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林智囊之後徹悟中國千年禍源

東林智囊之後徹悟中國千年禍源

作為東林薪火傳人,黃宗羲借兵日本未果,心灰意冷剃髮歸隱。從此,他不再為大明亡命而操心,而是將目光投向更遠處:探索中華出路。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37——

東林智囊之後徹悟中國千年禍源

對於明王朝的敗因,東林之後中有人比朱之瑜挖得更深。

他就是與朱之瑜並列四大學者的黃宗羲。

我們前面講過東林後七君子,其中有個智囊人物、御史黃尊素。這個黃宗羲就是他的次子。在父親遇害時,黃宗羲才17歲,便認識到了國家政治的無恥與黑暗。他想要為父親報仇,更想繼承父親的遺志。崇禎皇帝清除閹黨為東林黨平反後,黃宗羲進京訟冤,血氣方剛的他在袖子里藏著一根鐵錐,看見閹黨仇人,便撲上去刺,之後大哭不已。崇禎皇帝聽到這件事情,感慨地說黃宗羲是「忠臣孤子」。

?在為父親報仇雪恨之後,黃宗羲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惜沒考中。不過,作為忠臣之後,他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樂意提攜他。黃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團復社,又遵照父親的遺命,拜大儒劉宗周為師,成為劉的高徒。甲申之變時,黃宗羲35歲,面對國家內憂外患,他的選擇很簡單——父親黃尊素是東林烈士大忠臣,作為忠臣之後,他義無反顧地和老師劉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然而,彼時掌握南明朝廷實權的是閹黨餘孽阮大鋮,他在殺死了一些忠臣良將之後,又將屠刀伸向了黃宗羲。幸虧得到朋友的幫助,黃宗羲才得以逃離南京。

?時局一天比一天動蕩,江南的城市隨著清軍的入侵,一個個淪陷。黃宗羲回到家鄉,和兩個弟弟一起召集了數百壯士,組成一支人稱「世忠營」的隊伍。南明魯王監國在浙建立了政權,黃宗羲前往投奔,積極抗清。在參加了數次戰役之後,黃宗羲率領3000軍士進行西征,不料清軍開始大規模進攻浙江,魯王出海逃亡。黃宗羲只好且戰且退,率領部隊逃到山中,漸漸隊伍也打散了。

隨後,黃宗義也像朱之瑜一樣,為助魯王抗清,渡海東赴日本長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相助。但是沒有任何結果。

黃宗羲為何沒能從日本借到兵?

1649 年,黃宗羲在自己的筆記《日本乞師記》中寫道,日本「銷兵忘戰」「粉飾隆平」「風俗侈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日本太平日久,鬥志不旺,不再有一戰之力,無力出兵,所以導致明人乞師無果。

?借兵日本未果,之後南明小朝廷堪堪就敗,黃宗羲心灰意冷,於是決定剃髮歸隱。從此,他不再為大明的亡命而操心,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遠處——探索中華出路。公元1664年,返鄉閉門寫作的黃宗義已年過半百,仍筆耕不綴,苦苦求索。這一年他完成了一本思想巨著,收筆的那一天,他突然拍案而起,仰天長嘯,困擾中華的千年禍根原來在這裡——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這是黃宗羲所著《明夷待訪錄·原君》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話。作為東林薪火傳人,黃宗羲終於悟道:真正為害中國的,是歷代皇帝!是君主專制制度。他提出,合理的政治應該選舉出有能力的人來做首相、來做政府的領袖,而不是靠暴力、靠血統的皇帝儲君親攬大權。一個國家要強大,不能靠血緣治國,一定要靠能力治國!不要人治,一定要法治!

前事難忘,後事可師。

作為學者清官,黃宗義的東林前輩、高攀龍楊漣這些士表人物,他們從政時期也確實看到了大明王朝正在江河日下,認識到了大明政治的黑暗和內外交困。但是身為封建士大夫的他們,為國家所做的,就是在維護儲君,防止後宮干政、排斥閹黨,這些方面積極作為,而沒有涉及更深刻的政治改革,更沒有認識到,禍亂中國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現代的政治學認為,成功的國家政壇接班制度,有兩個標誌。一是有序接班,二是高質量的繼承。那麼恪守僵化嫡長制的大明王朝,它能保證前者保證不了後者,也就是說它能保證接班人有序,但是卻不能保證接班人的高質量,所以大明王朝的皇帝,就出現了很多質量問題,大多不是昏君就是庸君。不是生理有問題就是心理有問題。魯迅曾對大明皇室,作出這樣的評價:多無賴兒郎。就是說大明王朝皇帝,很多是流氓無賴。哪管是個白痴混不吝呢,只要他爹是皇帝,他是爹娘第一胎,他就成為皇帝接班人,天然繼承了國家最高權力,不管這個人智商如何、多大年紀,大臣們就要極力效忠,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那麼這樣的國家會好嗎?

九泉之下的東林君子們不明,他們所寄託的明朝二祖十宗,用二百多年的光陰,按照獨夫的意志改造了讀書人,把他們放在圈定的四書五經牢籠,他們的大腦飛不出這個籠子,手腳亦被籠子捆住,如何能在藍色文明主宰的近代世界裡,找到老大帝國的廣闊救國之路?

另外,東林黨從早期信仰集團,演變為後期一個利益集團,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一個信仰集團,為什麼隨著歲月的磨洗,會變成利益集團?

腐化只是現象,特權也只是要因之一,更深刻的要素,在於實現信仰的過程及信仰本身。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不食人間煙火,只能把集團帶入現實絕境,於是他們不斷被半理想半現實主義者取代,當他們通過現實手段取得了權力,但在推行信仰過程中再次陷入現實谷底、信仰本身出了問題時,那麼極端現實者出現了,於是唯實用立論,徹底就把他們帶入了利益集團的天地。

要讓一個政治集團永葆活力,那麼兩個要件一個不能少:一、信仰是真理、是真實有效的,不能破滅;二、實現信仰的手段必須現實,順天應人。

而這個集團最好的帶路人,以上信念和現實能力二者須兼而有之。

彈指一揮間,東林英烈離開我們至今已近四百年,這四百年在歷史長河中顯得並不遠,他們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現出的骨氣、節操令人敬佩,但是,困守儒家道統和保守封建制度,愚忠低能皇帝,終究不能從根本上救國救民。這是「大明罪臣」東林黨人的悲劇,也是舊式中國文人的集體悲劇,很值得今天的我們掩卷長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程萬軍:為救大明他三度借兵日本卻最終不歸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