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01

身臨戰場環境,哪還敢有過日子思想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張順亮

「看到敵人越過我邊界,聽到炮火在耳邊轟鳴,保家衛國的情懷、求戰求勝的血性一下子就起來了。」來自國際維和、聯合軍演、邊境管控、海上維權、大洋護航等任務部隊的調查顯示,受領任務之前,不少官兵認為現在是和平年代、仗一時打不起來,有的後顧之憂比較多。

可是,一旦走到戰場前沿,大部分官兵感到衝突隨時可能發生、戰鬥氣息撲面而來,主動寫請戰書,自願推遲離隊,甚至對身後事也作了安排。一位戰士給父母寫信:「如果我犧牲了,你們一定要趁著年輕再生一個,替我盡孝。」

「有了這樣的戰場環境,哪還敢有安逸思想?有了這樣的敵情觀念,哪還會有和平積弊?」一位旅領導深有感觸地說,執行急難險重任務,虛事閑事雜事明顯少了,官兵享太平、過日子、怕苦累的念頭也打消了。

「一線不願下火線,二線爭相上前線。」機關調研了解困難,任務當頭,沒有一個官兵反映生活艱苦、家庭困難的,說的都是與打仗直接相關的事。一名戰士發高燒仍撐到換崗,剛走出敵人視線就一頭栽倒在地,醒來後的第一句話是:「我為祖國站崗,決不能在對手面前倒下。」

從「生活味」到「硝煙味」,一前一後變化如此之大,讓人不禁發問:這樣嚴陣以待的敵情觀念、聞戰則喜的戰鬥激情、緊而又緊的戰備意識,怎麼會從天而降?我們一直下大力氣破除的「仗一時打不起來、打起來也輪不上我」「打仗是領導的事、是軍事機關的事」等和平思想,怎麼會一夜之間煙消雲散?

想想革命戰爭年代,我軍指戰員整天備戰打仗,睡覺吃飯都得想著防敵人偷襲,哪會有什麼「和平病」!正如一位開國將帥所說:「老想著過日子,不但過不好日子,可能連小命都沒有了。」

反觀當下,個別單位以不打仗的心態做打仗的準備,以打仗的標準干與打仗無關的事。有的機關幹部把工作當成上下班,把參加值勤值班、戰備演訓當「出公差」。少數官兵只見太平盛世、不見群狼環伺,談論較多的是「房子的價格」「汽車的牌子」「賺錢的點子」,而關注軍情熱點、實戰訓練、武器裝備的較少。

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某種程度上講,關鍵是少了任務部隊十萬火急的軍情、爭分奪秒的備戰、你死我活的鬥爭。我們常說,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常勝之家,必先悉敵人。可是,敵情是什麼?敵人在哪裡?很多時候,敵情大多在沙盤裡、地圖上,敵人往往在想定里、「藍軍」內。但在任務部隊,敵情就在身邊,敵人就在眼前。因為,天天臨陣對敵,戰鬥隨時打響。

戰場讓一切變得簡單。試想,如果敵人就在面前挑釁,你還能沉醉於「享太平」嗎?如果海盜就在前方出沒,你還能甘心當「旁觀者」嗎?如果雷區就在腳下延伸,你還能熱衷於「過日子」嗎?顯然不能,戰場之上、敵人面前,再存有和平念想,就可能成為虎狼之食,淪為國家的罪人。

然而在當前,任務部隊畢竟是少數,一味靠「狼來了」點燃官兵思想上的狼煙是不現實的,坐等走上戰場讓和平思想自然消失更是十分危險的。從現實情況也看到,一些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後精力高度集中,一旦局勢有所緩和,個別官兵就會放鬆警惕,有的甚至講:「看樣子是打不起來了,天天準備還有必要嗎?」

那麼,沒有任務部隊的「任務」,就一定練不出箭在弦上的敵情觀念、引而待發的戰備意識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足以說明,「和平病」不是不治之症,只要環境足夠逼真,就能逼走一些和平思想、趕走一些和平做派、擠走一些和平套路。

其實,習主席早就為糾治和平思想開出了藥方:「部隊還是要練,不採取實戰化練兵,不加強練兵的力度,就無法消除『和平病』」「枕戈待旦不是唱歌唱出來的」……言武備者,練為最要。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演。只要各部隊自覺拉近訓練與實戰之間的距離,何愁不能像任務部隊一樣,逼得過日子思想無處遁形呢?

我軍的核心職能是打仗,沒有一支沒有「任務」的部隊。敵情觀念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實戰化練兵「練」出來的。每名官兵腦子裡永遠有任務,眼睛裡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里永遠有激情,時刻緊繃打仗這根弦,時刻肩扛打贏這座山,時刻等待出征這道令,就能夠鏟掉頭腦中的鏽蝕,剔除思想上的懈怠,牢固立起「戰爭準備時期」的概念。

解放軍報2018年5月30日06版

02

打仗真刀真槍,哪還敢搞假把式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魯聞戀

戰爭打響,誰會端著玩具槍上戰場?這樣的事恐怕不會有。因為戰場是真刀真槍的生死較量,玩「花槍」會立時喪命,後果立竿見影。但如果仗一時打不起來,會不會有人玩花的、弄虛的,這就很難說了。剖析一下這種現象,對減少和平積弊興許會有啟發。

前不久,到執行任務部隊調研,許多基層主官說,自從到一線執行任務,機關作風實了,基層風氣變了,和平思想沒了,戰備意識強了,假大虛空少了,訓風演風實了。不少基層的同志有一個共同感受:執行任務前,機關打電話不是要材料、報情況,就是下任務、提要求;執行任務後,領導和機關問的大都是「有什麼需求」「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執行任務前,機關到基層,常常是問卷調查、檢查考核;執行任務後,機關是主動上門、特事特辦。執行任務前,基層反映問題,往往被推來推去,有時還被批評為亂提意見;執行任務後,是鼓勵官兵多提意見、反映情況……

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任務變了、環境變了:對手近在眼前,陣地清晰可見。稍一疏忽,就可能丟了性命;一招不慎,就可能全盤皆輸。如果說,以前可以打個盹兒,現在「睡覺也要睜隻眼」;以前可以偶爾偷工減料玩虛的,現在誰敢在敵人眼皮底下搞假把式?就像一個作訓部門的負責人說的:許多年前,部隊很少打實彈。打實彈也是為了應付考核、完成彈藥消耗,不放心的彈不打,不放心的人不上。現在都是強訓精訓全訓實訓,過去那種「危不施訓、險不練兵」現象基本不見了。

徐海東將軍說過:「作戰為治病之良藥。」任務部隊與非任務部隊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始終處在真刀真槍的前沿,時時處處有情況的刺激,所以官兵的眼裡只有戰鬥沒有和平。而後方部隊相對離前沿較遠,聽不到槍炮聲,聞不到硝煙味,一些人因而認為戰爭離我們很遠,頭腦里打仗那根弦鬆了。而一旦過慣太平日子,患上「和平麻痹症」,就必然看不清面臨的危機、當下的時勢,朦朦朧朧、迷迷糊糊,覺得要求低一點、訓練差一點無傷大雅,演習有腳本、會議有流程、文書有模板、發言有稿子,這些「習慣」就會慢慢發展成「自然」,甚至認為那些程式化的整齊劃一、套路化的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大錯。

「花槍」敵不過「真槍」。真刀真槍與假把式,是一對尖銳對立的矛盾。「稻草人」嚇不倒對手,虛張聲勢趕不走敵人。在真槍實彈面前,假把式就像紙糊的老虎,一戳就破。除非有人成心送死,否則是沒有人會在血與火的戰場面前,搞那些裝模作樣、假模假樣的東西的。這就要求把平時那些「只好看,上陣無用」的東西掃蕩乾淨,把「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的招數趕出訓練場。臨陣行不得的,平時也練不得;不是臨陣實用的,平時也不能學、不能練。

面對真刀真槍,只有一招,那就是以真對真,真槍實彈,真抓實練,真打實備,真考實評。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部隊最缺什麼就專攻精練什麼。只有「以今夜準備戰鬥」的姿態抓戰備,以打仗的心態謀打仗,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手,突出對抗性、檢驗性演練,多搞實兵對抗、無預演的檢驗,把訓練條件設真設險,把問題解決在平時,把短板補齊在平時,把能力練強在平時,才能讓官兵灑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凝結成戰鬥力。

解放軍報2018年6月1日06版

03

訓練真上去了,安全就不會有大問題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劉海濤

據一線任務部隊官兵反映,過去訓練小心翼翼,有點風險的課目能不訓就不訓,現在只要任務需要,該怎麼訓就怎麼訓。實際情況是,訓練真上去了,安全也沒出大問題。

毋庸諱言,安全問題至今仍像一道「緊箍咒」,讓一些單位在訓練上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有的組織重大演習,不放心的裝備不帶,不放心的人員不上;有的組織武裝泅渡,從來不挑風大浪高的時候,全都選在風平浪靜的水域;更有甚者,有的組織手榴彈實投訓練為防止出現「意外」,要求老兵為新兵擰開彈蓋,勾出拉火環,搞「保姆式」全程陪護。

諸如此類的做法,無非是為了防事故、保安全。然而,越消極保安全,往往越不安全。正如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指出的:「不苦練不僅不能提高本領,還會出事故。」被動地「保」、消極地「防」,換來的充其量是表面的、暫時的「不出事」。一遇陌生環境、意外情況,事故概率只會提升不會下降;真等上了戰場,訓練的「欠賬」更是要用鮮血和生命來償還。

其實,不怕出事,未必就會出事,反而可能出彩。馬寶川47歲時接觸傘降,訓練僅一個半月之後,就完成軍旅生涯的高空「第一跳」;戴明盟不畏超負荷、大密度、高難度的科研試飛,練成中國「飛鯊」第一人;武仲良從人武部到特種部隊當政委,學會潛水、狙擊等多種特戰技能。他們不怕險、不畏難,不僅沒出什麼事,反而在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書寫下一個個傳奇。

近幾年,各任務部隊瞄準現實需要,向訓練極限發起衝擊,力度之大、標準之高、要求之嚴前所罕見,不僅安全沒出大問題,官兵的打贏底氣也更足了。前出第一島鏈飛越宮古海峽時,「神威大隊」轟-6K戰機受到外國軍機干擾阻撓,飛行員為什麼能夠從容應對、正確處置、勇往直前?關鍵就在於他們平時訓練始終瞄準戰場,敢於挑戰裝備極限、生理極限、心理極限。可見,險中求勝、危中求安的能力提高了,離打贏就越來越近,離危險就越來越遠。

也有些人的「不敢」,是因為「不懂」「不會」。有的單位盼新裝備盼紅了眼,來了新裝備又玩不轉,生怕弄壞了、搞砸了;有的認為新裝備嬌貴,平常拉出來遛遛可以,極端條件下訓練卻放不開手腳。如果避生就熟、怕這怕那,新裝備的意義如何體現?不懂就抓緊弄懂,不會就學習研究,才能發掘新質戰鬥力的潛能,讓部隊作戰能力實現真正躍升。

應當看到,我軍的訓練內容和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對訓練安全的規定也更加科學完備。新一代《軍事訓練條例(試行)》規定:「不得違背規律盲目蠻幹,不得以安全為由簡化訓練內容、降低難度強度,不得隨意提高風險等級、擅自終止或者取消險難課目訓練,不得以犧牲戰鬥力為代價消極保安全。」這「四個不得」,為部隊大膽訓練、科學訓練、安全訓練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於部隊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提高備戰打仗能力。各級只要堅持正確的「安全標準」,按綱施訓、依法治訓、科學組訓,就一定能實現安全率與戰鬥力的共贏。

有的帶兵人反映,不是不想放開手腳訓練,而是擔心「年初出事,一年白乾;年尾出事,白乾一年」。針對這一現象,領導機關應當把導向樹正,解決好訓練與安全、政績與事故的關係,不能以事故定乾坤,搞一丑遮百俊。如此,基層官兵才能放下懸在心頭的「安全之劍」,擼起袖子抓主責、甩開膀子謀主業,不斷推進實戰化訓練向「深水區」挺進。

作者單位:第79集團軍某旅

解放軍報2018年6月4日06版

04

臨戰如箭在弦,哪還敢「空踩油門」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宗建明

到任務部隊調研時,基層官兵普遍反映,執行任務期間,機關的「官方活動」少了、文電少了。下來的工作組,要麼是蹲點幫帶的,要麼是訓練考核和綜合檢查的,那種干擾部隊的工作組基本沒有了。

對於「五多」,儘管各級像過街老鼠一樣喊打,但它像「打不死的小強」,生命力頑強得很。而在執行任務時,「五多」現象又有所緩解,甚至「不治而愈」。剖析其中緣由,對減少乃至根除和平積弊或有裨益。

客觀地講,下發文電、召開會議和下派工作組等,是機關履行指導功能、推動部隊建設的重要方法。基層也不是厭煩一切文電,只是反感毫無實質內容、遠離中心工作的「空皮囊」文電;基層也不是不歡迎工作組,只是從內心抗拒那種居高臨下的「欽差式」工作組。調研中,一名指導員說:「執行任務兩個多月,機關組織的任務檢討反思活動,對我們幫助很大。」任務部隊的一名營長不無擔心地說,但願任務結束後,機關還能像現在一樣,跟練兵備戰無關的文電和活動,越少越好。

這名營長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現實中,確實有個別部隊機關在「空踩油門」。他們要麼在工作作風上「浮」,照抄照搬,文來文去,把發文、開會和下派工作組當落實;要麼在工作指導上「偏」,籌劃工作不看備戰是否急需,只把基層當成了點子的「試驗田」和升遷的「敲門磚」;要麼在工作方法上「過」,任務安排過滿,指標定得過高,效果要求過急,啥「線」都往基層這個「針眼」里穿,種子剛落土就急著想摘果子,弄得基層疲於應付,難以招架。

為何一有任務「五多」就減少了?答案也許有很多種,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敵情的嚴峻性、任務的緊迫性,逼著機關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提高部隊戰鬥力上,用在儘快解決各類難題上。這時,機關在下發文電時,都生怕對備戰造成干擾;在開展活動時,都擔心對訓練帶來衝擊。正如一名機關幹部所說:「備戰緊而又緊,哪還敢空踩油門?」這樣的「有所怕」,促使了機關「有所為」。儘管是任務形勢所逼,但仍難能可貴。

機關是部隊的中樞神經和大腦,是黨委首長的參謀部和智囊團,是貫徹執行上級指示、組織各項工作落實、推動部隊建設科學發展的總開關。可以說,機關人員的素質、作風和指導水平,直接關係到一支部隊的整體建設。機關指導的方向錯了、偏了,基層就會南轅北轍;機關工作的作風虛了、假了,部隊就會上行下效。對一名司機來說,平路上空踩油門必然寸步難行,上坡路空踩油門車則不進反退,甚至會釀出車禍。部隊建設也是一樣。當前,強軍事業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的是把方向把准,把油門踩實。當此關口,「空踩油門」的動靜越大,時間越長,虛耗部隊的人力、物力、財力就越多,強軍偉業就可能在日復一日的空轉中落空。

機關不空轉,部隊不忙亂。在這方面,任務部隊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鑒。他們在主業上做加法,凡事都向練兵備戰聚焦,想搞「五多」也沒有時間和空間,使備戰打仗成為一種常態;在事務上做減法,對日常事務性工作,能免則免、能合則合、能短則短,使忙訓練的時間和抓備戰的精力多了起來;在「五多」上做除法,發文前、開會前、下派工作組前,都先用是否對備戰有用的尺子量一量,再用是否對打仗有益的標尺卡一卡,這樣便會移走「文山」,填平「會海」。

列寧曾說,生機勃勃的工作不能淹沒在公文的海洋中。部隊工作不僅生機勃勃,而且是生死攸關的「國之大事」。只要各級機關下決心轉變職能,轉變作風,轉變工作方式,瞄準根源用力,拿出硬性措施,就一定能把「空踩油門」等和平積弊趕出新體制。

作者單位:69250部隊

解放軍報2018年6月6日06版

05

知道仗怎麼打,才明白兵怎麼練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魏一峰 蔡斌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這句話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極其管用的備戰之方、必須遵循的打贏之道。備戰打仗,首先要知戰。確保未來戰爭始終在「視線之內」,練兵才不會偏離實戰、失去方向。

某部曾在一線執行任務。那期間,人人都一門心思琢磨如何過招、如何取勝,工作的「水分」擰乾了,部隊練兵針對性極強,各種想定和戰法、官兵所習和所練,都是戰場急需急用的。正因此,戰備工作緊而又緊、實而又實。官兵們講:「大家雖然累,但心裡明,總感覺有使不完的勁。」

軍隊是戰鬥隊。演訓場上,一槍一炮都是殺敵武器、一令一動都是戰前準備。未來的仗在哪打、跟誰打、怎麼打,這些問題不清楚、不研究,若明若暗,練兵備戰就是盲目的。這就好比射箭,不看靶子、只顧拉弓,用勁越大,則偏離越遠。明將戚繼光曾批評訓戰脫節的現象:「奈今所習所學通是一個虛套,其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臨時還是生的。」這番話,時至今日仍振聾發聵。

戰爭年代,我軍在戰場上屢勝強敵、屢建奇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打仗研究透了、把兵練明白了。抗戰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認真總結作戰經驗,決定在遼縣開辦游擊訓練班。劉伯承針對部隊的現實狀況、日軍作戰規律和戰術特點,為訓練班學員講解了「以散耗集,以集滅散」的戰術原則,剖析了「黃蜂圍攻戰馬」的例子。「在太行山上來一個麻雀滿天飛!」受訓的游擊小組兵撒四方,鬧得日軍如芒在背、似鯁在喉。

在軍事領域,「迷霧」一詞常被形容戰爭未知、難知的東西多。信息時代,裝備技術迭代發展,一方面使戰場態勢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使戰爭更加變化萬端。一支矢志打贏的部隊,絕不會因為迷霧多、迷霧厚,就停止擦亮自己的眼睛。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時,撥開戰爭迷霧,才能作出更充分的準備。否則,等到戰端開啟,就免不了會大吃一驚、措手不及。

革命先輩曾諄諄告誡:「打仗的事,可不能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曉呵!」在地圖上指定一片區域,假如此處發生戰爭,敵人是誰?仗怎麼打?兵如何用?對此,多數人或許能說個一二三,但真正能說明白、說準確的又有多少?認知上的模糊不清,勢必會造成備戰發力不準。二戰前,法國用天價建造了馬奇諾防線,卻對德國軍隊全新的戰術與破壞力失去警覺,最終留下血的教訓。這種清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少。

這幾年,部隊大興學習研究之風,研究軍事、研究戰爭、研究打仗的人多了。但不可否認,仍有少數思想上的懶漢。比如,某部跨區遠距離移防後,過去訓什麼現在還訓什麼;某摩步旅轉變為特戰旅,可過去怎麼訓現在還怎麼訓。我軍奉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並不是說可以不分對手、刻舟求劍,閉著眼睛亂打一氣。不管練得對不對、是否頂用,只顧埋頭練,這樣也是不行的。

恩格斯說過,軍隊的教育訓練應「教給兵士們在打仗時有用的東西,而使他們不在任何傳統的舊事物上白白浪費時間」。戰爭跑得快,我們的步子決不能慢。各級當有置身一線、心在一線的緊迫感和憂患感,真正把目光聚焦未來戰場,把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研究透,把己方力量結構、兵力運用掌握好,把對手作戰特點和招數搞清楚。做到這些,我們才能「像打仗一樣訓練」,在未來戰場才能實現「像訓練一樣打仗」。

解放軍報2018年6月8日06版

06

聞令出征,哪敢怠訓忘戰

——任務部隊和平積弊減少的啟示

黃長平

前不久,陸軍組織練兵備戰及轉型建設集訓,近400名將校軍官圍繞備戰打仗重大問題,推演未來戰爭、體驗戰場環境、融入戰鬥生活。有一種理念始終縈繞在大家腦際:只有按戰爭節奏和戰鬥作風參訓,才能握好未來戰場上的「指揮棒」。

「從裡到外充滿硝煙味!」走進國際維和、聯合軍演、邊境管控、海上維權、大洋護航等任務部隊,一線指揮員保持警惕、高度戒備,洞察戰爭、研究打仗,唯恐缺少主動意識、缺少制勝砝碼。

「況夫為將之道,疆場之安危,三軍之死生系焉。」任務部隊的指揮員用行動告訴我們:帶領官兵走上一線,戰鬥隨時打響,天天臨陣對敵,備戰緊而又緊,只能一門心思鑽訓研戰,誰也不敢怠訓忘戰,自然不會有這樣那樣的「和平病」。

兵隨將轉。打仗,就是打將。戰將的性格、作風、能力等,往往是部隊的一面旗幟。有什麼樣的指揮員,就會帶出什麼風格的部隊。指揮員鑽訓研戰,部隊就會大興實戰化之風;指揮員身上沒有「和平作派」,部隊就不會有「和平套路」。相反,一名指揮員身上的和平積弊多了,就會嚴重影響一支部隊的戰爭準備、戰鬥作風、作戰能力。一旦有事,不僅自身會「露出原形」,也會讓一支部隊不堪一擊。正所謂:「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

然而,我軍少數指揮員身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和平病」,突出表現為勝戰本領不足,「和平功夫」有餘。比如,有的做「八股文」下功夫很大,潛心於「造新詞」「摳文字」,但進了指揮位置不會提建議、不會擬文書;有的在迎來送往上絞盡腦汁、費盡心力,各種招待預案想得很精細,擬製作戰方案卻大而化之、搞概略瞄準;有的對股票投資很關注,對古玩字畫很內行,問到部隊情況卻吃不準,對軍兵種構成、兵力配置運用基本原則更是知之甚少。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解決,「五個不會」就會越嚴重,就不可能獲得統領千軍萬馬的「資格證」。

和平是一支軍隊最大的腐蝕劑。沉溺在和平積弊中的指揮員則是一支部隊最大的「反拉力」。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作戰部長什捷緬科大將說過一句話:「戰爭到來,首先要淘汰一批和平時期的將帥。」的確,戰爭會撕去一切假面。蘇軍著名戰將巴甫洛夫,曾紅極一時。但由於看不到戰爭威脅,看不清戰爭形態演變,提出撤銷坦克部隊,導致對德作戰初期,他所統率的部隊30多萬人被俘,整個西方面軍覆滅。血的教訓警示我們:指揮員一旦怠訓忘戰,不但「指揮棒」舉不起來,對國家和民族的傷害更是無法彌補。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一位沙場老兵曾感慨道:「戰爭年代跟著能打仗的將軍,那是福氣。東南西北,跟著甩開膀子打就是了,打勝仗、少流血,還能學到許多本事。」我們可以肯定,如果今天上戰場,官兵可以選擇的話,都會追隨能打勝仗的戰將,誰也不願意跟著那些身患「和平病」的指揮員。

粟裕就是這樣一位能讓官兵「願意跟著」的將軍。解放上海後,他陪夫人楚青在繁華的街道散步,忽然大聲說:「這家咖啡廳很不錯。」楚青很是驚奇,這個從不喝咖啡的「武將」怎麼突然變得有情調了。果然,粟裕嚴肅地說:「如果在這個咖啡廳上架幾挺機槍,可以封鎖整個街道。」這樣終身不善棋弈、牌局、跳舞,只對打仗如痴如醉的指揮員,焉能不贏得戰場勝利、贏得官兵信任?

這本事那本事,會領兵打仗才是真本事。提高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領導幹部必須走在前列、標準更高。要時刻保持臨戰姿態,始終盯著天下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技術之變,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謀打仗的問題,真抓打仗的準備。悟透信息化戰爭制勝機理,把握現代軍事指揮規律,才能成為現代戰爭的明白人,帶領官兵制勝於未來戰場。

「除了勝利,我們無路可走。」每名指揮員都應謹記:戰場自古系安危,戰將從來要擔當,只能以勝戰體現為民服務,以打贏彰顯對黨忠誠。

作者單位:96711部隊

解放軍報2018年6月13日0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捐獻熱血為他人,分享生命播大愛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