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壯觀亭和鑒遠樓

壯觀亭和鑒遠樓

我在《阮元儀征事》一書中特別介紹了南宋時在真州為官的劉宰。

劉宰(1167-1240),字平國,金壇人,紹熙元年(1190)進士,官至太常丞。後辭官隱居三十年,捐資助賑做好事,隱居期間博覽群書,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死後鄉親們罷市相送,連綿五十里,就像哭祭自己去世的親人一樣。朝廷表彰,賜謚「文清」。

劉宰於慶元初年(1195)任真州司法參軍(州官的一種,比知縣略高)。

劉宰一生有很多詩作,其中一首是當年真州繁華的寫照,被儀徵人民傳誦至今:

《送邵監酒兼柬儀真趙法曹呈潘使君二首》(其一)儀真來往幾經秋,風物淮南第一州。山勢北來開壯觀,大江東下峙危樓。沙頭縹緲千家市,艫尾連翩萬斛舟。此去煩君問耆舊,幾人猶得守林丘。

這首詩中「風物淮南第一州」一句,是千年來儀征的閃亮名片。

我在《阮元儀征事》書中呼籲:揚州人因唐朝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是揚州」而將一座城門命名為徐凝門,我大真州能否將一條路命名為劉宰路或平國路呢?

這首詩中「山勢北來開壯觀,大江東下峙危樓」,說的是當時儀征的兩個景點:壯觀亭和鑒遠樓(也叫鑒遠亭)。

古代人來往儀征,有陸路和水路兩個通道,壯觀亭和鑒遠樓,就建在這兩條路進入儀征的必經點,壯觀亭在北山之巔,鑒遠樓在大江之畔,是送往迎來的好去處。

壯觀亭

壯觀亭位於北山之巔,位置估計在今汽車站、立交橋一帶。

壯觀亭是何時建成的呢?縣誌載,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6),真州知州詹度在北山之顛建造了壯觀亭,米芾書扁、作《賦》、有《詩》,後廢於兵火。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知州吳(粟)重建,尋又廢。淳熙年間(1174-1189),知州左昌時又重建,在舊址發現幾塊石碑,都是米芾親筆所書壯觀亭的詩句,於是就將幾塊石碑重新立起來,又將米芾的《壯觀賦》書於亭之屏。工部尚書謝諤經過真州的時候(紹熙年間1190-1194任職),又尋得了米芾手跡「壯觀」二字,於是將匾額重新做好懸掛起來。開禧(1205-1207)年後,逐漸荒廢,荊棘叢生,亭子和遺迹都找不到了。

儀征黨史辦原主任帥國華考證,米芾在政和詹度建亭前九年已經去世,從他留下的賦和詩詞來看,壯觀亭在米芾任職期間乃至之前就已經存在。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襄陽人,北宋書畫家,與蘇軾、黃庭堅、蔡京(一說蔡襄)合稱「蘇黃米蔡宋四家」。

元符三年(1100),米芾來到真州,在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司任職管勾文字,崇寧元年(1102)丁憂去職,在真州約一年半時間。

縣誌在介紹宋東園的詞條里,記載了米芾與蘇軾在真州的一則交往故事:建中靖國元年(1101)夏天,蘇軾在真州時病了,住在了東園,有一天剛剛睡起,只見米元章冒著酷熱趕到東園,給他送來了麥門冬(一種中藥),蘇軾很是感動,為此賦詩一首:

《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買北窗眠。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這首詩在南宋嘉定初年被運判林拱辰刻在了復建的東園「共樂堂」的北窗。

米芾與蘇軾在真州還有其他的交往記載:

米芾看到蘇軾題在扇面的秦觀的詞《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蘇軾的跋語,頓生無限感慨!遂當著蘇軾的面,書寫下了這首詞和跋語,讓蘇軾觀看。蘇軾看後不住點頭稱善,感嘆道:這樣做,我們對得起少遊了!此帖後來傳至郴州,郴州人為了紀念秦觀,將米芾書寫的秦觀的詞,蘇軾的跋語,刻在一塊石碑上。

這期間,蘇軾與米芾多有書信往還,或探討書文藝術,或通報病情,或致思念之意。

《與米元章》(二十一):「兩日來,疾有增無減。雖遷閘外,風氣稍清,但虛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兒子於何處得《寶月觀賦》,琅然誦之,老夫卧聽之未半,躍然而起。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若此賦,當過古人,不論今世也。天下豈常如我輩憒憒耶!公不久當自有大名,不勞我輩說也。願欲與公談,則實能,想當更後數日耶?」此信表達了蘇軾對米芾《寶月觀賦》的極力讚美之情。

《與米元章》(二十五):「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念。獨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今真見之矣,余無足言者。」眷念之情溢於言表。

米芾還邀請東坡到海岳庵,同游西山。逭暑西山書院南窗松竹下,話羅浮見赤猿之事。

蘇東坡將離開真州,帶病來別。對米芾說:「待不來,竊恐真州人俱道放著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別而去也。」七月二十八日,蘇東坡病逝於常州。八月中秋,米芾得蘇東坡去世的噩耗,作《蘇東坡輓詩》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聞東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畢此世。」

其三:小冠白氎步東園,元是青城欲度仙。六合著名猶似窄,八周御魅訖能旋。道如韓子頻離世,文比歐公復並年。我不銜恩畏清議,束芻難致淚潸然。

其五:招魂聽我楚人歌,人命由天天奈何。昔感松醪聊墮睫,今看麥飲發悲哦。長沙論直終何就,北海傷豪忤更多。曾借南窗逃蘊暑,西山松竹不堪過。

米芾不是科舉正途出身,治平四年(1067),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治平六年(1069)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因為這層關係,米芾為人處世性格上有些怪異,人稱「米顛」。縣誌上記載了一則米芾在真州時的故事:說有一次太保蔡攸(蔡京兒子)來真州,米芾到他船上相見,蔡攸將自己所藏的王右軍帖給米芾看,米芾一看,眼睛放光,立即要據為己有,提出拿自己的藏畫交換,蔡攸不肯,米芾耍賴說:你如果不同意,我今天不想活了,就在你面前投江,死了算了!接著他就大呼小叫:我不活啦!我投江啦!還掙扎著跑到船舷,做投江狀,蔡攸無奈,只好將王右軍帖給他了。這事情在文人們中間廣為傳播,朝廷上也引為笑談。

米芾在真州期間創作了《壯觀賦》,其中說道:米元章登北山之宇,徘徊四顧,慨然嘆曰:壯哉!江山之觀也。(全文見縣誌)

縣誌中還收錄了米芾的兩首壯觀亭詩:

其一扶筇上瑤台,一笑領清絕。如何夜來風,獨下前村雪?

其二邀賓壯觀不辭寒,玉立風神氣上干。欲識謝公清興處,千山萬嶺雪漫漫。

筆者在米芾《寶晉英光集》中,找到米芾的另外三首關於壯觀亭的詩:

其一無涯小智壯營營,昔昔浮生夢數驚。重到白沙登壯觀,江湖醉眼暫揩明。

其二夢寐中間得鹿時,孔軒如在定能知。江山勝處頻傾酒,我是當年謝客兒。

壯觀後詩(同二公游壯觀,上呈府公工部)壯觀不到俄四期,叮嚀老思模雄奇。群山勢活各奔走,大川氣斂合眾離。蒼嶔留雪玊刻巧,碧落靜滑紅輪馳。寒潮不生九澤凍,行膠與子約再來。

【米芾行書《壯觀帖》】

除了米芾有壯觀亭的詩賦之外,縣誌還收錄了其他文人的作品。

劉燾《壯觀亭記》說:「先是敝屋數楹、不蔽風雨,龍閣詹使君作而新之。」由此可知詹度建亭前,原址是有建築的,只不過破舊了。

楊萬里《重建壯觀亭記》說:「亭在城之北三里所,曰城子山。」這就更加明確了壯觀亭的地點,對應今汽車站、立交橋一帶。

蘇頌的詩:其一岡陵起阜崇,花木露天濃。襟帶湘岷水,屏幃晉楚峰。地全居爽塏,人不厭迎逢。彷佛觀平遠,分毫見栝松。其二欲狀江山秀,無如格律詩。形容天際美,假借筆端奇。注目臨滄近,沿流北固卑。不因篇詠見,絕景有誰知?

陳造的詩:頻年入夢此躋攀,驟覺平時氣象還。吳客到應忘月觀,淮鄉勝不數平山。飛檐曲檻霄霏處,疊嶂橫江幾席間。見說能詩好賓主,風雷落筆每乘閑。

高長灝《壯觀亭》詩:米老曾留記,亭因千古傳。我來尋故址,惟有對荒煙。樹草迷離色,江山遠近天。撫懷一長嘯,欲語覺愴然。

陳啟貞的詩:飛甍高涌一峰晴,岫滿閑雲護赤城。匹練遙分西嶺白,長虹倒飲北流平。昔人寶閣和煙渺,在眼層波入畫城。黃鶴已捶鸚鵡怨,好乘新浪洗餘酲。

陳邦楨的詩:層霄飛閣萬家村,王會推遷古事存。澤國山川延地肺,神皋鑾扈回天門。岷峨錦派宗唯海,桐柏安流溯有源。橫鐵未知開共鎖,龍槎幾犯鬥牛垣。

湯有光的詩:煙巒宜雨又宜晴,縱眼奔空藐十城。嶓冢不銜潮上月,胎簪常鼓汐時鯨。黃河天半經龍躍,赤岸峰頭立馬驚。漢魏比年誰勇怯?戰圖應自有澄清。

陳鼎炎的詩:極目遙岑眾水房,蜿虹交綺列華疆。瀆封侯秩雄天府,錯酬霜鹺富海王。織貝一筐咸禹德,風鼉九鼎自周藏。醉臨吟此評誰似?西顧台高杳鳳凰。

北山上古迹眾多,有東巡台、壯觀亭、扃岫亭、澄瀾閣、快哉亭、八蜡廟、劉猛將軍廟、北山寺(崇因永慶寺)、盤山庵、少宰吳敏墓、北山丞相泉、石塔寺、普同塔院、北山橋、北山義冢、邑厲壇等。壯觀亭因地處制高點,是遊人必到之處。

鑒遠樓(亭)

縣誌中記載是鑒遠亭,米芾詩中為鑒遠樓。劉宰詩中的「大江東下峙危樓」不是說該樓要倒塌危險,而是描寫鑒遠樓臨江而峙的險峻地勢,與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一個意思。

縣誌記載,鑒遠亭,在潮閘西,拖板橋。米芾書匾。江流嚙岸,故址頹圯。乾道初,張郯復建於水巷南,繼壞。淳熙末,趙師龍復建於城西南,題曰「注目亭」。慶元中,吳洪再建於俯江樓前,仍曰「鑒遠」,今廢。

縣誌還有「大橫河」詞條:在鑒遠亭沙洲上。

壯觀樓位於北山之巔,定位相對容易;鑒遠樓建在長江之濱,定位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宋代真州的南門,在今天的鼓樓,而宋代的江岸,在今天的揚子江路(蓮花堰)一帶,明代南門外以南、以西一帶,在宋代時都是沙洲泥沼,漲坍不定。上文提到的潮閘西、拖板橋、水巷南、城西南、俯江樓前,並不是同一個地方。

以潮閘為例,縣誌里說鑒遠亭在潮閘西,很容易引起聯想:鑒遠亭在今大碼頭,因為大碼頭那裡就有個建於明代的潮閘。然而宋代的潮閘與明朝的潮閘(攔潮閘)並不是一回事。

宋代的潮閘在哪裡呢?(南宋)嘉定初,郡守張頠始易二木閘以石,其西通江濤,曰「潮閘」,東曰「腰閘」,相望凡九十餘丈。縣誌「唐公橋」詞條說,唐公橋在南門內,即潮閘故處。萬曆中,知縣唐邦佐建。國朝乾隆二十五年,縣丞李元植重修,並立石碣。這就是說,明代南門內的唐公橋位置就是宋代潮閘的位置,可見宋代的潮閘在明代南門附近,大約對應在今第二人民醫院一帶。

明代的潮閘在哪裡呢?明洪武十六年,兵部尚書單安仁請浚開河道於城南,重建清江閘一,即宋張頠石閘故址。廣惠橋腰閘一,南門潮閘一,以瀦水利,分濟漕輓,上達運河,以入揚楚之境。然而南門潮閘並沒有立即建起來,直到成化十四年,總督漕運都御史張敷華建議,創攔潮閘。攔潮閘的位置,在十字河關帝廟前,即今天大碼頭「儀征市文物保護單位、儀揚運河真州段故道遺址」保護牌樹立處。

【儀揚運河真州段故道遺址碑】

鑒遠亭始建於何時?縣誌是從南宋「乾道初(1165)」開始說的,但是,米芾是北宋人,有鑒遠樓的詩,所以與壯觀樓一樣,鑒遠亭在米芾任職期間乃至之前就已經存在。

米芾《鑒遠樓》詩:賞心亭上群山雪,三夕丹淵借月華。吟盡江南清絕趣,亟行歸覲紫皇家。

鑒遠亭也曾叫過「注目亭」,是南宋淳熙年間真州知州趙師龍(字舜臣)重建的,取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閣」詩句之意。囗弼有《注目亭記》云:「真為兩淮要地,郡池水陸之沖。屬時承平,士大夫經從,冠蓋相望,視他郡為盛。送迎之所,有二亭焉:在陸曰『壯觀』,瀕江曰『鑒遠』。……頻年以來,江沙日漲。鄉之中流,一變而為葦荻之場。來帆去棹,無艤舶之地。浚儀趙侯師龍臨邦之二年,政平訟理,民安吏畏,郡之百廢,次第以舉。唯是送迎之無所,未嘗不歉於中。乃因暇日,相地江滸,輟不急之用,鳩材僦工而為之亭,取杜少陵『注目寒江』之句而名之。地勢爽塏,軒楹顯敞。賓主周旋之餘,得以縱其所觀,視鑒遠為甚盛。淳熙十五年(1188)十二月朔記。」

在鑒遠樓的北面,還有個更古老的「揚子江樓」,是唐代在揚子置轉運使時建的。孫逖有詩:揚子何年邑?雄樓作楚關。江連二妃渚,雲近八公山。驛道青楓外,人煙綠嶼間。晚來潮正滿,數處落帆還。

到了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揚子江樓已經圯廢,知州吳洪重建於鑒遠亭北,更名為「俯江樓」。開禧丙寅(1206),兵火。嘉定年間(1208-1224),知州豐有俊再建,易名「江淮偉觀」。清代黃對詩:建業為門戶,長江萬里來。山光羅隔岸,濤勢壓層台。轉戰征輸困,風塵驛騎回。維揚謝傅後,又有濟時才。

嘉定十五年(1222),揚子縣知縣吳機因民之請建吳知郡祠,祭祀他的叔叔、前真州知州吳洪(字仲寬、天台人,慶元四年1198任職)。吳機在《祠壁記》中說:「慶元戊午(1198)、己未(1199)間,叔父來真州上任,我曾經跟來,有機會聆聽他從容話言,窺見他政事之略。他創建了忠節樓、船壯、武營屋六百間;疏浚了新河二十里,避免江險覆溺之患,人人都稱方便。他建了俯江樓、快哉亭、鑒遠亭……」可見重修鑒遠亭也有吳洪一份功勞。

壯觀亭和鑒遠樓,都是宋代儀征的標誌性建築,宋代對於儀征(真州)有特殊的意義,那是儀征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巔峰時刻。筆者挖掘這段歷史,為的是傳承歷史,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儀徵人民的自豪感。

巫晨所著《阮元儀征事》梗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米芾的書法,造詣深厚獨具一格,後人評價他的書法「北宋第一」!
夏日,賞米芾《清和帖》,一封辭別信幾多情……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