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將打造「七龍探海」體系 開發南海指日可待

中國將打造「七龍探海」體系 開發南海指日可待

「蛟龍」「潛龍」等中國深海科研神器的一舉一動一直牽動著國內外的關注目光。在上合峰會前後,《環球時報》記者走進了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近距離接觸齊聚該基地的中國四大探海「神器」。據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介紹,下一步,我國還將繼續構建「七龍探海」的深海立體探測網路。「七龍」裝備也有望進入南海等我國海洋權益維護的重點領域,獲取第一手深海樣品與數據,加大中國在深海探索領域的話語權,幫助中國更好地維護全球海洋安全和海洋權益。

「真假」蛟龍

走進深海基地潛水器維護車間,《環球時報》記者第一眼就被我國自主研製首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紅白身軀吸引,而車間另一側則是「蛟龍」號模擬訓練系統。真假「蛟龍」在車間內隔空相望:一個是征戰大洋的利器,一個為這一利器提供人員培訓、設備測試等支撐與保障。

據國家深海基地技術部高級工程師高翔透露,隨著「蛟龍」號應用日趨成熟,研製一套載人潛水器模擬訓練系統,開展潛航員及下潛人員的艙內模擬操作訓練和全流程任務安全演練意義重大。而目前該模擬訓練系統已基本完成設計目標,正在進行優化完善並即將開展試應用。

《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到,「蛟龍」號模擬駕駛艙大小和實艇完全一致,是個內徑2.1米的球體,三名潛航員只能在直徑約1.4米的圓形空間內活動。據悉,「蛟龍」號一次下潛任務大約需要十小時,一般是早上7時左右出發,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完成緊張的下潛任務,對潛航員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環球時報》記者從模擬駕駛艙主駕駛的位置,透過玻璃往外看,能看到模擬的水下生物和地質現象,如海百合、懸崖、峭壁等。

丁忠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全球唯一一個載人潛水器模擬駕駛訓練系統,能夠模擬巡航作業和故障發生排除情況,為培養綜合素質強的潛航員、下潛科學家和維護保障工程師提供良好硬體條件。

而在另一廠房內,現階段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龍11000」和能夠深入4000米海底鑽岩取樣的「深龍」號靜靜地躺在試驗水池旁。據悉,整個水池10米深、20米寬、70米長,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潛水器試驗水池。「蛟龍」號的布放、下潛、回收等試驗都在此進行。

相比較「蛟龍」號和「潛龍」號封閉式的設計,「海龍」號的設計呈開放式,金屬框架和繩纜完全暴露在空中。據丁忠軍透露,「海龍」號通過附在設備一側的芯塊,通過犧牲陽極保護,確保潛水器主體在潛到1.1萬米深度的海底後,不受海水腐蝕,實現正常運轉。

下一步目標:「七龍」探南海

據了解,「蛟龍」號將在2020年6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環球航次,而南海這一對中國深海研究具有戰略意義的區域,將成為此次任務的必經之地。丁忠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蛟龍」號可以在南海的科研考察、資源勘查和環境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丁忠軍透露,「蛟龍」號能下沉到7000米海底,是目前國際上下潛深度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南海最大深度在四五千米,是「蛟龍」號最適合作業的海域之一。丁忠軍表示,南海科學問題比較集中,資源比較豐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全球重要的航線,「蛟龍」號剛好可以發揮它先進的技術優勢,助力南海深部的科學研究。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航道資源看,每年大約有4萬多艘船隻經過南海海域。日本、韓國和我國包括台灣省,90%以上的石油輸入要依賴南海航道。經過南海航道運輸的液化天然氣,佔世界總貿易額的2/3。中國通往國外的近40條航線中,超過一半以上的航線經過南海海域。

丁忠軍強調,載人潛水器投入到我國深海研究,尤其是南海深海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其精細作業能力和近底勘察能力非常強,其他裝備無法比擬。同時「蛟龍」號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搭載科學家直接到海底,發揮下潛科學家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詳細勘察和精細取樣,為我國深海科學研究提供一手數據。

「蛟龍」號2013年先後兩次下潛南海冷泉區進行科考作業,順利取得冷泉區大量生物和地質樣本。2017年4月,「蛟龍」號4天3探南海,取得的樣品和數據對於開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鏈成因、南海構造演化以及南海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丁忠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蛟龍」號新母船的研製,在2020年的環球航次中,有望實現「蛟龍」「海龍」和「潛龍」三大裝備協同作業的場景。丁忠軍透露,到2020年末,更有望見到七龍探海裝備體系基本成型,「七龍」探南海,指日可待。

「中國研製探海重器不為搶資源」

在丁忠軍看來,以全海深的1.1萬米載人潛水器下水試航運行為標誌,在2021年,中國在重大深海裝備的研製上,有望實現領跑,為中國更好地維護全球海洋權益、海洋環境保護及全球海洋治理助力,推動共建海洋人類命運共同體。

「屆時,世界的海域有多深,中國的深潛裝備就能去多深,」丁忠軍說。

「中國的深海裝備目標是走向國際海域,獲得一手數據和樣品,為國際海域的科學問題提供新認識,這樣中國在參與國際海洋事務中才更有話語權,才能參與規則的制定和深度參與全球深海治理。」丁忠軍補充道。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需要利用國之重器,參與維護全球海洋安全,這不為搶佔資源,而是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做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G7峰會法總統稱或簽「六國協議」 特朗普欲提前離場
艦載機飛行員風險係數是航天員5倍 數學英語不能差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