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死後 得一特殊賞賜 整個清朝僅一漢臣獲此殊榮

李鴻章死後 得一特殊賞賜 整個清朝僅一漢臣獲此殊榮

晚清名臣李鴻章的仕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的慘敗,是李鴻章一生命運的巨大轉折點。

在戰爭失敗後,李鴻章被革除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後來雖轉入內閣辦事,但只是個投閑置散的虛銜,失去了實際權力。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再度垂簾後,李鴻章作為慈禧的實力班底被起複,外放為兩廣總督。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期間,中國遭遇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又緊急調李鴻章北上與聯軍議和。

在簽訂完《辛丑條約》之後,李鴻章因年事已高,加之承受了過大的壓力,以致心力交瘁,就此一病不起。

重臣去世,按照慣例,朝廷會有恤典。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簽訂《辛丑條約》,雖然也是喪權辱國,但也確實止住了八國聯軍入侵的動亂,所以在當時聲望很高,身後的恤典也非常隆重。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朝廷安排李鴻章恤典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去年京師之變,特派該大學士為全權大臣,與各國使臣妥立和約,悉合機宜。方冀大局全定,榮膺懋賞。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李鴻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學士例賜恤,賞給陀羅經被。派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予謚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以示篤念藎臣至意。」

在這些恤典中,像賞賜陀羅經被、親王臨奠、贈太傅、晉爵位、入嗣賢良祠等,都是非常難得的殊榮。另外,朝廷還專門下旨,在李鴻章的「原籍及立功省分,著建立專祠。」及在李鴻章的安徽老家以及立過功的地方,都建立李鴻章祠堂,專門用來祭祀李鴻章。

上面提到的這些恩典,雖然難得,但歷代都有對朝廷有功的王公或大臣享受過。而慈禧太后感念李鴻章的「勛勞卓著」,專門給李鴻章一項獨一無二的恩典,即在「京師建立專祠。」

清朝的專祠制度,是專門用來紀念有功大臣的。在京師建立的專祠,在每年春秋仲月吉日,都由太常寺卿專門前往祭祀。清朝立國以來,「漢大臣向無此曠典」,李鴻章能在北京建立李鴻章祠堂,在漢臣中數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實際上,慈禧一開始的打算,並不是給李鴻章在京師專門建立祠堂的,而是準備給他另一項恩典——配享太廟。

能夠配享太廟,其實也是極高的殊榮。清朝立國近300年,只有一位漢臣得享太廟,即雍正、乾隆朝的大臣張廷玉。如果李鴻章也能入太廟的話,便會成為清朝第二個享太廟的漢臣。

不過,就在安排李鴻章配享太廟的具體事宜時,當時的軍機大臣鹿傳霖突然問了一句:「祀於何處?」結果這個問題,引發了一些爭議。

如果李鴻章配享咸豐的話,咸豐朝李鴻章才剛當官沒多久,未立下功勛,似乎不妥;而若配享同治,同治朝不乏中興能臣,如果李鴻章能配享同治,那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功勞不比李鴻章小,那要入太廟的人就太多了;若說配享光緒的話,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光緒還好端端地活著呢。

由於上述緣故,慈禧最後把李鴻章的特殊恤典,從配享太廟改為京師建立專祠,給了他整個清朝漢臣中獨一無二的恩寵。

因為李鴻章在與八國聯軍談判時,力保慈禧,讓列強放棄了把慈禧太后列入戰犯名單中,並且不要求慈禧歸政於光緒皇帝。《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逃難以來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李鴻章對她而言,簡直就如救命恩人一般。所以慈禧對李鴻章身後恤典安排特別優厚,實際上是有一種報恩的心理在其中。

參考資料: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陪祖父散步 做了一件小事 祖父說這孩子日後必成大器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