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時代詩歌和百年新詩的建設

新時代詩歌和百年新詩的建設

新時代詩歌和百年新詩的建設

馬知遙

我們正迎來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也為文藝創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無疑為這個時代的文藝創作包括詩歌創造提出了要求和創作的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求詩人們不能只是一廂情願地躲進小樓成一統,不能僅僅是對自我情感世界的小抒發,要將眼界和關懷投向大眾,投向這個時代的人民。既然是人民就有生老病死,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就有他們真實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

唐朝的白居易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意思就是知識分子藝術家的創作要為時代服務,要真正地關心時代的發展,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對於詩人,他就要寫出能反映這個時代的人和事。其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主張以及其自身創作表現出的樸實無華、關心民眾疾苦和時代命題的風格都深深感染了後來的詩人們。今天我們重提這個話題,就是感受到了這一詩歌主張和當前新時代詩歌應有十分契合之處。到基層去,到日常生活中去,關心底層的心聲,關心正在發展變革時代中的先進人物,關心變革中的民眾的喜怒哀樂,及時發現人性在這個時代的各種變化,從文化的審美本質出發,從現實的關懷出發,尊重時代尊重現實,提出詩人的主張,為時代畫像,並發出正能量的聲音。

因此對於詩人來說,需要在過去的淺唱低吟中抬起頭來,關心時代的發展,觀察新時代新問題,努力為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謳歌,使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在詩歌中得到體現和傳播。新時代的詩歌創作至少應該有以下的特點:

1.對生命的關照。在新時代里,詩歌仍舊要葆有中國文化的傳統,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要關心土地、國家、民族的發展,要關切底層百姓的生活。不僅只是物質上的噓寒問暖,更要關心在變革時代里民眾內心世界的變化。詩歌恰恰可以成為情感療傷的工具。比如《冬天與白菜》這首詩歌在巫昂的眾多好詩里不是最好的,卻有驚心之美。冬天是季節中最寒冷的,也是最讓人難熬的季節。而一棵冬天的白菜是全無光彩的,要麼被凍得稀爛要麼就儲存在暗室和地窖里。白菜幫子通常是被凍得硬梆梆的,需要清理。一棵冬天的白菜可以食用的部分很少,當然看你怎麼吃。但在北方,在過去,冬天你除了白菜還能有什麼選擇?當我們將日常的經驗和冬天的白菜做這樣一個先入為主的聯想時,卻發現詩人的重點不在「白菜」,而在冬天,不在「冬天」而在冬天的寒冷,因為那腹中的孩子,那個和她骨血相融的生命被拿掉了。女人生產是痛苦的,但懷孕的女人,如果她是個幸福的女人她必定是快樂的。除非有無法言說的苦難和遭遇,女人不會自動剝奪了自己做母親的權利。詩人在最後一段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的不安和痛苦,她如同在回憶創傷,那創傷如此之重,已經不能讓她流下眼淚:

那個醫生

生生 去除我營養豐富的胎兒

如同我正在摘的這棵白菜

冬天的白菜

寒涼的日常物什當它和人的生命相聯繫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更大的寒涼。而一個生命的消失如同我們將冰冷的手指插進了白菜心裡,我們掏出那心在吃。在冬天我們只能吃尚存的白菜心,而那白菜心讓詩人如此難以下咽,因為那如同自己剛剛丟失的孩子的身體。敏感的內心生活,讓詩人細緻準確地將痛苦的遭遇通過形象加以表達。獨特感受,讓這首詩歌的語言充滿了陰鬱的光彩。我們無法弄清墮胎的真相,但我們感受到了痛苦的真相,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普遍的社會現實,和現實後普通人的寒涼和無奈,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2.對生活現實的關照。關照整個時代的變遷,關照在變遷中的人們的現實生活。這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也是詩歌最為關切的內容。但這裡的現實關照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詩歌為政治服務。如果那樣理解,勢必削弱詩歌的藝術價值。過去時代的詩歌歷史已經表明,那些看似關照現實的詩歌,因為過於追求形式上的浮誇,內容蒼白,看似寫的是現實,但不是將重點放在對現實深切的體悟和感受上,而大多成為標語口號,那樣文字非但不能感動人心,起到對現實的關照和揭示作用,反而會表現虛假的現實,遮蔽了現實中的污穢,只能導致詩人遠離讀者,遠離活生生的現實。

3.對歷史使命的關照。詩人的歷史使命,是為時代鼓而呼,為優秀的傳統為優秀的人物優秀的事件鼓而呼,為國家人民的命運鼓而呼,傳達的應該是正能量。它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藝術樣式、表現手段去實現創作目的。新時代的發展再一次提醒詩人們的歷史使命。因為隨著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精神文化的建設也應該相配。詩歌創作也一樣,我們的詩歌不能只是小眾的語言遊戲,也不應該只是一些小圈子的自娛自樂,更不是一些所謂的先鋒詩人們的自留地。國家有大大小小的眾多詩歌媒體,詩歌平台的建設突出的應是詩歌的真善美,不是假惡丑。目前詩歌創作中的確呈現出一些打著現代派旗號的「假惡丑」的作品,這些作品沒有文學的倫理底線,詩歌中大量的葷段子、生殖器和污濁的髒話描寫,嚴重破壞了作為詩歌的美學境界,也將詩歌拉進了「地攤文學和色情文學中」。「寫作倫理必然是對寫作道德的規範,而且需要對一切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的追求。那些肆無忌憚將諸如暴力等消極因素頻頻引入詩歌,在話語的狂歡中獲得名氣的所謂當代詩人,其實是在不斷違反寫作倫理,喪失寫作的道德規範。但他們似乎知道這並不犯法,因為『法是權力規範,是應該且必須如何的行為規範;道德則是非權力規範,是應該而非必須如何的行為規範』。所以他們在詩歌中可以肆意妄為,可以突破底線,可以無視道德,而忽略寫作的倫理。這樣的詩歌藉助網路大肆流行時,損傷的首先是讀者,再次是影響到年輕一代對文學尤其是現代詩歌的觀念。有些作品被評論家或網民們吹捧成傑作而四處傳播,但卻無法面對寫作倫理的質問。」(見拙作《寫作倫理的堅持是對人文精神的堅守》發表於2017年1月6日《文藝報》第2版)

4.對優秀人物的關照。弘揚優秀文化,貶斥低俗現象,弘揚正氣,激濁揚清,這也詩人的職責。而長期以來,詩人們似乎變得自私了。他們藉助著網路平台的各種渠道展示個人的才華,比拼粉絲數和點擊量,比拼在官方大報大刊的出鏡率,常常忘記了對身邊人物對時代模範的關照。在很多大是大非問題上,詩人往往缺席,成為自我憐惜、事不關己則自我清高的人物。這不該是詩人在新時代的形象。作為詩人他要用善意去發現善意,他要用真誠去弘揚真誠,他要用美感動美,他要用真去傳播真。

那些優秀人物具有正能量,他們能夠激發和鼓舞更多的國人,詩歌正好可以發揮其鼓舞人心的獨特作用,用短評快的方式獲得讀者的共鳴,起到迅速傳播的作用。

目前中國詩歌閱讀量很大,調查一下中國微信用戶的詩歌創作,調查微博詩歌的專號以及網路的詩歌博客和詩歌平台,我們發現詩歌的形式天然地符合網路閱讀習慣。也正因如此,傳播什麼樣的詩歌,寫什麼的詩歌成為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姜耕玉教授在《新詩與漢語智慧》一書中指出:新詩作為「五四」詩體解放的產兒,是背叛傳統漢語詩歌的逆子。「五四」先驅出於要改變幾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詩國」面貌的良好願望,便採用了「推倒」的簡單化的方式。可以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新詩的推崇也是一種極端的做法,那就是不採取白話詩歌就無以有力地推動新文化的革命。現在反思這種對傳統的態度時,我們發現傳統文化中好的壞的一起遭到了破壞,但非此不能推動文學革命。隨著新詩的生長,寫作者也越發感受到了新詩對傳統的繼承,傳統對新詩的營養。所以,在新詩創造和發展中,從中國傳統中尋找「意象」「象徵」「比喻」等等,影響到了後來的新詩。新詩百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龍泉明教授在他的《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一書中有過比較客觀的評判,他直接指出在百年中國新詩的發展中,有三種流派,一種是現實主義、一種是浪漫主義,一種是現代主義。而在三種流派的並行發展中,現代主義的藝術性和文學價值遠高於其他兩個流派,這不是他個人的主觀判斷,實事求是地說,從列舉的著名詩人和詩作中我們就能做出這個結論。他認為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相比,現代主義詩歌更多詩的成分,而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則有相當的非詩甚至反詩的一面,這是由它們的流派性質所決定的。因為現實主義詩歌試圖向讀者直接呈現什麼,即真實地再現生活本來的樣子;浪漫主義詩歌試圖向讀者直接表現什麼,即所謂「激情的自然流露」。它們的表達方式都是近於散文式的直露,這在一定程度上於詩性的建構是不利的。而現代主義詩歌卻在於讓讀者感受到什麼、體悟到什麼,比如你在詩中感受到了一種可以自由聯想的關係,或者感受到了某種情緒、或者體悟到了某種意味、某種哲思,這些感受與體悟又常常是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它於詩性的建構是十分有利的。這些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從審美價值判斷,這樣的問題的確存在。在一段時期,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一味地描寫虛假的現實,詩歌的創作一度成為大躍進式的現象,「假大空」單線直抒成為它們的共同特徵,這樣的作品再多都難以為後來人閱讀。因為喪失了詩歌中發自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取消了藝術的真切的感受力,因而成為簡單現象的如實記錄,或者簡單的浮誇性質的讚頌。百年詩歌相較於有長久傳統的唐詩宋詞顯然還沒

有完全成熟,但中國新詩史上先後出現過「象徵詩派」、「現代詩派」、「九葉詩派」等影響甚大的現代主義詩派。每一個詩派都湧現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詩人。從新詩的整個隊伍組成情況來看,現代主義詩派所擁有的詩人數量並不算多,但大多數創作質量較高。

回顧百年中國的詩歌史,我們的新詩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次詩歌的創新都和當時的社會文學審美和時代的需求有關。以新時期的詩歌現象來看,從「朦朧詩歌運動」到「新生代詩歌」到「後新生代詩歌」,近三十年的中國新詩就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做著調適和變動,總體態勢是在不斷地發展,而且大趨勢是祛除過去的朦朧和晦澀,向大眾讀者靠攏。詩人隊伍也在不斷地擴大,詩人身份來自不同的職業,業餘詩歌創作日益專業化。

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了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這個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顯然與藝術創作相關,與詩歌創作相關。詩人們是否能夠在這個新的時代里拿出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食糧嚮往的作品,能夠用創造的活力,創造出更多能傳達正能量,傳達出真與美的作品,這其實是相當有難度的。

不是簡單的傳聲筒式的表達就是好的詩歌作品,不是直接的直白的現實寫照就能打動人心。美的作品加上美好的情愫,還要有訓練有素的詩歌修為。偉大的時代里,誕生偉大的詩人這是必然的結果。詩人需要寬闊的胸懷和眼界,需要發現的眼睛。而且我們國家一再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這其實也為我們的詩歌創作提出了方向。自古以來,所有的文化創作沒有不先繼承而後發展的。中國新詩的源流來自兩個源頭,一個是中國古老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還有一個來源於中國民間的歌謠和傳說以及史詩。「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中的「新歌謠」運動就是發現了詩歌創作脫離傳統帶來的蒼白現實,於是一方面學習海外新詩的方法和理念,另一方面大膽從本土民間吸取營養。其實潛移默化中,詩人們受到最大影響的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外力是催動,內力還是起到決定作用。

發展到現在,百年中國新詩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今天,靠新詩不斷地自我探索,為當代新詩寫作提供了參照和營養,一代代新詩寫作者,是在老一輩的詩歌探索中得到啟發獲得生機才有了更大進步。

只是新詩從一開始的本質就是反傳統,反對枷鎖和禁錮,這樣的先鋒姿態到現在也是一種傳承。我們必須意識到,反傳統不是對傳統文化的丟棄,是在創造一種新的傳統,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目前新詩的口語化、日常化發展正在成為當代詩歌的選擇,也是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只不過我們需要糾正的就是一味的形式探索和詩歌本體的研究,會疏略詩歌真正的寫作意義。它存在的理由應是自由和真實。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的本質是現實和浪漫的統一,不需要人為再進行風格的細分。在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各種風格流派都在相互影響並達到最終的融合,現代詩歌也已經不再僅是感受和技巧豐富的解構或結構,而是現實主義的關照和浪漫主義理想的融合,因此簡單地再以現代詩歌、現實主義詩歌、浪漫主義詩歌區分已經不適合當前詩歌的創作和研究。范光明在《新詩十二論》一書中論及:「新詩的存在,它是具有現代精神境界和現代生命意識的現代詩人的心靈世界,現代性是新詩文體和創作個體共同的特徵。新詩既然反映現代人的生存狀況與生命經驗,那麼在形式上就是自由和活潑的現代人的生活是一種變化不定的生活樣態,現代人的生活情態只有用現代詩才能得到有力表現。」所以,新時代的中國詩歌創作具有的最大美學特徵就是現代性。這是詩歌創作的主流,也是詩人自覺踐行的方向。在現代性的關照下,詩人的人文關懷更加強大,他們用不同的風格方法表達著對新時代的認識理解,對人性的關切,對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探尋和追問,表現出區別於過去新詩寫作的美學特質。

當前新詩寫作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向,筆者以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先鋒性和現實性並行不悖。不能人為地把當代詩人界定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詩歌。詩歌已經漸漸取消了傳統分類,更多的表現為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現代性特徵,所以不要拘泥形式,只要是用白話詩歌創作的具有現代審美特徵的詩歌都是新詩寫作。比如詩人楊克的詩歌《在東莞遇見一小塊稻田》,這首詩用了倒敘的手法,而且用先聲奪人的方式為我們勾畫著:在城市邊緣,當工業文明一點一點地將鄉村生活放逐,當人類已經再無法靠近大自然時的苦悶和絕望。而鄉村記憶的消隱表面看上去只是城市發展使然,其實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都市人對自身身份認同的缺失,和無法原鄉的悲哀。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人類都來自土地的孕育,來自鄉村生活的培養,那裡積澱著祖先的傳統和性情,當一切都遠去時,無根的漂泊感油然而生。這就如同詩歌中所寫到的那些在廠房的邊緣地帶拚命生長的矮腳稻,它們在最後地挽留土地,用絕望的力量呼喚鳥語花香,那代表美麗大自然的景象都已無情地被城市文明所篡改,無法修復,如同人類自己的命運。離開優美的環境,離開生養自己的鄉村,城市的人類如同那無望的稻穀。所以他在詩歌中開篇就這樣寫到:「廠房的腳趾縫/矮腳稻/拚命抱住最後一些土//它的根錨/疲憊地張著//憤怒的手/想從你泥水裡//摳出鳥聲和蟲叫」似乎在不經意地描寫,其實在為都市人畫像。詩歌到後來依然是在對稻麥進行著細緻的描述,而在細緻中我們看到了我與稻麥的物我合一。我就是稻麥,稻麥就是我,我在夏風中微笑。這如同一個電影鏡頭的特寫,我們終於看清詩人在稻麥的微笑中的流淚,看清詩人在描寫稻麥時,滿心裡對世界的悲憫。

當象徵心靈家園和精神原鄉的文化被工業文明所放逐,當人類的美好記憶無處棲身時,這是整個世界的悲哀。詩人的欣喜是暫時的,而悲傷將無處不在。這樣的詩歌你不能說它不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表達的就是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你又不能說它是單純的現實主義詩歌,因為它通過跳躍的意象,象徵的手法表達著對工業社會的質疑,對農耕文明的眷戀,充滿了現代性的思考。你說它不浪漫嗎?對麥田的詩意描述和精神世界對美好生活狀態的嚮往充滿了浪漫性。所以,打破過去詩歌風格的分界,大膽創新,是新詩的方向和出路。

2.堅持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白話詩歌百年的歷程不算長也不算短,但詩歌的實驗和創新還沒有一個特別的規律可以遵循,新詩創作還在探索期,遠未到唐詩宋詞那樣成為高峰的時候,所以還需要詩人們的大膽嘗試和多方面的探索,尋找更為適合時代特色的形式。可以嘗試多文體交叉,大膽進行多題材的詩性表達,打破長期以來的詩歌結構特徵。但所有的形式創新都需要為內容服務,創作為人民大眾的文藝。所以,繼承傳統文化,進而加以創新是新詩創作的一個方向。比如陳先發的短詩《前世》,小小的一首詩歌卻讓人百感交集。中國傳統詩歌所葆有的意境,充沛的情緒,哀傷的傳奇都在他的筆下,如果認為這詩歌僅僅是對古典愛情的現代詮釋那就太小瞧了作者的功力和意圖。他是一個感受歷史的人,一個為所有愛情找到歸宿和希望的人,讓所有輕視東方文化的偏見在面對這樣一首當代詩歌時也不能不重新翻檢中國遼遠的過去,翻檢除卻盛唐文化的其它的中國。詩歌看似在細緻地描畫一個當代中國人對梁祝愛情的想像,其實在古老愛情故事的舊袍里,我們分明看到詩人對人類的希望:他希望他們能夠脫離那些所謂的規矩法則、脫離所有的教條和約束,如果有了真愛,如果這愛那樣遙不可及,那麼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或她可以脫去代表文明的「青袍」,可以不顧不管,可以不必做個傷心欲絕者,行動起來,行動就是一切。當人類的文明在推動社會的進程時,也在壓抑人性的自由。當人類因為外界的困擾而無法享受快樂時,毋寧變成翩躚的動物,如同一隻千年前的蝴蝶。

在詩人眼中,整個明月夜,兩岸潮汐水都做了愛的見證,做了重生的見證。所有的那些追求真、追求愛、追求自由的人,不都活在蝴蝶的體內,做著庄生曉夢迷蝴蝶的夢嗎?此刻,你我都是蝴蝶,相逢在渴望的路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詩歌超越了愛情這個單一主題,超越了國界,也將跨越時空,給人以美的震撼!

新詩創作已經呈現出強勁的生命活力。在新時代,新詩肩負使命,用自己的方式謳歌時代,書寫歷史,為人民創作是詩人們不能丟棄的初心。大時代必將迎接大詩人的到來,我們期待著優秀的作品能橫空出世。

3.日常性和審美性的統一。目前的新詩寫作有日常化的傾向。由於新媒體的出現,人人幾乎都可以成為「詩寫者」。只要有一款智能手機,人們就可以創作並直接發表,讀者就是朋友圈,一些詩人已經不再通過傳統的紙媒獲得聲譽,更多的發表渠道讓他們直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這些詩人的創作題材日常化,創作也成為日常化行為。新詩的產量出現空前的高漲,但質量不一定有保障。和最初互聯網出現的網路寫作時代一樣,詩歌的網路創作出現了精品同時也伴隨大量的垃圾,甚至造成了詩歌創作環境的破壞。一些非詩因素因為網路的傳播影響了新詩的發展和聲譽。同樣,新媒體時代的大眾參與,大眾化創作也帶來了新詩的又一輪繁榮,甚至改變了大眾閱讀的習慣。但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沒有對新詩高標準的提示,大量以詩歌名義出現的文字垃圾還會影響到很多的初學寫作者或者培養期的詩歌讀者。所以我們的理論工作者應該在這樣的時刻,堅持以經典作品和優秀作品相引導,讓大眾傳播以審美的標準為標準,以詩歌是否具有審美性去評判其優劣,是否具有正能量去判斷其傳播的價值,杜絕低劣的毫無審美情調的垃圾文字以詩歌的旗號泛濫。

來源:《詩刊》2018年6月號上半月刊「詩學廣場」欄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刊社 的精彩文章:

TAG:詩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