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國剛教授講史| 鴻門宴

張國剛教授講史| 鴻門宴

原標題:張國剛教授講史| 鴻門宴


給項羽火上澆油的,是劉邦軍中的叛徒,左司馬曹無傷。左司馬,大概相當於副參謀長,就是個高級輔佐。這個 曹無傷知道項羽勢力大,也想投靠項羽,換取分封。所以他 派人告訴項羽,說沛公想在關中稱王,以子嬰為相,「珍寶盡 有之」,把珍寶都據為己有。項羽一聽很惱火。


當初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稱秦始皇的時候,他把六國的 珍寶都拿到關中來了,關中那時候有全國最好的東西,最多 的財富。項羽想啊,自己忙活了半天,竟然都是給劉邦忙活的,再說他也看不上年紀又大,出身又低,過去還在他手下的劉邦啊。項羽大怒,跟兵將們說:你們飽餐一頓,明天早晨起來,我們去打劉邦。這就是鴻門宴的前奏。

為什麼叫鴻門宴呢?不是項羽設宴誘擒,是項羽要打劉邦,劉邦趕緊去賠罪、和稀泥,忽悠項羽,兩人順便吃了頓飯。《資治通鑒》里記載,當是時項羽軍四十萬,號百萬,在 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在霸上。范增跟項羽講, 劉邦這個人在山東的時候,在沒入關之前,貪財好色,現在入了關以後呢,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因為他聽了張良、 樊噲的諫言),說明他有天下之志;而且我找人望氣,說他有天子氣,我們要趕緊去打他。范增沒有說劉邦有沒有罪、該不該打,而是從戰略的角度指出,劉邦是項羽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要把他幹掉。


如果項羽要打劉邦,劉邦能敵得過嗎?實力對比懸殊,顯然他敵不過。劉邦確實危在旦夕。可是這時候有人救了他,這個人是項羽的伯父項伯。項伯跟張良有過交往,當初張良在下邳隱居讀兵書《黃石公略》的時候,項伯犯罪,被秦兵追趕,是張良救了他,而且給他盤纏,讓他到蘇州去投奔兄弟項梁,項伯說過將來必報此恩。現在張良也在劉邦軍中,項伯連夜就跑過來找張良,說:你趕緊跑,沛公謀反,我的侄兒明天早晨要來進攻沛公,你犯不著跟他玉石俱焚,趕緊跑吧。張良會跑嗎?張良不但不跑,還把他介紹給劉邦, 請他為劉邦向項羽說情:劉邦哪有謀反之心,你看府庫封得很好,一點沒動,就等項羽來接收,劉邦打到關中,把秦的首都拿下來了,如此大功,項羽卻要殺他,這個怎麼能講得過去呢?


因此,項羽真正殺劉邦也不好動手,沒有正當理由。至於為什麼把關卡封了,劉邦解釋為防盜賊,也勉強說得過去。劉邦的交際能力真的很厲害,他對項伯說:聽子房講,你是個講義氣的好漢子,我也特別重視講義氣者,我有個小女兒,你有個兒子,既然他們都還沒婚配,那我們就結成親家吧。你看,來的時候是敵手,一見面就結成兒女親家了。


項伯回去就跟項羽講劉邦不會反。項羽這個人有個特點,他很聽項家人的話。而且劉邦還說轉天早上當面負荊請罪,本當是兵戎相見的次日清晨,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人來晉見項羽,當面做解釋,賠罪說明閉函谷關的原委。這種情況,沽名釣譽的項羽當然不好動手了。

鴻門宴,其實不是項羽設宴誘捕劉邦,而是劉邦前來迷惑項羽的。


在酒席上,范增還不甘心,他讓楚國的舞劍高手項莊舞劍,實際上處處在指著劉邦,所以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看到這個情形,項伯急了說:「一個人舞沒意思,我來跟你對舞吧。」他處處護著劉邦。刀光劍影的把劉邦嚇壞了。這時候樊噲進來了,義正詞嚴,說:「你這個項羽呀,人家有功,你還要殺人家,是何意呀?」項羽這個人還是講面子的,劉邦假裝上廁所,一去就不回了,他悄悄地溜走了。臨走時留下了帶來的禮物給張良轉交,說:「你估計我到了軍中,你再告訴項羽我走了。」劉邦也不敢坐車了,騎著馬從小道逃走。估計劉邦回到軍中了,張良就說:「沛公他不勝酒力,怕你責怪他,所以他提前回去了,讓我留下這一雙玉璧做禮物送給項王,一雙玉斗送給亞父。」亞父,就是范增。項羽就把這玉璧收下了,張良走後,范增氣得把玉斗往地下一扔,用劍把它撞破了,罵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句話也不知道是當時說的,還是事後私下說的。如果當著項羽的面發這種牢騷,說明範增不懂說話藝術。為什麼項羽跟范增的關係不親切呢?這跟項羽的為人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或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范增不注意處理跟領導說話的藝術。



接下來項羽怎麼做了呢?項羽軍隊開進咸陽城,大肆殺掠,開始屠城。他把秦王子嬰給殺了,把秦的宮室燒了,把秦的金銀財寶和美女掠走了,真是「三光」呀!秦民大失所望。


《資治通鑒》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是有對比的:在那邊寫劉邦約法三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在這邊寫項羽火燒咸陽,殺子嬰,掠奪金銀財寶。可惜了秦朝皇家圖書館的那些珍貴書籍呀,秦始皇都沒有燒,都被項羽焚燒了! 秦王的墓也都給挖了,好多陪葬品都挖走了———大概項羽 比較急,沒有挖乾淨,所以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秦始皇陵兵馬俑。更重要的是,項羽把咸陽變成一座空城,關中老百姓大失所望。

有一個姓韓的讀書人,來見項羽,說關中乃四塞之地, 土地肥沃,可都可霸,你怎麼把它燒了呢?在冷兵器時代,關中的形勢,進可攻退可守,是四塞之地,周邊都是邊塞一樣———西邊通向河西走廊的路,這時還沒通;東邊出了函谷 關就是山東六國,所以這是非常險要的地方。但項羽並沒有想留在關中,謀求進一步的發展,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認為富貴不還鄉,就像穿著漂亮衣 服在夜裡走路,誰能看得見呢?回家後別人才知道你是成功人士啊,項羽是這麼想的,所以項羽的格局比較低。從沛公聽了張良的話,退出宮室、還軍霸上可以看出,劉邦是心裡有天下的。而項羽心裡有的是什麼呢?是富貴還鄉,讓人知道他成功。所以姓韓的讀書人從項羽那兒出來以後, 他罵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說之後,把這姓韓的讀書人給烹了,給煮了。


韓姓讀書人罵項羽「沐猴而冠」,「沐猴而冠」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當初,劉邦與項羽,都曾見到過秦始皇車隊的威武,都曾心生竊慕。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堂堂男子漢,就應當這樣!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比較含蓄,項羽比較衝動。這不同的心志表達,也預示了兩人的性格與命運。


劉邦和項羽起兵的時候,劉邦四十八歲,項羽二十四歲,兩個人年齡差一倍,籍貫也相差不遠,大概也就距離幾十公里,都是蘇北人,一個在今天的宿遷,一個在今天的沛縣。宿遷現在是江蘇省的一個地級市,當時叫下相;沛縣在今天徐州。那時候項羽在吳中起兵,劉邦在家鄉沛縣起兵, 他們之間的楚漢之爭,也是千古話題。


劉邦跟項羽,在各自總結成敗經驗的時候,很不一樣。劉邦講過:我不行,張良、蕭何、韓信是各方面的翹楚,我因為用了他們才取得勝利。項羽有個范增卻不能用,所以他失敗了。項羽在總結自己失敗的教訓時說:我從來沒打過敗仗,不信我現在就跟你打一仗比比看!他突圍、斬將、拔旗,一勝二勝三勝,所以他說,是「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從歷史上楚漢之爭發展過程來看,如果對劉、項之爭進行事業正義性評判的話,則很難判定是非。現在有人講項羽是要維護分封,劉邦是統一,論斷太簡單了。劉邦也搞分封,也分封了一些異姓王和同姓王,所以應該排除從這個角度來討論劉邦和項羽的成敗,這是大而無當。



那麼應該看什麼呢?其實應該看他的用人,因為領導做事說白了就是用人。自己做事叫匹夫之勇,讓別人做事才是領導能力。比如,星期六的早晨,天下雨,外面很冷,學生宿舍裡面,誰都想躺在被窩裡不起來,想讓別人給自己打飯,可這種時候想讓人給自己打飯多費勁吶,得說服別人, 甚至得哄他、騙他、欺負他,他才去給你打飯。但是有領導力的人根本不用自己講,人家給他都買好放在那裡了,這就是領導力,不需要去哄人、騙人,有人會主動自覺地幫他做事情。所以讓別人給自己做事不容易,自己親自做事倒是最容易的。


你看,在整個戰爭當中,項羽都在自己打,他哪都可以打,誰也打不過他。但劉邦呢,他不是一個人在打,他是在下一盤棋,他用韓信,用彭越,用蕭何,還有張良。劉邦最大的本事體現在他用韓信,這是劉邦的一生成功的最關鍵,也是他領導力的最高體現。

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沒有功勞,沒有打過仗,而且還是從項羽那邊過來的,劉邦這時候已經不是村幹部了,已經是漢王了,他手下都是追隨他從沛縣一路打過來的老革命、 老幹部,如周勃、樊噲、曹參、王陵,哪一個都是人物,但是劉邦這時候能夠用韓信,還用到最高的位置上,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雖然劉邦剛開始並不看好韓信,給他治粟都尉的頭銜,就是今天的糧食局長。韓信幹得沒勁,跑了,蕭何追了兩天,才把他拽回來,向劉邦推薦,說韓信是國士無雙,劉邦能夠採納蕭何的建議,重用韓信,以隆重的儀式拜為大將軍。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而這種過人之處是很難學的,這是他的判斷力和決斷力。


更重要的,劉邦還能很好地駕馭韓信。


駕馭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制度,一種是文化。制度塑造人的行為,文化塑造人的思維和心靈。比如唐三藏用孫悟空,緊箍咒是制度;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心靈層面的影響,而不是單靠制度所能約束的。


對韓信心靈上影響和制度上約束,劉邦都有。制度上, 韓信的軍隊都是劉邦的,下面那些大將,如周勃、樊噲,都是 劉邦親信,所以韓信不敢隨便亂來。在最關鍵的時候,封齊王之後,韓信的老鄉武涉受項羽之命來策反,連他的部下謀士蒯徹都建議他單挑,不要跟著劉邦,但韓信都嚴詞拒絕。 為什麼呢?韓信說: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授我數萬之眾,言聽計從,我為什麼背叛他呢?「雖死不易」。這就是心靈的影響,他認為劉邦對他有恩,這就是劉邦的厲害之處。


(參見《資治通鑒》卷九至卷十一)


張國剛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為清華大學本科生、學堂在線網路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鑒》,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 劇集再精彩,也比不過歷史<<<



?? 張國剛


深港書評TOP15


中國好書2016年10月榜單


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雙十佳圖書


2016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


2016年度中華書局雙十佳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