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則天67歲當皇帝,有三千「面首」咋辦呢?傳說不過是個娛樂節目

武則天67歲當皇帝,有三千「面首」咋辦呢?傳說不過是個娛樂節目

原標題:武則天67歲當皇帝,有三千「面首」咋辦呢?傳說不過是個娛樂節目


提示:武則天「面首問題」不應該僅僅是人們在茶餘飯後說道的「娛樂節目」,唐朝人沒有在乎過這個問題,否則就不會讓她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了。但宋朝人為什麼要罵她呢?在後世對她的評價里,我們能看到中國婦女地位變化的軌跡。


有些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被誇大的,但被誇大的東西只要到了一些人的興趣點上,還是會被樂於傳播的、津津樂道的。而從古到今都有一些人在製造這種「被誇大的新聞」,這裡面當然是存在利益的。


所以,有時候看歷史,我們得把一些事分析分析,去偽從真。


所以,不要怪我老是對一些事情充滿了懷疑。


歷史,人寫的,但不一定全是真的。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現在,如果大家有空閑了,能坐下來聊聊她,恐怕說得最多的還是個「面首問題」。為什麼呢?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彷彿一直不太關心政治,而是飲食男女,這事你懂得的——娛樂節目。


但是,我不相信,不相信那個在我們民間已經流傳了很久的說法,即是「三千面首之說」。


據說,男皇帝的後宮裡一般也是這個數字,但也應該看到,很多年輕力壯的男皇帝也沒有能力完全享受這個級別的數字,寂寞的皇宮佳麗們比比皆是。


一個女人,一個六十多歲快七十歲的女人,有三千男人被選出來的,來自全國名地的,長得像花兒一樣的,又健壯如牛的,可能嗎?


當然,可以說她是皇帝,保養得好,但生命的規律大家都得尊重的,六七十歲也應該算是老年了。這是事實,如果相信民間的流傳,那一定是有些不尊重科學的意思了。


宋慶齡曾經說過,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細細琢磨一下,這話確實很有道理。


武則天女士十四歲入後宮,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給她賜了個名號「武媚」。但唐太宗也許是太忙了,一直沒時間寵愛她,她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二年。據說是在唐太宗重病期間,她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按規矩,她到長安感業寺當尼姑了。


這時候,她長大了,二十六歲了,當然得在生活里有個寄託。當「才人」的,肯定是有才了,所以,浪漫的武女士就給李治寫詩了。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寫得很棒,讓我們今天這些不會寫詩的人看了汗顏,武才人就這樣以文藝女青年角色,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喜歡,她又進宮了。


有了正常人的生活,武則天也開始了她在宮廷中的明爭暗鬥。她手腕高明,最後當了皇后。


唐高宗李治借立武為後的契機(當時有很多人都反對,但李治想讓他們知道這朝廷的事情應該是他說了算,一個人說了算)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最終,他們一起將那些如長孫無忌、韓瑗等關隴貴族削職免官,貶出京師,使皇權不振的情況得到改變。


李治因為患有疾病,經常頭暈眼花的,不能正常辦公,這給武則天處理朝政的機會。雖然這中間也有一些恩怨,但應該看到武則天這皇后當得還不錯呢。婦唱夫隨,她很是支持丈夫的事業,這期間也沒什麼緋聞可言。李治也給予了她充分的信任,就連臨終遺詔里也說,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決定。不信任是不會這麼做的,沒有很深的夫妻感情也不會把話說到這份兒上。


這是公元683的事情,這時候,武則天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至於她養「面首」,可能是從這兒開始乾的,不過公元690年當了皇帝做得更加明目張胆一些而已。其渠道來源主要有三條:


一是自薦。這中間有一些官僚自薦,也有寵男自薦。《舊唐書》記載,柳良賓是由自己的父親推薦的,同時被薦的有侯祥雲,「子良賓潔自美鬚眉;左監門衛長吏侯祥雲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專欲自進奉宸內供奉」。


二是派出官員去民間搜羅。據說上官婉兒就身負著這項任務。


三是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給送。我們今人可能會對此有太多的指責,但據說在唐朝這是一種「時尚」。由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唐代有多開放,因而也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衡量古代的事情。



能看出,這些渠道在當時基本上都是「透明」的,人們都知道,沒什麼秘密,更何況,武則天為此還成立了一個職能部門,具體負責操辦這事兒。 這個部門叫控鶴監(後來改稱為奉震府),負責人的官名叫鶴監丞、主祭官,由張易之、張宗昌擔任。


這大約是在公元公元698年至公元699年間的事情,這時候的武則天年齡也不小了,已經七十五歲的人了,離她去世的公元705年就剩五六年時間了。就是說即使她真的選了三千人,身體的情況已經不允許太「風流」了。


所以,我們也能給武則天找個借口:你們男皇帝能幹的事情,我這個女皇帝也能幹嘛,男女平等嘛。這種心理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的。更何況,我們看到唐朝本朝人對她的評價是相對客觀的,除了對她殺唐宗室、任用酷吏等方面有些說辭之外,其他的還是比較肯定的。她去世了該給的名號也都給了,甚至沒有追究她私生活這個事兒。雖說李顯、張柬之等人以此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她退位,但那不過是個由頭而已,要回皇位才是真的。


如果唐朝人真的在乎這事兒,也不會讓武則天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這事本身更有意思或者有意義了,到了宋朝,尤其到了南宋,人們就抓住這事兒不放了。北宋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鑒》,對武氏嚴厲批判,南宋更厲害,清朝就不能用厲害二字了,簡直可以用兇狠來形容。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為何?原因很簡單:在唐代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但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


到這兒,我要多說幾句:在中國歷史上對婦女態度問題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靖康之恥(靖康之亂)。這之前,中國婦女的地位挺高,思想意識也較為開放,但自從有了這次事件,有了金人那次大規模擄掠中原婦女行徑之後,中國婦女的地位便不怎麼樣了。



那些只會拿筆杆子的宋儒們沒想怎麼讓槍杆子活動起來、變得有力些,怎麼在困難之時保護婦女,反而認為在那次 「百年國恥」的災難里,被擄女性普遍缺乏「貞潔觀念」,並開始在意識領域大做文章,弄出了個「貞潔牌坊」。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懷疑武則天的「三千百首之說」,是在這個時候被「追加」上去的。當然,也應該看到,什麼事兒也不是全控在「儒們」的手裡的,他們還沒有不讓別人完全不說話的能力。趙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他評介武則天私生活時就說:「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幸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後初不以為諱,而且不必諱也。」


近現代,人們在評價武則天時當然也不把這當個事兒了。但是,通過武則天這個人,通過人們對她私生活的評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婦女的地位變化軌跡。從這個角度上說,那「三千百首之說」就不是個「娛樂節目」了,是可以給我們啟示的。(文/路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兩個農民挖出一樣東西,讓武則天墓前的石人活了?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