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暢談·六祖壇經-言下見性

暢談·六祖壇經-言下見性

暢談·六祖壇經(55

-言下見性

整理者:心燈讀誦者:心音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

五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他表明他寫這首偈的目的,是希「望和尚慈悲」指導他「,看」他作為「弟子」「有少智慧否?」你學習任何的事,都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自我掩飾,而且如實地表現出你的程度,這樣別人才能夠指導你。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到自己的「本性,」只是在相上修,而非在性上修。你這樣是「只到門外,未入門內。」聽到五祖的這句話,你不要輕易說:「神秀為什麼這樣呢?」你當反問自己,你找到門了嗎?答案是:你連門兒都沒有。人家神秀找到了門,只是在門外而已。就像一個郵差投遞一封信,他至少能找到你的家,只是他沒有辦法進去。可是,你卻連門也沒找著。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何去何從!所以,你的心要靜下來,勇敢面對人生,確定方向,你才有機會一門深入。

神秀在偈中呈現的「如此見解,」所講的是現象,在佛學中稱為「法相」。他只是在相上打轉,並不明白法性,所以他想要「覓」「無上菩提,」實在是「了不可得。」

「無上」,一切皆無法超越的「菩提!」就是你的心,是你佛性,是你覺悟的自性,是第一義,是最究竟。這「須得言下」,就在當下,不經過任何過程,直接了當地去認「識自」己的「本心,見」「自」己的「本性,」而神秀的偈則不然,它談的是現象和作用,停留在修行的事項上,要慢慢地修,並沒有談及自性。

自性是無法解釋的,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即使說,也只是勉強說,只是相似義。你只有深入了解佛所講的理論跟方法,才能解行並進,最終契入這個境界。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為《六祖壇經》的重點,經中多處提到。禪宗有時候「心」與「性」不分,但《壇經》時而分開講,時而合起來。分開講的話,「識自本心」即用,「見自本性」為體,這叫圓滿。合起來講,即「心」和「性」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心」既是現象也是作用。比如,你胡思亂想有相,你做夢有相。但「心」的本質就是本性。說「心」即體相,說「性」即本體。

我們自性的狀態是「不生不滅,」即本來沒有生死。這與五祖所出的題目「世人生死事大」相符。本無生死,所以一個開悟見性的人豈有憂悲苦惱?他怎麼會擔憂他自己、擔心未來的來去呢?上天堂、下地獄,他都無所畏懼。天堂、地獄在何處呢?天堂是妄,地獄是幻,你何必把幻,包在你的心裏面呢?這樣的道理,你要從法義不斷精進,要透過修行不斷領悟,不然你不太容易懂,哪怕你聽進去,你的潛意識還是不能接受、不能契合。

◎聞後思惟:你能體會本無生死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儒達觀 的精彩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法無定法

TAG:禪儒達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