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清八旗子弟最後有多慘,賣盔甲流落街頭

滿清八旗子弟最後有多慘,賣盔甲流落街頭

女真人就是失去了這樣一種體系,但在其內部還有一種聯合制度,其實就是個部落之間的聯盟,這種聯盟的領導者就是牛錄額真。後來是逐漸發展成了八旗制。八旗子弟,為滿清入關,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入關之後,也對各旗進行了封賞。清朝建立之後,為了鞏固對漢人的統治,他們也是任用漢臣,希望以此來削弱漢人對滿人的戒備,這種方法還挺有效的,至少很多漢人也願意為大清效力。

那些八旗子弟也獲得了大量的封地,他們把房屋良田的管理和收益紛紛交給手下的族人,這帶來了不少的經濟收入,但同時富庶的生活,也麻痹了這些馬上的旗人,經過了一代又一代,後來的八旗子弟都變成了遊手好閒的公子哥,毫無當年他們祖先的英氣。等到清朝末年更是奢靡至極!

作為正紅旗的老舍先生,他是十分了謂八旗子弟的生活,他對此是十分的厭惡。他曾經說到,這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極其奢侈,極其講究,他們十分擅長斗鳥斗蛐蛐,而對於國家政事卻是一概不問,根本就是稀里糊塗的。因為他們手裡有特權,不僅僅有人偷放高利貸,還有賣軍糧,賣盔甲的,什麼賺錢是做什麼,用錢能幹什麼?抽大煙,上賭坊,逛窯子。等後來革命爆發的時候,威風凜凜的八旗軍根本是不堪一擊。

滿清政府沒有想到,他們利用的漢人,反過來倒是把他們給利用了。在清廷的圈地運動過程中,八旗子弟獲得了為數不少的良田,其賦稅和勞役盡數交給自己的族人管理,政府不要一分錢。這樣的政策估計是學習漢人的分封制,然而,他們才認識到為什麼西周分封制最終會迅速的瓦解。優惠政策導致了八旗子弟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了「生計」問題。簡單來說,一座金山再大,也總有吃光的那一天。

八旗子弟愛玩、會玩到了什麼程度呢?我們中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就是正紅旗滿族人,他對於八旗子弟的狀況深有體會,並且是深惡痛絕。在一部《正紅旗下》的描寫當中,很詳細地記錄了八旗子弟的生活:「他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干炸丸子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塗的夢。」滿八旗因為有法律庇佑,玩的更是過火,用印子錢來放高利貸,沒錢了就用軍糧來換錢,甚至還變賣軍隊的盔甲和武器,把軍隊的盔甲當成破廢爛鐵來賣,換了錢以後繼續玩女人抽鴉片。

八旗子弟日常生活就是玩,那麼他們的錢從哪裡來?

對八旗子弟而言,他們唯一的正當職業就是當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八旗兵。雖然朝廷沒有明令禁止旗人從事其他職業,但對於這些自詡祖輩都是「隨龍入關」的八旗子弟而言,如果去從事其他職業,那以後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就不用混了,丟不起這人。

努爾哈赤起家,皇太極建立清朝,多爾袞入關,根基都在於滿清八旗的驍勇善戰。因此清朝統一中國後,對立下大功,並且是自己同宗同族的滿人,實行了優厚特殊的待遇。有功必賞,親厚自己的族人,這些都無可厚非。但這些措施,也讓原本剽悍的滿人迅速頹廢腐化。

最大的一個措施,就是通俗說的給滿人的「鐵杆莊稼」。滿洲全民皆兵,這一傳統,在統一中國後一直保存下來。因此,所有滿人成年男子,都是要當兵的。當兵就要吃餉,這也正常。但天下安定後並不需要那麼多八旗兵。因此,很多滿人不用當兵,但清政府還是照給他們軍餉,而且不用納稅。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4兩銀子(一兩銀子往往能換一千多文錢),外加1石左右的米(120斤)。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這些銀米,足夠一家人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因此,滿人要麼是當官當差,要麼就是不工作,整日里吃喝玩樂。

第二個,就是清朝入關初年,大肆圈地。滿族顯貴不用說,每個普通的滿人都至少分到了30畝地,而且有些還得到了賞賜的或強佔的土地被圈生活不下去的漢人為奴才。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到了清朝中後期,很多滿人揮霍無度,入不敷出,就把這些地和奴才賣掉了。

三是做官便利。漢人要做官,基本上只能通過科舉層層選拔。滿人可以世襲、舉薦、捐納,少部分通過科舉考試,也是滿漢不同榜,滿榜的競爭性要比漢榜差得多。而且滿人做官,升遷都比漢人快。重要職位,核心權力,都牢牢掌握在滿官手中,一般不容許漢人染指。這一狀況直到鎮壓太平天國後才得以改變。

八旗子弟應徵入伍成為正式八旗兵後,就可以開始拿糧餉了。由於糧餉是固定發放,不受外部條件影響,而且是終身職業,所以也被稱為「鐵杆莊稼」,就好比我們今天說的捧上「鐵飯碗」。

八旗兵的鐵杆莊稼分為「坐糧」和「行糧」兩部分,「坐糧」就是固定工資,高級兵丁月餉4兩銀子,餉米46斛;馬兵月餉3兩銀子,餉米46斛;步兵月餉1兩5錢,餉米22斛。「行糧」相當於獎金,只有在打仗的時候部隊出徵才有發放,每人每月2兩銀子。除了每月領取的糧餉,八旗兵每個季度還可以領取「季米」一次,相當於現在的季度獎金。此外,八旗兵還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皇帝遇上什麼大喜事,就會來個「遍賞八旗」,每個兵丁能額外領到一個月的餉銀。還有遇上紅白喜事,也有銀兩補貼。

清朝中前期,北京普通百姓的家庭月收入約為1到2兩銀子,和普通八旗兵丁的固定工資收入差不多。所以,八旗子弟雖然有機會可以吃到「鐵杆莊稼」,但也算不上是高收入群體。上面提到的那些整天喝茶、遛鳥、抽大煙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是家裡有產業,有一定官階品級,普通旗人的收入根本玩不起這些。

清朝前期,由於八旗子弟人數少,基本上都能補上「兵缺」,吃到「鐵杆莊稼」。不過到了清朝後期,旗人的人口數量呈爆髮式增長,而「兵缺」又固定只有這麼多崗位,所以很多人補不上缺,吃不到「鐵杆莊稼」,這些人被稱為「余丁」。余丁是沒有收入的,哪怕是皇帝恩典「遍賞八旗」也沒他們的份,所以日子並不好過。

許多八旗子弟過慣了坐享其成的日子,沒有掌握什麼勞動技能。當時代發生劇烈變化後,他們的日子就開始感到舉步維艱。一些原本出身富貴的旗人,靠著祖輩積累下的財富,仍「打腫臉充胖子」,維持著從前的生活方式。結果因為入不敷出,又不善於理財。沒過幾年就徹底敗落,有些甚至淪落到沿街乞討的地步。當時的報紙上經常會刊登出「世子王孫倒斃城門洞,郡主命婦墜入煙花院」的新聞。至於普通八旗子弟,那生活就更是落魄不堪了。不過,也不是所有旗人的生活都日益窘迫,有一群人不但沒有受到時代變化的影響,反而比過去更有錢了。這群人就是當時給末代皇帝溥儀的「小朝廷」當差的內務府工作人員。

內務府的主要工作人員由八旗滿洲中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包衣奴才構成。這些人雖然出身卑微,但他們是皇帝的家奴,有著近水樓台的優勢。自清朝開國以來,內務府一直就是整個清朝「油水」最多的部門,在裡面當差的人幾乎是個個富得流油。比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出身於正白旗包衣世家,從他曾祖父曹璽開始,曹家就一直擔任內務府旗下的「江寧織造」。可以說《紅樓夢》里賈家多有錢,曹家就多有錢。而曹家也僅僅是眾多在內務府供職的包衣奴才的一個縮影。

據滿族文化研究專家統計,滿洲八旗的姓氏可考者共993個,其中的皇族愛新覺羅氏清亡後多以「金」為漢姓(因為「愛新覺羅」在滿語中是「金」的意思),還有以趙、羅、艾、肇、毓、駱等為姓的。

但是皇族並沒有全都改姓,還有不少保留愛新覺羅姓氏的,比如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後,戶口本上寫的仍然是「愛新覺羅溥儀」。

至於滿族其他姓氏,幾乎全部改成了漢姓,大體有如下幾種規律。

1.沿用金代時所冠漢姓。

2.諧音取姓。即依滿族的多音節姓氏,取其中一個音節作為姓氏,或與某漢姓音相近而取以為姓,或數音節相切求其相近漢字作為姓氏。在滿族改為漢字姓氏中,這種情況是最多的。

3.以父祖輩的名字為姓氏。以父祖之名字為姓氏,取名字的第一個字作為本家族的姓氏。

4.譯義求相近字為姓氏。根據滿語姓氏的含義,以求相近之漢字或漢姓作為姓氏。

5.復用原漢姓。早期加入滿族共同體的漢族人早已滿化,反映在姓氏上,也慕效滿族的多音節姓氏,在自己原姓後加上「佳」字或「爾佳」字,後來滿族盛行冠以漢字姓時,這些人又去掉「佳」或「爾佳」字,而複姓其原姓氏。

6.明朝所賜姓氏的沿用。15世紀後,明朝對女真人首領多有賜姓,如李、張、郭等姓氏,當清代滿族人盛行冠以漢字姓時,一些滿族人就會沿用之。

7.亂改。清亡以後,有些滿族人比較任性,隨便找了一些漢字作為姓氏,完全不符合冠姓規律,無跡可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的精彩文章:

長垣夜話漫談二:夢遇長垣歷史名人蘧伯玉

TAG: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