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如此「博學」的考官

如此「博學」的考官

如此「博學」的考官

清朝錢泳所攥寫的筆記《履園叢話》中,有這樣一個趣聞。清朝沒有攝影術,科舉應試的考生都要填相貌冊,以防假冒。可是,許多考生都沒當真過,但有一次考試的主考官胡希呂卻非常認真,對每一位考生都要親自過目。有些蓄少量鬍子的考生在相貌冊上填「微須」,不料這個主考官竟把「微」當作「無」來理解,因此有許多考生倒了霉,被攆出場。

如此「博學」的考官

常熟有個叫沈廷輝的考生,預先辦好了相貌冊,在相貌冊上填了「微須」後,當他知道了主考官把「微」當作「無」理解的消息,不得已在半夜裡急匆匆地跑到剃頭鋪將鬍鬚颳得一乾二淨。次日一早趕到考場聽點時,當主考官「點」到沈廷輝後,看了他一眼,接著又看了看相貌冊,然後說:「此是又一頂替者,冊上填明有須,何以無須?」說完就把沈廷輝趕了出去。事後沈廷輝得知,考場文書因與他熟識,發現他在交上去的相貌冊上填的是「微須」,就暗中把「微」改為「有」了,結果卻因他剃去了鬍鬚而「弄巧成拙」。

如此「博學」的考官

沈廷輝被攆出考場後,很不服氣,就去與主考官胡希呂評理。胡希呂訓斥他說:「讀書人怎麼連朱老夫子(朱熹)以微訓無都不知道呢?」沈廷輝笑著答道:「照你這麼說,那麼『孔子微服而過宋』,就是脫得赤膊精光了?」沈廷輝此話一出口,胡希呂頓時啞口無言。

「孔子微服而過宋」是孟子書上的話。這裡的「微」是「微賤」的意思,微服指便服或平民服。那時候,凡是儒家權威說過的就是對的,孟子比朱熹更有權威,所以主考官胡希呂只好敗下陣來。

如此「博學」的考官

「微」是個多義詞,它既可以做「無」或「少許」解,又可引伸為「微賤」。這些各不相同的詞義表達了各不相同的概念。概念必須通過詞語來表達,是詞語的思想內容,詞語是概念的表現形狀,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同一個詞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不懂得多義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不同概念,就難免要像主考官胡希呂一樣鬧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曰師說 的精彩文章:

傳統文化形象與現代應用

TAG:子曰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