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侏羅紀世界:「恐龍」與人類的「親密接觸」史

侏羅紀世界:「恐龍」與人類的「親密接觸」史

電影《侏羅紀世界2》再一次喚起人們對於恐龍的熱愛,像電影中的人們一樣和真正的恐龍親密接觸當然是不可能的,至少現在不行……大多數時間,人類只能和恐龍化石打交道,或者靠對恐龍的無限遐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並且樂此不疲。

中國龍是恐龍嗎?

中國是龍的故鄉,但龍從未被真正發現過。不過在很多文化遺迹中我們都能找到龍的蹤影。

蚌塑龍

紅山文化玉龍常被人們譽為「中華第一龍」,但事實上1987—1988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距今約六千年前的蚌殼擺塑龍才是距今最早的龍的形象

有學者認為,仔細觀察早期龍的特徵可以發現,早期龍形從整體上同蛇、蟒、鱷、蜥、豬、牛、馬等動物是絕不相似的。非但如此,我們在現實世界的各類動物中,也絕對找不出與這種龍形相類似的動物。倘若我們不抱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唯一與早期龍相似的,只有史前動物恐龍。進一步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前期的龍形不僅總體與恐龍相似,其龍身的各部分乃至細部造型,都和恐龍是相似的。

首先,原始雕塑龍造型都十分巨大,西水坡M4蚌殼龍長1.78米, 焦墩卵石龍長4.6米,而查什卵石龍長達20米。如此巨大的身軀,非鱷、蜥、蛇之類可以比擬,在當時的內陸動物中也是不可能找到的,只有呈現在古人面前的恐龍化石才可能提供這種原型

其次,原始龍頭形大都近似牛馬形,但上下顎又比牛馬的頭肥大。尤其是那大張的巨口,與其說似牛馬形,不如說更象恐龍的頭形

值得注意的是,從各地出土的原始龍來看,都有一個長頸和長尾,龍頭大都高高仰起,頸部成S形,龍尾長拖,而軀幹部分卻粗短如獸。古人這一奇特的想像有無現實根據呢?現在我們知道,這正是大多數食草恐龍的生長特點。為了能夠食到高大植物的葉子,食草動物大都有一根細長的脖子,而粗大的尾巴,則是為了平衡支撐和防禦天敵之用。

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原始龍的四肢粗長,直立於地。這種特點在宋以前龍的造型中佔有主要地位。在商周和春秋戰國的青銅器上、在秦漢的雕刻中、在隋唐的工藝器具中,到處可以見到這種長腿奔跑的龍形。這一特徵恰恰是高級爬行動物恐龍才具有的

上述推斷也可以從以下事實得以證明:根據近年來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發掘和考察的結果, 我們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規律, 即凡是恐龍化石出土數量最多, 恐龍化石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也必然是龍形產生最早, 龍文化歷史文化歷史最為悠久、崇龍風俗最為興盛的地區

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

比如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內蒙古地區,都是恐龍化石的高產地,而這些地區恰巧也是龍文化的幾大發源地。

恐龍化石的發現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問仲尼: 「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

意思是:吳國攻打越國,把越國的國都會稽摧毀了,得到一節骨頭,有一輛車長。吳國派使者來問孔子:「什麼骨頭有這麼大?「孔子說:「大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遲到,大禹就把他殺死並陳屍示眾,他的骨頭一節就有一車長。

防風氏是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人物,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遠古防風國(今浙江德清縣)的創始人,又稱汪芒氏,傳說今天汪姓的始祖。

一車長的骨頭當然不會是人類的,也許就是恐龍化石也說不定。

晉朝《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有這樣的記載:五城縣郡東南。有水通於巴。漢時置五倉,發五縣民,尉部主之,後因以為縣。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龍骨。傳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不達,墮死於此,後沒地中,故掘取得龍骨。華陽國志(晉)常璩也有龍骨的記載。

龍骨

「龍骨」其實就是化石。英國生物學家李約瑟對中國各種古籍進行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化石的骨骼和牙齒在中國古代都統稱為『龍骨』和『龍齒』。」 。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化石的記載,比如「石魚」、「石燕」、「石蛇」、「松石」等,不一而足,所以李約瑟先生在對大量古籍研究以後說:「古植物學的創始,確實應歸功於中國人……」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這樣一段話:「曾在崖中崩出一副 (龍骨——筆者注),支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謂之蛻斃,則有形之物,不得生見,死方可見;謂之化,則其形獨不可化歟?」

古人顯然對這種「不得生見,死方可見」的生物從何而來百思不得其解。

史料表明,因為中國很早就以龍骨為葯,在我國最古老的藥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尋找龍骨,挖掘龍骨,已成為民間一項流行很古的活動。人們對龍骨產地不僅有宏觀的了解,如古文獻中經常提到龍骨產「晉地」、「魯地」、「蜀地」,皆與今天已知的恐龍化石著名產地一致,而且對各地恐龍產地的地貌特徵也有較具體的認識,如認為龍骨「生川穀及岩水岸土穴中」、「山谷陰, 大水所過處」、「山阜岡岫」等,也與今天發現恐龍的地貌相符

巨型山東龍

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以龍骨命名的地名,如龍骨澗、龍骨洞、龍骨溝、龍骨山等,其中一些地方果真能發現恐龍化石和其它動物化石。著名的巨形山東龍就是1964年在山東諸城呂標鄉的龍骨澗發現,說明這些地方多是因為古時曾出產過龍骨而得名

此類記載還有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的這樣一段: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蜿如龍蛇。大畏之,不敢角,久之,見其不動,試摸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從描寫上看非常像是古爬行類的化石,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是鱗木化石,即植物化石。可惜被村民敲碎了。

曼特爾夫婦

最先對恐龍化石展開研究的歐洲人起先也是懵的。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1677年,英國牛津大學第一任化學教授普洛特(1640~1696)出版《牛津郡的自然史》,在本書中,普洛特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腿骨化石。普洛特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聖經》所記載的巨人的骨頭。這些巨人被諾亞大洪水淹死了。

斑龍

雖然普洛特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繫起來,但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親臨描繪的這塊標本已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145年。因此,普洛特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多。

「恐龍」走進大眾生活

1853年的除夕夜,以時任英國地質學會會長愛德華?福布斯與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自然史部總監理查德?歐文為首的21位科學界和商界名流濟濟一堂,一場盛宴正在觥籌交錯中歡快進行。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場宴會的場所是在水晶宮中一個巨大的、未完工的四肢站立的禽龍模型內。

在恐龍這個名詞出現不過十餘年的當時,在普羅大眾對恐龍還沒有什麼具體概念的情況下,這些模型第一次具象化了人們對恐龍的想像。

水晶宮的恐龍模型

1854年夏,陳列著史前動物模型的水晶宮重新開放,當天就有4萬人湧入其中一飽眼福。時至今日,這些復原的怪物仍然平靜地待在原處,它們是科學家對恐龍模樣做首次揣摩時所留下的最生動證據。

如此有魅力的史前動物被寫進文學作品中是遲早的事,1852年,狄更斯出版的《荒涼山莊》是歷史上首次提及恐龍的文學作品,小說的開場提到了斑龍

GIF

電影《失落的世界》(1925)

恐龍同樣是電影和動畫電影的主題之一,1925年,改編自阿瑟·柯南·道爾同名小說的電影《失落的世界》上映,恐龍第一次走進大銀幕

此後,1933年電影《金剛》不僅塑造了金剛這一經典銀幕形象,也讓暴龍深入人心。

GIF

不過,影響最大的恐龍電影當然非《侏羅紀公園》三部曲莫屬,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這一系列電影上映的90年代,正是恐龍發現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期。

電影無疑讓人們對於恐龍這種「史前怪獸」充滿了好奇,但很顯然電影並不是為了科普。當人們在影院里嚼著爆米花體驗這些怪獸帶來的感官刺激時,沒有人會關心大部分恐龍本應披著一身華麗的羽毛,而翼龍根本就不是恐龍……

有你想看的精彩

GIF

GIF

GIF

一個無用而有趣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上半年就出了兩部旗艦機!小米的尷尬對決:你會選誰?
男人如何維護好一個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