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死前毒死皇帝,死後秘不發喪:究竟是慈禧先死,還是光緒先死?

死前毒死皇帝,死後秘不發喪:究竟是慈禧先死,還是光緒先死?

原標題:死前毒死皇帝,死後秘不發喪:究竟是慈禧先死,還是光緒先死?



光緒三十四年也是公元1908年,這年的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晚,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黯然離開人世。次日下午,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儀鸞殿內撒手人寰,終年74歲。

光緒皇帝的弟弟、之後的攝政王載灃在日記中記載這一重大事件的全過程:二十日,上疾大漸,上朝,奉旨派載灃恭代批折,欽此;慶王到京,午刻同詣儀鸞殿面承召見,欽奉懿旨:醇親王載灃著授為攝政王,欽此;又面承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欽此;……欽遵於申刻由府攜溥儀入宮。



二十一日,癸酉酉刻,小臣載灃跪聞皇上崩於瀛台。亥刻,小臣同慶王、世相、鹿協揆、張相、袁尚書、增大臣崇詣福昌殿。仰蒙皇太后召見。面承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欽此。……又面承懿旨: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欽此。


從載灃的記載看,慈禧太后在臨死前已經將所有軍國大事安排好,而從時間上看,光緒死於前一天晚上,慈禧太后死於次日下午,兩人的死亡時間相差不到一天。由此,很多人懷疑這實在不是巧合,慈禧太后的各種安排中,極可能也包含了光緒皇帝的提前死亡。只是,宮中密闈非外人所能探知,其中是否另有隱情,因為沒有證據,也只能說是千古之謎。


作為歷史事實,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這兩個大清帝國的權力象徵者和實際掌握者在戊戌政變後一直是矛盾重重,雖然他們在血緣上為伯母侄子及娘姨外甥的血親,但在政治上,他們又是競爭對手。


在這場皇宮的權力鬥爭中,光緒從小就處於劣勢,在最後的十年中更是鬱鬱寡歡,飽受打擊。到最後,兩人的競爭變成了身體和生命存續的競爭,體弱多病的光緒和年邁衰敗的慈禧展開了一場時間上的持久戰。


1908年,兩人都意識到自己不行了,但都盼著對方先死。十月十六日,慈禧太后與光緒在西苑勤政殿召見大臣(也是最後一次),據那天被召見的新任直隸提學使傅增湘說,「太后神態疲憊,據說幾個月的痢疾腹瀉不止。而皇上臉色晦暗,說話聲音無力,靠座位中間墊了幾個靠枕,才勉強支持。」看來,兩人在這場馬拉松式的爭奪中都已是筋疲力盡,其中的一個隨時都有可能會倒下。


很可惜,先倒下的卻是光緒。光緒終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而又死在了慈禧咽氣的前一天。對此,朝野人士議論紛紛,猜測裡面可能的隱情。據清宮太監的回憶錄《清宮瑣談》中說:光緒彌留之際,時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兩人餓死,剩下幾人食不果腹,「因餓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緒死前曾在床上召喚醫生周某,周某見光緒兩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知道光緒是餓急了,但環顧周圍,實在是沒有吃的。後來,光緒帝便漸無聲息了。


啟功也曾談及其曾祖溥良的一件往事:當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傳出「快不行了」的消息後,時任禮部尚書的溥良和其它相當級別的官員也都晝夜守候在慈禧太后的寢宮之外,以防不測。大臣們都惶惶不可終日,就等著屋裡一哭,外邊就舉哀發喪。



當時,由於慈禧太后得的是痢疾,從病危到彌留之際的時間拉得比較長,守候的大臣們時間長了,都有些體力不支,便也顧不得大臣的禮儀,或坐台階上,或依靠在廊柱邊,大家一副疲睏不堪的狼狽相。


就在宣布慈禧太后「駕崩」前,溥良見一太監端著一個蓋碗從寢宮中出來,他便上前問端的什麼,太監說:「這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滿語「酸奶」的意思)。」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向太醫院正堂宣布光緒帝駕崩了。而這邊,屋裡那位還捱了一段時間才算完,也不知道裡面是真死了,還是密不發喪,非要等到宣布光緒死後才發喪。


曾在宮中擔任女官的德齡女士在《清宮二年記》、《瀛台泣血記》等書中,說是李蓮英下毒害死了光緒。鑒於德齡作品往往拿清宮秘事嘩眾取寵,似不可信。況且,光緒從小就受李蓮英看護,一直叫他「諳達」(師傅),並曾誇他「忠心事主」。光緒被囚瀛台後,其它太監懾於慈禧太后的淫威,不敢對光緒多有接近,唯有李蓮英多方照顧,還經常到瀛台與光緒拆裝鐘錶消遣。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則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帝決不會輕饒了他,所以就借進葯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帝毒死。這種說法雖貌似事出有因,但以袁世凱當時的勢力畢竟難以接近宮廷,因而也沒有什麼可信度。


《花隨人聖庵摭憶》里說光緒並非善終,但其懷疑的對象卻指向了隆裕皇后和其寵信的太監小德張,而幕後的指使人可能暗指慈禧太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作為當時後宮中的主要人物,隆裕皇后要搞點陰謀當然不是沒有可能,但要說隆裕皇后能象她的那個姑媽那樣心狠手辣,也不可信。


據目前公布的醫案看,光緒在臨終前半年的病勢的確十分嚴重,如江蘇名醫曹元恆在三月初九的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兩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葯還是溫燥葯都不能用,已處於無葯可對症的病狀。無奈之下,曹元恆也只能開了一些「鱉心甲」、「新會皮」之類的「平安葯」,能拖就拖。五月初十,從上海趕來的名醫陳秉鈞也在醫案中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一語。



江蘇名醫杜仲駿在《德宗請脈記》中說,他在七月十六日的第一次入診後便對戶部尚書陸潤癢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錯。」進入十月中旬後,光緒除原有病症外又增加了咳嗽氣逆發喘等症,並出現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已出於病危狀態。杜仲駿私下對朝臣說:「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險。」



作為當時入宮的六大名醫之一,杜仲駿在《德宗請脈記》中詳細記載了光緒的病情、診治經過和光緒臨終前的各種病狀,據其看法,光緒應是正常死亡,其他如《德宗實錄》、《清史稿》等官修史籍也都認為光緒是正常病死。


溥儀的英文師傅庄士敦在《暮色紫禁城》一書中也說,「我手上有一份英國著名醫生的報告,是宮廷御醫留下的證據,上面說明了光緒皇帝的身體情況和他的病情,並證實了光緒帝是自然死亡。」不過,庄士敦並未說明這位醫生是誰,他又是如何得到這份報告的。



由此或許可以推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病得很重,兩人都可能捱不過這一年的冬天。不過,由於慈禧太后畢竟年歲已高,隨時可能離世,而光緒雖然病在膏肓,但比慈禧太后會多活數天或十數天也未為可知。


但是,問題正好出在這裡。由於光緒已經喪失了行政能力,如慈禧太后死在前頭,朝政勢必陷於癱瘓。有鑒於此,慈禧太后不得不在死前安排了光緒的「提前死亡」,而直接將朝政全部交給了攝政王載灃,一免去名分和掣肘之憂。筆者以為,這一解釋,或許會更合理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文精選 的精彩文章:

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國6人上榜,評評哪個更有錢

TAG:史文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