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樸憨厚的東漢石雕,看著有幾分可愛

古樸憨厚的東漢石雕,看著有幾分可愛

臨淄齊國歷史博物館的院子里有一尊石雕人像,按其面部形象和頭頂尖帽,應該是「胡虜」像,「胡虜」是漢代的對匈奴叫法,漢代銅鏡的銘文之中常見「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穀熟。」意思是只要打敗了匈奴,就有好日子過了。

這尊石像據說就是附近村裡基建取土時挖出來的,挖土機把石人右邊的臉挖壞了,現在看到的臉部給補上了水泥(?),山東青州和兗州金口壩都出過類似的石俑。從帽子和腰帶上面的菱格穿璧紋看,是東漢流行的紋飾,因此其雕刻年代可能為東漢。

在這尊「胡虜像」正面正中的帽子上面,還有一個十字形紋飾,其外端略呈菱形。這個紋飾有點類似於漢代的「柿蒂紋」,柿蒂紋在銅器的捉手和銅鏡的鈕座外經常可以見到

大型石雕藝術源於歐亞草原文化,年代最早的地面石人像是1973年在黑海北岸顏那亞文化墓地發現的,人頭下面刻有梅花、三把斧頭、柳葉劍和雙馬神紋飾,顏那亞文化流行年代約在公元前3600—前2200年。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地面石人像,是60年代在新疆阿爾泰山南麓發現的

流行於公元前約2000年的「克爾木齊文化」,其重要特徵之一,「莫過於那些青銅時代的墓地石人」(高1.3— 2.34米不等)。草原文化還有一種「鹿石」,立於墓地東面,上刻圖案化的鹿紋等動物紋飾。鹿石的年代,學者多傾向於青銅時代,即大體相當於中國商代、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秦漢以來,中國普遍進入鐵器時代,大型石刻藝術隨即興起,秦代即有石刻麒麟、鯨魚、力士像和神像,泰山刻石等亦屬此類。

西漢已將大型石刻藝術用於皇家宮苑,如漢武帝的「昆明池」邊立有牽牛織女石像,「太液池」旁置石鯨魚石龜,該石鯨魚已於1973年出土,全長4.90米,與文獻所記「尺寸基本相同」,主祭祀的甘泉宮遺址也發現有石熊、石鼓等。西漢大型石雕集中列於霍去病墓前。該墓為漢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建於公元前117年,現存石刻16件,有馬踏匈奴、卧馬、躍馬、象、野豬、伏虎、卧牛、力士搏熊、怪獸食羊、蟾蜍、魚等等。

東漢以來,這種大型石雕人物動物像,又發展成為陵墓前面的神道兩則,用作儀衛的石刻瑞獸和武士像或文武官員像,稱之為「翁仲」。

這種傳統延續的時間很長,在陝西乾陵、河南鞏義的宋陵、北京的明十三陵和清東陵都見到過。大型石雕的傳統甚至保留至今,在很多新落成的大廈門口,我們能夠看到巨大的成對「石獅」,它們既彰顯主人的氣派,又可以「辟邪」,有這樣二千年來為人所不棄的傳統,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中國,不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班族的小便當 的精彩文章:

TAG:上班族的小便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