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遺迹】郴州開元寺碑記

【歷史遺迹】郴州開元寺碑記

開元寺是古代郴州的名寺之一,舊址位於今郴州市西街之尾,文化路之東,元朝時此地屬郴州的西門外。開元寺繫上魯塘何氏七世祖義枋公於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所建,重修後由何氏十六世祖仁經公撰寫了《郴州開元寺碑記》。1959年開元寺被收歸國有,後拆除,拆除後刻有《郴州開元寺碑記》的石碑不知所終。幸好碑文收錄在了上魯塘《何氏宗譜》中。

昔漢武尊崇佛教,始立白馬寺於洛繹。由是踵①而行之,都邑城鄉,建殿宇以崇瞻視,塑佛像以示尊嚴者,不知凡幾。厥②後,郴江靈秀,彷彿西土天竺③。壽佛真人產於永豐鄉,披剃④郴州西門;佛身真像,位置永鎮泉州。古今來郴,每急難恆默救濟,都人士女受惠孔⑤多。吾七世祖義枋公⑥,字勝甫,生平酷信佛,不亞漢武精誠。 於元世祖至元間⑦,仿壽佛披剃故址,不惜重資,購地寬廣,大興土木之工,建造佛閣,銅鑄佛像於其中。雖佛閣鼎鼎⑧方新,而古迹難泯,故門上額匾大書「披剃處」三字。維⑨時正值元初,因而名曰「開元」。此際之佛地光輝,佛像炫彩⑩,佛光之照耀我螽斯衍慶,燕翼貽謀者,悠久無疆矣。迄今明末,歷年久遠,棟宇傾圮,牆壁垂危。時予解組旋里,僑寓其間,觸目驚心。故爾倡眾重修。滿堂裝彩。地處城廓鬧處,偏多靜致。棟連雲漢,地恆有仙游。佛以壽稱,可知佛同山河而並永;寺以元名,足徵寺與朝代以俱傳。棲佛既已得所,供佛不可無資。族中善士,各施田畝,計租四十餘擔入於開元寺,以為永遠供佛常稅,聊竭鄙誠,詎希厚報,抑亦不忘先公信佛不亞漢武重佛之精誠雲耳。是為記。

實授溫州府知府文台仁經敬撰

實授新蔡縣知縣湘溪仁傑校正

總理首事仁芳仁松仁緒仁忠仁朝

萬曆二十四年歲次丙申刊立

注釋:①踵:跟隨 。②厥:其,他,他的 。③天竺:我國古代稱印度。④披剃:剃頭髮以成僧尼 。⑤孔:很,甚 。⑥義枋:生於1241年,卒於1323年。⑦元世祖至元間:指公元1274年。⑧鼎:顯赫,譯為「盛大」。⑨維:句首語氣詞,不譯 。⑩炫彩:流光溢彩 。螽斯衍慶:子孫眾多,福祉盛多。解組:退休。旋里:歸,回。城廓:城,內城的牆;廓,外城的牆。這裡指城市。徵:證明。詎:豈,表示反問。

譯文:從前,漢武帝尊崇佛教,當初,在洛陽建立白馬寺。從此(各地)跟隨(漢武帝)都這樣做,大小城鎮鄉村都建庵立寺用來崇敬瞻仰(佛神)。(當時)塑造佛像來表示尊崇的,不知有多少。這以後,郴江鍾靈毓秀,就好像西方的印度。壽佛真人出生在永豐,卻在郴州西門削髮為僧,佛身神位則立永久座落在泉州。(他生前)多次來郴,每次(遇到為難者)常常悄悄救濟,郴城很多男女老少受到過他的恩惠。我何氏七世祖義枋公,字勝甫,一生特別崇敬信奉佛教,他信仰佛教的程度不亞於漢武帝。在元世祖至元年間,(義枋公)在壽佛真人削髮為僧的地方,仿照壽佛故址,不惜花費重資,購買寬廣的地盤,大興土木,建造佛閣,用銅鑄佛像豎立在其中。(建成後的佛閣)雖然盛大嶄新,可沒有喪失古代的藝術風格。所以在大門上方額匾書寫著「披剃處」三個大字。那時是元朝初年,因而(將寺)命名為「開元」。這時(開元寺)金壁輝煌,佛像流光溢彩。佛光將照耀眾多子孫幸福安康。善於為子孫謀劃者也永遠值得紀念。

現在已是明朝末年,(開元寺)經歷了很久遠的年代,棟宇損壞,牆壁傾斜。這時我回家,居住在開元寺,開元寺的這種情形,真讓我觸目驚心。所以我向大家倡議重修。(重修後的開元寺)金壁輝煌,流光溢彩,地處城邊,避熱鬧而多安靜。棟宇高入雲霄。佛地常有神仙遊覽。神佛以長壽著稱,可知神佛同山河永存;寺用「元」命名,足以證明它同朝代一起傳承。神佛既然居有住所,那麼供奉神佛不可沒有資產,於是本家族善士各拿出田地,共計四十擔給開元寺,作為永遠供奉神佛的經常租稅。我(為開元寺)略微盡了點誠意,難道是為了圖什麼豐厚的回報嗎?或許亦可以(表示我)沒有忘記義枋公信仰佛教不亞於漢武帝重視佛教的真誠罷了。這就是(我為開元寺寫的)碑記。

實授溫州府知府文台仁經敬撰

實授新蔡縣知縣湘溪仁傑校正

總理首事仁芳仁松仁緒忠盡忠朝

萬曆二十四年歲次丙申刊立

(圖片來源:何純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湘南 的精彩文章:

TAG:人文湘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