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德國的閃電戰為何對蘇聯無效?因為跑了幾百公里都沒看見人

二戰中德國的閃電戰為何對蘇聯無效?因為跑了幾百公里都沒看見人

原標題:二戰中德國的閃電戰為何對蘇聯無效?因為跑了幾百公里都沒看見人


同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和德國學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教訓。第一次世界大戰曠日持久,尤其在西線戰場,交戰雙方處於膠著狀態,來來回回拉鋸。一次次地發動衝鋒,往往是只能把戰線推進數米。


在法國看來,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如果想要防範德國的進攻,就要在法德邊界構築一個堅強的防守工事。從1929年開始,在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的指揮下,法國開始建造綿延約四百公里,縱深6-8公里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直到1940年5月德國繞路入侵法國,還在修繕和擴建。


在德國看來,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當然,德國軍方的意見並不統一,很多將軍認同老毛奇的看法。老毛奇指揮了1871年的普法戰爭,他事後卻說,以後再想在工業化的西歐地區長驅直入可能不行了:人口越來越稠密,城市和運河星羅棋布,部隊行軍會遇到重重阻礙。但年輕一代的德國軍官,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爾等,卻敏銳地察覺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進攻型武器已經亮相,打破了防守一方的優勢。他們醞釀了「閃電戰」的戰術。


閃電戰對蘇聯


二戰中德國利用閃電戰僅僅40多天就擊敗了擁有200萬陸軍的法國,盧森堡僅用了一天,南斯拉夫用了12天,比利時18天,荷蘭5天,挪威兩個月,丹麥只有4個小時。閃電戰如天降神兵迅速擊敗各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阻擋,德國把閃電戰運用的爐火純青,不可一世,似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承受的住,但運用在蘇聯的時候,好像沒有成功,還被蘇聯追打回德國老巢了。這是為什麼呢?


閃電戰是二戰期間德國軍事戰略的主要戰法。不與糾纏,快速制服,該理論的原則就是奇襲、集中、迅速,要在敵人未來得及部署武裝力量之前,集結優勢兵力,以包圍與合圍的方法取得戰爭的勝利,讓敵人在驚慌失措中接受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軍再次採用閃電戰術進攻蘇聯,到12月份便打到了莫斯科郊外。可以說整個二戰初期德軍閃電戰術運用的是非常成功的,但因為蘇聯國土面積實在太大,蘇聯的國土面積當時世界第一,達到了驚人的2240.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60個德國大。


蘇聯士兵充足


首先,不能低估實力的對比。從兵力對比上看,德國軍隊經過嚴格的訓練,但一旦被消滅,就是整建制地被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蘇聯紅軍則是靠人海戰術。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徵兵數量高達3000萬,其中約有1000萬陣亡,傷員更是不計其數。蘇聯紅軍靠的是在戰鬥中成長,老兵帶新兵,源源不斷地補充戰鬥力。德軍孤軍深入,物資供給難以跟上,而蘇聯到1942年就恢復了物資生產能力。從全局來看,1942年軸心國的生產能力和同盟國不相上下,1943年同盟國就超過了軸心國,到1944年同盟國就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場戰爭拼的是血肉和鋼鐵的消耗。但是,兵力和軍火數量的多寡從來就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尤其是要想戰勝「閃電戰」,靠的更不是數量。


國土廣袤


蘇聯被稱為戰鬥民族,民風彪悍,總人口1.6億多,閃電戰不能永久縱深,就算不阻攔,隨便德軍坦克縱深,從蘇聯西部到東部也需要幾個月的挺進,加上蘇聯地勢險要,隨便來點游擊戰術,蘇聯也難以被征服。可以想像德軍坦克馳騁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上幾百公里都看不見幾個人,內心是崩潰的。閃電戰對付小國很奏效,但對付國土面積過大的國家,一旦大國翻過勁來,進入持久戰,消耗戰,閃電戰就失去了功效。


蘇聯的戰略是用空間換取時間,由於腹地縱深,所以有緩衝的機會。德軍孤軍深入,物資供給難以跟上,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徵兵數量高達3000萬之多,其中約有1000多萬陣亡,傷員更是不計其數。一旦抗壓住閃電戰,就開始了消耗戰,蘇聯人口眾多,使用人海戰術,翻身指日可待。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1941年恰好趕上了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之後最冷的一個冬天,而德國士兵還穿著夏季的制服。秋天陰雨綿綿,地上一片泥濘。冬天冰冷刺骨,油箱結冰,飛機、坦克都沒法開動,機槍也因冰凍無法開火。春天到來之後,表層的泥土化凍,但底層的泥土仍然凍結,加上下雨,又是泥濘。這使得德軍的機動能力大大受阻。本來,深入敵後是可以以戰養戰的,但蘇聯採取了「堅壁清野」的做法:他們燒毀穀倉和橋樑,毀壞水井,或在水井中投毒,把牛羊、工廠都運走,讓敵人得不到任何東西。著名歷史學家基根的《戰爭史》里,專門寫過地理對戰爭的制約:有的地方,任你再雄兵百萬,打不了仗就是打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名狂客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的父親原名叫朱五四,大將常遇春的老爹叫常六六

TAG:無名狂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