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第三隻眼睛看民國興亡

馮學榮:第三隻眼睛看民國興亡

1924年新曆元旦剛剛過去,當時的中國人做夢也想不到,中國歷史在這一年,從廣州開始,悄悄扭轉了航向。

這一年春天,國民黨一大召開,正式確立和蘇聯結盟,國民黨接受蘇聯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巨大援助,決定武力顛覆北洋政府,統一全中國,然後將中國土地上所有的外國勢力,通通掃地出門。

當然,蘇聯除外。

這在當年國民黨人的眼中,叫做救國。

當年初夏,黃埔軍校在廣州長洲島建立,為什麼要建這所軍校?因為孫中山終於明白,之前所依靠的滇軍、桂軍、甚至粵軍(陳炯明)等等各路軍隊,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親手培養的軍隊,才能做到對自己真正的效忠。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大量蘇聯顧問隨軍指揮作戰,因此,此時的國民革命軍,被北洋軍閥和日本人,一致視為赤軍。

北伐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在兵鋒之下,不但北洋軍閥紛紛潰退,而且連英國人也覺得:對抗這樣一支隊伍,耗費成本太高,於是,國民黨先後用武力收回九江英租界、漢口英租界,英國人捲起鋪蓋,乖乖走人。

不是因為英國人善良,而是因為英國人在歐洲有事,自顧不暇,無力兼顧亞洲的事情,維持九江、漢口英租界,耗費的成本,比收益還要高,權衡之下,英國人決定:放棄九江、漢口英租界,為當時的明智之舉。

然而,國民黨人直至敗退台灣之日,都沒有明白過來,把英國人從中國趕跑,日本人在亞洲,就少了一個敵人。

1927年3月,軍威正盛的北伐軍浩浩蕩蕩殺入南京城,在「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下,北伐軍對南京城內的外國僑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搶劫,並伴隨殺戮行為,共殺死英國僑民2人,美、法、意僑民各1人以及日本僑民1人。

同時,北伐軍率領當地群眾,高呼「華俄一家」、「日本人的財產是搶中國人的」等口號,沖入日本駐南京領事館,將領事館洗劫一空,連地毯都掀走不留。事發之後,英美軍艦炮轟南京,作為報復,炸死南京市民若干。

英美邀請日本一同報復,日本政府對英美說:我們對中國的國民革命,暫時採取不干涉立場,不願意參與報復,不願意激化中國人的反日情緒。

但是,日本軍部對日本政府的反應,十分不滿。

這件事,為一年後日本出兵濟南並製造慘案,埋下了遠因。

1927年秋,蔣介石下野,並去日本,見了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田中對蔣介石說,他同情蔣的國民革命,然而,他規勸蔣介石暫時不要北上進攻張作霖,而應該鞏固南中國的戰果,先把南方建設好。田中同時警告蔣介石:如果戰火蔓延到南滿、危及日本在南滿的利益,那麼日本不會坐視不理。

田中義一對蔣介石的話其實是說:你統一中國南方,沒問題,但是,滿洲是我日本人通過日俄戰爭流血打下來的,滿洲是我日本人的生存空間,這一點,你要識趣,你要是不識趣的話,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氣。我會揍你的。

蔣介石告別田中之後,在日記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田中(對我)毫無誠意。

有史家評說,日本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這個論斷是對的,但同時也是一句廢話。

世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希望自己國家的旁邊出現一個統一而又強大的國家,試問越南統一了寮國、柬埔寨、緬甸而成為一個叫做「印度支那聯邦」的大國,你樂意嗎?不樂意。為什麼?因為一個強鄰的存在,不利於自家的國防。

扯遠了。我們回到1928年。

國民革命軍繼續往北打,同時向中外宣稱:堅決收回日本在南滿鐵路、大連、旅順的殖民利益(日本經1905年《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及1915年《民四條約》續展取得的殖民利益)。

1928年6月,日本人炸死了不聽話的代理人張作霖,僅僅一個月之後,張作霖那位一貫同情國民革命的公子張學良,派人赴北京與國民黨代表商談統一問題,同年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三省併入國民政府。

日本人深知張學良歸順國民政府,意味著日本人在東北的殖民地不保,於是日本政府對東北當局開展了馬不停蹄的談判努力,同時也與國民政府開展談判。日本人的意思很明確:希望保住日本在東北的殖民利益。

對此,張學良對日本人說:請你和南京談。南京則對日本人說:這是主權問題,沒什麼好商量的,南滿鐵路、大連、旅順,一定要收回。你們日本人,請退出東北。

東北這邊。張學良雖說已經歸順國民政府,然而張學良畢竟不是國民黨嫡系,為了謀求在國民政府地位的穩定,張學良決定主動向蔣介石納投名狀,當時國民政府的口號是革命救國,於是張學良決定,向蘇聯開刀。

1929年7月,張學良命東北軍進攻蘇聯在哈爾濱的中東鐵路總部,並驅逐蘇聯官兵和僑民,此舉促使蘇聯出兵東北,中東路事件爆發,在蘇軍的猛烈反彈之下,東北軍一敗塗地,然而,國民政府並不出兵支援東北軍。

這件事使張學良明白了:真正打起仗來,蔣介石並不會出兵幫助自己。

這起教訓,為兩年後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決定不抵抗,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然而,在日本這邊,張學良出兵攻擊蘇聯,一遇抵抗就全面潰退的情形,也讓日本人看清楚了張學良的底牌:我日本出兵,你張學良不敢跟我打。

以國民政府為後台的張學良當局,在東北持續出台排日政策,日本深感自己在東北的殖民地不保,東京的輿論,群情沸騰。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時的下野軍閥孫傳芳,勸告張學良,東北由於歷史特殊,你夾於日俄兩頭巨獸中間,凡事應當小心穩重,切戒冒失草率。

同時,中華民國駐日本公使汪榮寶也勸告外交部長王正廷,鐵腕收回日本在東北的殖民利益,此舉事關重大,宜小心謹慎,然而王正廷對汪榮寶說:不用怕,日本人不敢打我們的。

日本外務大臣、溫和派人士幣原喜重郎也對國民政府進行相勸,說希望國民政府對日本在東北歷史遺留的殖民利益,要積極同日本政府商談妥善解決方案,不宜單方撕毀,也不宜一味躲閃迴避。

幣原喜重郎說,他固然代表日本人的利益,然而他在日本人當中算是比較好的,國民政府應當趁他幣原在位時,和他好好解決東北問題,不然要換一個激進的,會對中國更加不利。

國民政府無法對任何友好相勸作出任何反應,因為在當時,革命外交是政治正確,任何對帝國主義讓步的行為都是政治不正確,政治不正確的事情,沒人敢做。

張學良在東北建設的自主鐵路網越來越密,葫蘆島港也眼見建成、即將取代日本人的旅順港,日本人的南滿鐵路在排擠之下,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國民政府和張學良都明白,不需要出兵驅趕日本人,我們只需要等時間,日本人只要破產了,不用趕,他們自己就會走。

然而,日本人並不是傻子,他們也明白,時間不利於日本。

於是。日本軍人坐不住了。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未經日本政府批准,私自發起軍事行動,鯨吞東三省,舉世震驚,隨後,關東軍扶持溥儀,建立滿洲國,日本舉國上下,大呼萬歲。

這個時候,國民黨才知道,自己已經攤上了大事。

手忙腳亂之下,國民黨投訴到國際聯盟,希望西方人主持公道,然而西方人作出的裁決,是各打五十大板,它說:日本窮兵黷武,民國言而無信。你們,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以英國《泰晤士報》為首的一些西方報紙評論道,滿洲(東北)的繁榮是日本人多年經營的結果,民國採取軟手段在滿洲排擠日本人,很難取得同情。

當然了,英國是老牌殖民者,某些英國人看問題的視角,是殖民者的立場。

日本鯨吞東三省之後,深知東三省也是蘇聯在遠東的核心利益,日本人深信蘇聯不會坐視,所以日本加快了對俄戰備,與此同時,由於國民政府堅決不承認滿洲國,日本憂心一旦對蘇聯開戰,國民黨從滿洲國的後門(華北地區)向日軍進攻,那麼屆時日本將兩面受敵。

出於這層憂慮,日本開始利用塘沽協定、秦土協定、何梅協定等手段,將國民黨嫡系趕出了華北,留下非嫡系、西北軍出身的宋哲元,與此同時,日本不斷遊說宋哲元,要他脫離國民政府,宣布華北獨立,「做一番大事」。

對於蘇聯來說,最划算的方案不是出兵東北、與日本打第二次日俄戰爭,而是促使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兩敗俱傷之後,到那時不要說東北,整個亞洲都是蘇維埃俄國赤旗飄飄的世界,所以西安事變之後,蘇聯堅決反對處死蔣介石,因為只有蔣介石,才有威望領導中國人與日本人打全面戰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依據1901年《辛丑條約》駐紮華北的日軍與宋哲元部隊發生衝突),蔣介石有兩點反應,第一,他不知道日本想幹什麼;第二,他認為此時應該趁機表示強硬,派嫡系部隊重回華北。

於是,蔣介石火速命中央軍三個精銳師,北上增援宋哲元。

然而中央軍北上的行為,引發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宋哲元的恐慌,此時的宋哲元認為,盧溝橋事變仍然有外交解決的可能,並不是非打不可,宋哲元害怕中央軍重回華北之後,自己的土皇帝地位不保。

第二件事,是中央軍北上的情報到達了東京的決策中樞,於是7月11日,日本政府決定增兵三個師團到華北,以增援華北僅有六千人的日軍,以期對國民黨中央軍形成阻嚇。

然而,日本增兵華北的舉動,恰恰是南轅北轍,它使宋哲元的部隊徹底失控,1937年7月26日,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在廣安門誘騙並痛擊日軍。

次日,日本發起瘋狂報復,猛攻南苑。

南苑戰鬥之後,平津淪陷。

這就將蔣介石架到了「非打不可,不打就下台,下台就內亂」的險惡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全面戰爭並不在日本政府的計劃之內,所以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首相近衛文麿派出宮崎龍介(孫中山革命同志宮崎滔天之子),赴南京與國民政府談和。

然而,宮崎龍介在登船之際,被日本軍方拘留。軍方嘩然。

近衛想到前首相犬養毅被軍方刺殺的前車之鑒,不敢與軍方作對,在軍方「對支一擊論」的強大聲音之下,近衛選擇向軍方低頭。

蔣介石已經沒有選擇。只有打。

於是,蔣介石在上海點燃戰火,期待英美出手調停,解決中日問題。

此時,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HugheMontgomery Knatchbull-Hugessen)願意介入調解,然而許閣森在調解當中發現,國民黨人救國心切,對許閣森說了許多對自己有利、對日本不利的假話(例如國民黨人向許閣森隱瞞了《何梅協定》的存在,英國人視契約為重,認為國民黨不應該欺瞞自己)。

許閣森苦笑一聲,說:你們,果然不誠實。我不願再幫你。請你自求多福。

剩下願意調停的是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然而蔣介石看到日本人給出的和平方案之後認為:日本人信不過,今天我退一步,明天它進三尺。於是,他始終不敢接受日本人的和談方案。南京淪陷之後,近衛文麿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關閉了對華和談的大門,蔣介石只能硬著頭皮,堅持打下去。

國民黨發現唯一可以指望的,是美國人,於是極力對美國開展公關,美國人逐漸對中國的抗日事業產生強烈的同情,與此同時,美國人認為,如果對日本人在亞洲的窮兵黷武行為坐視不理,那麼遲早會殃及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所以,美國人對日本發出嚴厲警告,並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美國人要求日本從中國大陸、乃至東三省撤軍,否則不會撤銷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

日本顯然無法接受美國的方案,然而由於石油被美國禁運,日本的石油最多只能維持兩年,兩年之後,一切現代化武器均無法開動,對華戰爭無以為繼,屆時只能眼睜睜看著國民黨反攻,權衡之後,日本咬牙對美國開戰,以期對美一擊,逼迫美國回到談判桌上,接受對日本更為有利的方案。

然而,日本低估了美國人的戰爭意志,更意料不到美國竟然擁有原子彈,珍珠港一炸,日本帝國的命運已定,後事均屬細枝末節,已經不值得細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換個角度看中國近代史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