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終於整理全了!古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

終於整理全了!古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

一、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 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 型輕重適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 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 底三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風俗面貌和技術條件,因此產生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依據。例如,一把「雞頭壺」,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壺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產物。假如是「宮式碗」,則應該知道這是明朝正德年間產品的一種造型。如是「觀音尊」、「棒槌瓶」、「太白缸」、「柳葉瓶」等,這些應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器物。熟知各朝典型品種的各類器形,形成準確的「正宗」概念,對於幫助我們鑒別真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們頭腦中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有如手裡拿了一把尺子,有了準確的尺寸,就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將明代的器物看成了唐代產品。

二、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款識以紀年款居多,此外還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讚頌款(如「美玉雅玩」)、吉言款(如「壽山福海」)、花樣款(如雙魚、白兔等紋樣圖案)等。紀年款一般是在瓷器底部的中央、器皿的心裡、身的中部或邊緣,書寫某某皇帝的年號。紀年款在明代以前較少,自明代開國至清末,共500多年,換了27個皇帝,這一時期的瓷器,大多書寫皇帝的年號。對於這些年款,我們在鑒定時,要從中找出其規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識很多,但也有不少是偽托假款。因此,在鑒定時應多加比較,掌握每個朝代的字體、風格及每一筆劃的特徵,這樣才能準確地判斷出真偽。例如從明宣德至清康熙間的年號款,都是六字楷書款;但雍正一朝,則楷、篆書款同時使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和四字款(雍正年制)。乾隆時款識,篆書盛行,楷書漸少。嘉、道兩朝以篆書款為主;但自咸豐至宣統三年,又回復了楷書寫款,篆書款已不使用。這是明清款識的基本規律。另外,歷朝年款的字體和風格及色澤深淺等也各有特點。把握了這些要素,便能逐步提高鑒別能力。比如,同治時的寫款應是楷書,而當發現一件同治瓷器的寫款是篆書,那就應該對這件瓷器的真偽打個問號。又如清末民初有不同仿清代康熙民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道這是後代的仿製品。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款識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 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 熙二朝亦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三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瓷器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和當時的社會文化。它好像是一個人人的衣冠,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我們鑒定古代瓷器,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譬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但到了明永樂年間,則趨於疏朗。紋飾的內容,各個時代也不盡相同。明代正德瓷器多迴文箴言及仙人朝聖、八寶圖等圖案,因為那時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清代康熙瓷常有各樣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的圖案,以及用詩詞文字作為裝飾的圖案,這是由於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就是同一種常用的裝飾,各個時期亦各有變化。如龍紋,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是鑒定古瓷的參考因素。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

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很不穩定,不適於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鑒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

四、根據胎釉鑒別。

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緻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

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

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其質地與釉色各不相同。因此,細緻地觀察胎體和釉面,亦為斷代辨偽的重要環節。例如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當時採用灑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再以明清兩代瓷器為例。明朝永樂、宣德時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朝末年生產的青花瓷,釉色迥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明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而清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器,卻無此特徵。此外,明朝胎體瓷泥陶煉的純凈度及燒結密度則遠遜於清朝。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質精純、細膩、堅硬,居明清兩代之首,有「似玉」之譽;而且與各代同一器皿相比,其胎體最重。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鏽斑點。

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造型、胎釉、紋飾和款識,是鑒定古瓷的基本要素。這4個方面缺一不可,不可偏執一方,因此鑒賞者不可僅據局部或偶然巧合而輕率地作出判斷。我國古陶瓷鑒定家耿寶昌先生對這4個要素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作過精闢的概括,這就是:「造型為根本,胎釉是關鍵,紋飾辨時代,款識察真偽。」只有耳、目、手並用,細緻觀察,全面分析,慎重定論,才是正確的方法。當年琉璃廠虹光閣古玩店的張雲岩對鑒定古瓷也有一套獨特的看法。他的方法是先對胎、釉、色彩、款識各個單項仔細地看,再統觀全部:其次是用手一拿,看手感和份量是否合度,另外還要用手指敲或彈,放在耳邊聽聲,做到耳聰目明。他的經驗告訴人們,鑒定古瓷,切不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或拿著條條框框去套,必須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聯繫實物,反覆推敲,既注重普遍規律,又不忽視特殊情況。否則,即使某一方面能對上號,但本質的東西沒有抓住,也會造成真假不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記取的。

更多諮詢交流:18688409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五彩加金凸雕群仙慶壽圖大棒槌瓶
八阿哥的能力明明強於雍正,為何康熙最終還是選擇雍正繼承皇位?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