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

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

6月6日,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刊發了中美科學家在中國三峽地區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的研究成果。這些足跡由生活在寒武紀前的一種類似蝦的動物留下,也是迄今發現的地球上最早的動物足跡化石。此次研究的領導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哲昨天告訴記者,這塊化石的發現地距離三峽大壩僅有5公里多一點,根據目前的發現可以推測,5.4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充滿各類生物的海洋。

遠古動物足跡化石現身三峽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湖北宜昌三峽地區距今5.51億至5.41億年的前寒武紀石灰岩地層中發現十幾塊遠古動物足跡化石。其中一塊化石上,兩列動物足跡清晰可見。

此次研究的領導者、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陳哲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塊帶有動物足跡的化石是四五年前在一次考察過程中發現的,採集的山裡有很多石灰岩,考察人員將這些大石頭劈成小石頭,小石頭劈開,根據裡面的痕迹觀察有沒有化石。據當時參與發掘的一名科考人員記載,劈出化石非常困難,以至於「小小的地質錘敲上去會冒火星」。為了避免一些修路廢棄的石頭被人砸碎運走,陳哲等科考人員經常往三峽跑,有一年,陳哲等人前前後後跑了五趟三峽。

陳哲回憶,當時20多個人劈上一天,也未必能發現一塊化石。「相比辛苦,更難熬的是枯燥,一整天除了劈開不少石頭,什麼發現都沒有。有一天,我劈開一塊石頭,發現這塊石頭裡有一些特別的痕迹,當時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古生物的足跡化石,便將它放在包里背了回來。」

回到南京的辦公室後,陳哲對這件化石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觀察發現,這件足跡化石上有兩列由動物行走過程中附肢在沉積物表面形成的凹坑,也就是古動物的「足印」。化石上的這些「足印」有著相近的組成及結構,在一個運動過程中,所有參與的附肢運動一次形成了一個系列。

據介紹,附肢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次突破,今天的蜈蚣、螃蟹、蜻蜓,它們的腿也是附肢,「在附肢出現之前,動物只能像蚯蚓一樣蠕動,有了附肢之後,運動的效率更快,在捕食、防禦、繁殖交配時也更有競爭優勢。」陳哲說。

遠古動物或為長約2厘米爬蟲

陳哲介紹,化石上的兩列足跡間相距1至2厘米,明顯由兩側對稱的動物爬行留下,足跡還說明這個動物爬行時肚子是離地的,並且化石其他地方還有這個動物鑽進沉積物中打洞的痕迹。

陳哲就此分析認為,這個「足印」的主人應該是身長約2厘米、寬1厘米,兩側對稱且有附肢的節肢動物、環節動物或者它們的祖先。「由於不同腳印在化石上形成了不同的凹坑,通過觀察有多少種凹坑,我們可以判斷出這個動物有多少對附肢,通過足印序列或簇來判斷生物體的大小。目前這隻動物形象一點說是種類似蝦一樣的生物。」

中科院南古所用了一段形象的文字描述這種動物當時的生活狀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距今5.5億年的海底,一個長約2厘米的爬蟲,優哉游哉,漫不經心地閑逛著,時而在鋪滿藻類的沉積物表面散步,時而在沉積物表面快速爬行,時而又鑽入藻類下覓食或者獲取氧氣。」

繫世界最古老動物足跡化石

「三峽地區發現的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動物足跡化石。」陳哲說,這一發現也說明,在寒武紀之前,具有附肢且兩側對稱的複雜動物已經出現。對地球來說,動物附肢的出現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因為它們可以用來攪動沉積,改造地貌,對當時的地球化學循環和海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陳哲表示,發現這個化石的地方距離三峽大壩只有5公里多一點,目前的研究可以推斷,當時這裡是一片淺海,海裡面生存著大量的動物,其中有些動物長相十分奇特。正是這些動物,推動著生命與環境的協同演化。

(屈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網 的精彩文章:

約旦新內閣將撤回所得稅法修正案以化解危機
有一種「獨一無二」叫中國和俄羅斯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