覺歷久彌香,清新如初。

其實,在三秦大地上,柳青和他的《創業史》一直陪伴著我們。

1982年,賀敬之來皇甫村為柳青掃墓後賦詩:「床前墓前恍若夢,家斌淚眼指影蹤。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風到處說柳青。」

柳青堪稱文學陝軍的開先河者,路遙和陳忠實的崛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路遙說柳青是他的文學教父和人生導師;陳忠實則言,《創業史》的藝術成就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是屬於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高度的標誌。也有人說,柳青紮根鄉村14年,為「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樹立了一個作家所能達到的標高極限。

為了紀念柳青,弘揚柳青精神,陝西相關方面和人士把更多的目光和深情投向了柳青。柳青墓園修繕一新,在長安建成了柳青廣場,塑起了柳青雕像,建了柳青文學館,成立了柳青文學研究會,設立了最高規格的柳青文學獎,拍攝了紀錄片《柳青在皇甫》《柳青與創業史》,創作了大型秦腔現代戲《柳青》,出版了《柳青評論文集》《柳青紀念文集》《柳青在長安》等著作。柳青女兒劉可風耗時10多年撰寫的38萬字的《柳青傳》,在柳青百年誕辰時也終於面世。

一個鮮活的柳青正在向我們走來。

在柳青的家鄉吳堡,記者見到一個叫張永強的人,他在10多年間收集柳青各類書籍近千冊,包括許多外文譯本,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建立國內首所柳青文學館。在寺溝村,縣委宣傳部的王海容告訴記者,吳堡正計劃利用柳青故里寺溝村的160孔窯洞進一步打造柳青故居,建造中國首家窯洞里的文學館和柳青書院,建立作家創作基地。

神禾塬旁的常寧宮也曾是柳青創作《創業史》時的一處居住地,幾年前這裡就已納入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線路。

出生於皇甫村的郭文林一直從事文化產業,與柳青有著天然的親近感。1978年大學畢業後,柳青剛去世,他便懷著崇敬的心情,一一採訪了柳青生前交往密切的30多人,留下了幾十盤珍貴的採訪錄音帶。10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柳青精神的研究和挖掘,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在神禾塬上完成「中國文學第一村·柳青家園」文化產業項目的打造,其中包括陝西文學館、三秦名人薈萃苑、燈塔互助合作社博物院、黨政幹部學習柳青人文精神培訓基地、大中小學生研學游基地、皇甫莊園——柳青文學獎永久會址等,使柳青的創作地成為陝西嶄新的文化旅遊名片。近來為了《柳青在皇甫》一書,郭文林與長安同道張寶貴、王旭東整日湊在一起,探討商量編輯出版事宜。

領袖呼喚柳青精神,人民期待柳青精神。

正如鐵凝在紀念柳青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講的那樣:今天,柳青並未遠去,他至今仍在我們中間,他的《創業史》是中國文學永在的高峰。和人民一道前進,這就是柳青的精神和道路。

今天,柳青未曾離我們遠去

來源:陝西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