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鎮國之寶」30萬大洋沒賣,逃過日本人的搶奪,最後毀在郭沫若手中

「鎮國之寶」30萬大洋沒賣,逃過日本人的搶奪,最後毀在郭沫若手中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而在這數千年古人給我們後代留下了數不盡的歷史寶物。可惜的是其中有很多寶物流傳到了國外,也有許多是被其他國家掠奪走的。其中的損失不是金錢能衡量的了的。

這些歷史文物有些極其珍貴,所以被稱作「鎮國之寶」。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件鎮國之寶能夠保存下來,真的是費勁艱辛,我們後人能夠見到實屬幸事。因為此文物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發現的,為了不讓日本人搶奪去,人們只能把它一直藏著。

這件文物是什麼呢?那就是「後母戊鼎」,這個鼎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製作於商朝,上面雕刻的畫十分的精緻,價值不可估量,是我國的鎮國之寶。

這個鼎如何被發現據傳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說有一家農戶,這個鼎是在自己家地里下地幹活的時候挖到的,他們家的人一起挖了好幾天,直到挖到十多米深才挖出來。挖出來時這家人一看這麼大的物件肯定不平凡,而那時候日本人無惡不作,怕被搶了去,就趕緊藏了起來。

而第二種說法是,這個鼎根本不是在自家地里挖出來的,而是這家人在墳墓里扣出來的,而且是專業的盜墓賊,拿著洛陽鏟足足挖了好幾十米。盜墓賊自然也懂得一點古物,知道青銅器是非常珍貴的文物,由於太大了,就找來幾十個人抬回自己家的馬圈裡埋了起來。

而幾十個人抬這麼大個文物,消息是掩蓋不住的,很快就有外地的古董商找到了他們並且和他們商議如果願意出售,可以給他們30萬大洋。這個價錢在當時可是巨款。而這個人在思量後拒絕了這個交易,因為這麼大個物件要想抬到外地必須要拆開,國寶級的文物這麼被禍害了,自己真的不能當這個罪人,最後事情沒談成,消息反而傳到了日本人那裡。

而這人知道日本人馬上就會來搶,就緊急找人仿製了一個外表一樣的鼎,並且把仿製的埋在馬圈裡,真的轉移到了糞池裡,日本人來了之後就把這件假的抬走了。真的鼎一直保存至今。

民國時期的郭沫若當年見到此鼎時特別的喜歡,而當時這個鼎還沒有名字,上面的字也沒人認識,郭沫若看了鼎上的字就說這個鼎叫做「司母戊鼎」。而後來專家經過考古發現,此鼎不是叫「司母戊鼎」,真正的名字是「後母戊鼎」。鼎裡面有文字記載著,這個鼎是商王的兩個孩子祭祀母親而做的,「母戊」是商王后妃的廟號。郭沫若認為第一個字是「司」代表祭祀的意思,但其實念「後」,表達母親是了不起的,是受他人尊敬的。郭老先生真是「毀文不倦」。

此鼎歷經波折,最後終於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如果被日本人搶走,古人知道了也會悲痛萬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漁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