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效」是做正確的事,「效率」是正確地做事

「有效」是做正確的事,「效率」是正確地做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以終為始」(Begin with end in mind),是7 habits里的第二個習慣。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引導大家思考:「假設你在參加自己的葬禮,你希望別人如何評價你?」還發明了一個工具,用撰寫「使命宣言」的方法幫助自己明確人生選擇,從而指導日常的行為。

今天分享的文章以此為基點,收縮視角,瞄準職場,詳細分析了如何應用「以終為始」的結果導向思維,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萬事萬物都經歷兩次的創造,第一次是在頭腦中構想和規劃(Mental Creation),第二次是在物理世界付諸執行和落地(Physical Creation)。如同蓋房子,第一步是畫藍圖,第二步是興土木。結果導向的思維很簡單,就是在興土木之前要畫藍圖,有個先後順序。

第一步,畫藍圖,即規劃階段,要確定「造什麼」 (WHAT to do)。要舉辦運動會,造個露天的或室內的體育場都行,造電影院就不行。這一步,講究的是"效果"(Effectiveness),保證做事拿到的結果是「有效」的。

第二步,興土木,即落地階段,要確定「怎麼造」 (HOW to do it)。體育館開工,要統籌物料、人員、預算、工期等,直至竣工。這一步,考驗的是「效率」(Efficiency),其要求是保證過程是「高效」的。

本文分上、下篇,上篇講結果導向思維如何指導畫藍圖,在規劃階段識別「何為有效的工作」;下篇講結果導向思維如何指導興土木,在執行階段「如何高效地工作」

1

何為有效的工作?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先說說「造什麼」(WHAT to do)「怎麼造」(HOW to do)的區別。

給新人做培訓的時候講到一個故事:1950年代,NASA開始研究載人航天器(「水星號」項目)。當時碰到一個問題:航天器返回地球,高速墜落時與大氣摩擦,艙外最高溫度可達3000°,宇航員是無法生存的。NASA於是著手研究製備能抵禦3000°高溫的防護盾,但因缺乏耐極高溫的材料,一直無法做出。後來研究小組另闢蹊徑,製作出一種可融化的防護盾,在返航時融化,帶走高溫,使艙內溫度處於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水星號才研製成功。波瀾壯闊的載人航天史自此拉開。

在這個故事中,NASA正確的做法,是先關注「造什麼可以讓航天器在返程時確保宇航員安全」(WHAT),而不是「怎麼造能抵禦3000°高溫的防護盾」(HOW)

兩者的區別,是目標和手段的區別。如果一開始只考慮怎麼造,很有可能會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方案而走進死胡同。

在工作中也一樣,首先需要圍繞目標思考「造什麼/要拿到什麼結果」 (WHAT),再考慮「怎麼造/如何拿到這個結果」(HOW)。這個概念極為重要,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我們將方向、目標、結果,與方案、KPI、過程做個對比,幫大家了解其中的區別,以便做好業務判斷。

01

方向 vs. 方案

方向是確定的,方案是自由的

有一次,小朋友跟我做工作總結,開口就是「這一年,換了五個方向」。我立馬打住他,說,應該是「這一年,為了這個目標,我嘗試了五種方案」——這不是文字遊戲。在工作中,「方向」和「方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方向/目標,是WHAT;而方案/手段,是HOW。

在消費品行業,我們經常聽到「品牌與銷售誰更重要」的爭論。而實際上,在GM眼中,提升銷量是目標/ WHAT,至於是側重品牌還是渠道,都只是一個HOW的選擇。細看下去,在GM下面的品牌總監眼裡,提升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目標/WHAT,至於是投電視廣告還是農村刷牆,也只是一個HOW的選擇。

互聯網行業的「產品與運營誰更重要」也是一樣,之所以「阿里重運營,騰訊重產品」,是各自的目標/WHAT所決定的,而非業務老大主觀偏好決定的。目標/WHAT才是重要的,至於用運營還是用產品的手段/HOW,是在目標確定之後推演出來的一個合理選擇。

城市環衛,目標/WHAT是保持乾淨的市容市貌,而不是僱傭和管理成千上萬的清潔工,後者只是實現目標的方案/HOW。日本採取了另一種「HOW」,就是做好垃圾分類、衛生教育,結果卻比絕大部分國內城市做得好。對於清潔工個體也一樣:可以選擇早出晚歸勤掃不輟,也可以選擇在垃圾源附近多放幾個垃圾桶。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是關於「方向 vs. 方案」的最好詮釋。在這裡, 「抓老鼠」是目標,是好貓的標準,而不是長得萌或其他;在這個標準下,黑貓白貓都可以是好貓。無論是公司CEO,還是清潔工,在目標/WHAT確定的情況下,手段/HOW的選擇是自由的。更進一步,理解目標/WHAT更能幫你站在大局的角度看問題,及時補位,超出預期。

目標 vs. KPI

02

什麼樣的KPI是有意義的

確定方案/HOW之後的慣常做法,是制定KPI。搞市場和品牌的,有品牌認知度、美譽度、辨識度、購買意願度等KPI;搞電商平台的,有UV、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等KPI;開飯店的,有到店人數、翻台次數、上菜速度等KPI……只要是在一個組織工作,都逃不開這玩意兒。

KPI是對目標的一種提煉和模擬,一方面通過拆解來保證不同的業務部門之間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通過量化來保證和衡量執行結果。但事實上,「目標」和「KPI」,只是接近,難以等同

合理制定KPI的方式,是從結果來倒推設置。最核心的KPI可以接近甚至等同於組織目標。這類目標性KPI,要麼是從客戶出發的,比如用戶數、復購、uv等;要麼是從錢出發的,比如銷售額、凈利潤、周轉率等——反之未必成立,比如「品牌認知度」是從用戶出發的,但並不是目標性的KPI,屬於過程性KPI。

正確的「過程性KPI」也能直接促進業務,但如果制定不好,團隊只盯著某一個過程性KPI看,而忘了整體目標,執行力越強,越容易出錯。就跟開車只盯著儀錶盤,卻忘了看路一樣,開的越快,離目的地越遠。

有幾種情況值得注意:

·預設出現問題,比如賣洗髮水的制定並完成了每個渠道增長率的過程性KPI,但總增長率目標沒有完成,因為在快速發展的渠道里增長慢了;

·局部影響整體,比如銀行制定並完成了壞賬率的過程性KPI,但總的盈利目標沒有完成,因為過嚴的風控導致貸款人數的下降和放貸額度的下降;

·短期影響長期,比如某次促銷放了很低的折扣,季度的銷售過程性KPI完成了,但是全年的銷售目標沒有完成,因為大促做壞了品牌的價格體系。

還有一種,看似合理,卻無法跟目標匹配的KPI。我稱之為——傻逼KPI,這種KPI通常是從團隊/自己出發的制定的,而不是從目標出發制定的

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Q4政府控制房價。總理的目標是「居者有其屋」(從居民的角度出發),合理的方案是多供地多造樓。國務院用了「控制平均房價」(從官員表現出發)作為KPI,而當地政府採用的方案,是限制高價房備案甚至網簽,讓低價房跑量來拉低平均房價。於是,70個城市平均房價無一上漲,傻逼KPI完成了,目標卻毫無推進。

說回工作。其實KPI最重要的,不是那個數字,而是制定KPI的過程(特別是一些沒有歷史參考的新業務)。制定KPI的過程,是評估最終目標能否完成的過程。手頭有哪些抓手,抓手的貢獻是不是直接,與結果之間有沒有嚴格的相關性,功效有多大,會不會此消彼長,實現難度有多大……

我自己帶團隊,給大家打績效主要看對目標的貢獻度,KPI的完成度只是個參考。我的前任老闆說過,全綠的scorecard(KPI全部完成)是最差的scorecard——不說明工作完成得好,只說明當初KPI定得太低,在過程中根本沒有激發出團隊的潛力。

03

結果 vs. 過程

結果是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

在Batman Begins裡面,Bruce Wayne 為隱瞞身份,故意裝扮出花花公子的模樣,和兩個超模在酒店水池裡泡澡,卻被女神撞到,意欲辯解,說他本質上不是這樣的人。女神說:「你是怎樣的人,不是你的內心本質決定的,是你的行為決定的」(It i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在業務上,說「顧客是上帝」,「用戶永遠是對的」,因為「顧客/用戶感知是檢驗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一個事情做得好不好,不是由你的出發點、動機和付出多少努力所決定的,而是你的用戶/客戶的感知所決定的。

某次公司群里討論一個問題,大概是我們一個系統沒做好,客戶出現很多的投訴。負責該產品的Leader解釋了很多原因,說這個系統的設計很難,團隊選擇保證系統的正確性,犧牲了易用性和及時性。另一個Leader說,「對於用戶而言,主觀即客觀」,用戶主觀覺得這個產品不好,那就是不好,沒什麼可說的。

另一個角度來看,只有用戶可感知的,才是有意義的。看小朋友工作總結,說開了八次會,有過五場跨部門討論,做了三個分析。就算小朋友忙得996,我都是不會給這個小朋友「計工分」的。開會、討論、分析,只產出「結論」,並不產生「結果」。這些「結論」,用戶都是沒有感知的,並不能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讓更多人知道和喜歡。在這些「結論」落實於產品、運營,給予用戶以明顯的感知併產生結果之前,所有的開會、討論、分析,都是無用功。極端一點講,都是成本,而不是成果

小朋友換了個說法,說「這個季度我們辦了七場活動,迭代了三個版本,新入駐了兩個渠道」,這些都是用戶可感知的,總行了吧?當然不行!意識就不對。辦活動,迭代版本,入駐渠道,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的,都是從過程出發的,而不是從「用戶」的角度或者說從結果出發的。活動吸引多少新用戶?版本迭代後活躍和留存數據有更好么?新入駐的渠道帶來多少下載,成本是多少?回到WHAT和HOW的辯證,為了拿到這些結果,辦活動、迭代版本、入駐渠道是最佳的手段么?或許不是。

-End-

第一資源

公眾號ID:Tophr-China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資源 的精彩文章:

TAG:第一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