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戰爭爆發,先進戰機打光了怎麼辦

戰爭爆發,先進戰機打光了怎麼辦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自古以來,將士之多寡、武器之優劣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制空權的爭奪足以證明這點:戰爭雙方都開足馬力竭盡所能生產戰機,誰生產的戰機多,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各型戰機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迅速填補了前線戰場上的損失。

到了現代,戰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節奏快、耗費大、損失大成為突出特點。放眼戰後幾場局部戰爭,一次作戰行動中投射幾百噸彈藥、幾百發導彈司空見慣,一天出動幾百架次戰機、花費幾十億美元更是小意思。對於交戰雙方,一次戰鬥損失幾十架先進戰機的可能也不能排除。

戰機打光了怎麼辦?不少人認為,現代工業條件下,先進戰機可以像二戰時一樣,得到快速補充。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今天,我們就圍繞有關戰機快速補充的幾個常見誤區做一探討。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布的F-22生產場景。

兵器「高考」全民卷 論述題

戰爭爆發,先進戰機打光了怎麼辦

李 超

誤區一:馬力全開、全員上陣,一個月造幾十架不是事

正解一:戰機關鍵零部件生產耗時長,想大幹快上也不行

在人們的印象中,現代工業能力發展迅速,不論是人員還是設備都突飛猛進。一旦到了戰時,所有軍工廠動員起來,短時間內造幾十架先進戰機應該問題不大。

實際卻並非如此。工業能力的發展確實讓不少軍工產品的產量得到提升,但這也僅限於結構簡單、易於建造的武器裝備。比如,某些戰術導彈設計相對簡單,零部件數量較少,短期突擊加班,或許可以達到大批量生產的目的。但是,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先進戰鬥機,因為戰機製造環節多,測試時間長,對零部件質量的要求極高。特別是飛機最基本的三大件:機身、發動機、雷達航電,要求更高。

其中製造周期最長、要求最高的便是發動機。發動機的特點是葉片多、管路多、雜碎多。製造一個發動機往往需要數千個零件,這些零件精度超高,達到0.01毫米甚至更高的精度。而且,很多特殊處理設備,就算是美國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軍工巨頭也才配了一套。這就意味著,不管短期內增加多少人手,生產出多少零件,先進戰機製造最終仍會卡在這些特殊零件上面,想快也快不了。

難度僅次於發動機的飛機機體建造也不容易。現在先進飛機為了減重,大多採用了鍛造大型機加框的工藝,用一個零件取代過去的二三十個小零件,而且取消了90%以上的緊固件。這些大框給飛機設計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通常能為機體減重20%左右。俗話說得好,拿到多少好處便要接受多少麻煩。「肥」是減下來了,可機體的大型加強框成了飛機生產效率上不去的「瓶頸」之一。比如,美國F-22「猛禽」戰機的機身大框,就是從毛料製造開始,先用重型水壓機鍛造,再用數控機床一點點「摳」掉95%的材料,剩餘一點點「骨架」。這麼一個大框造好需要多久呢?答案是半年。戰機的機身可不止一個大框,因此機身的整個生產周期長達半年多。即使人歇機器不歇,也不可能幾天之內就完工!

最後,就是同樣讓人不「省心」的雷達。我們還以美國F-22戰機為例,它採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AN/APG-77。這種雷達由2000多個TR發射接收組件裝配在一起,裝配測試都很費時間。此外,這些組件並不是全自動生產,需要依靠大量人工一點點製造出來。

也許你會問,為啥不能增加人手?答案是,就算增加人手讓工人白加黑輪班倒,也不能無限增加產量。因為忙中出錯,工人加班多了,廢品率也會急劇上升。畢竟戰機相當複雜,生產製造稍有不慎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

除了這些宏觀層面的原因,更有決定意義的往往是細節。不管軍機民機都很討厭「避不開針眼」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不管多大的動物,假如不能將血管上的漏洞堵住,即使針眼很小,也會很快失血而死。

誤區二:平時多採購,存起來就可有備無患

正解二:高昂成本承擔不起,訂貨周期長到嚇人

既然戰時搞大生產來不及,那就乾脆平時多造一些先進戰機放在那。這種想法看上去很美,但不切實際。為什麼?因為先進戰機太貴了。

現代戰機造價動輒上億,在有限的國防預算下,想要多採購幾架都不太容易,況且造好的戰機還必須面臨高額的維護費用。

戰機結構複雜,上面有幾百台設備、幾萬個零件、幾十萬個緊固件。每架戰機往往都會有幾十個讓人很頭疼的小東西:某些特製部件。缺了這些小東西飛機還真的玩不轉。東西雖小,造起來卻並不快。如果提前不做準備的話,生產周期也是以年計算。假如客戶等著打仗,需要緊急訂貨,就算加錢讓工人加班也得等幾個月,不能再快了。

種種因素導致美軍的一些戰機等待零部件的周期長達1年半。美軍相當一部分主力戰機,例如C-17運輸機、C-5運輸機等,它們的生產線早已關閉,政府也不再採購新機。因此這些戰機零部件的生產周期非常長,一些戰機不得不趴窩來等待新零件的到來。

戰機的各個零部件都金貴得很。例如美軍C-17戰略運輸機的廁所馬桶蓋,現在的採購單價高達一萬美元。價格如此之高的原因是,軍用品有特殊規格,而製造商生產的數量又很少。很多類似的零部件,原有的製造商已經不再生產,而美軍要採購這些部件,製造商就需要重新製作。為了在有限的數量上保證利潤,商家就只能提高價格。

那購買廠家平時的囤貨行不行?平時軍工企業運行往往是以最低費用為原則。那就意味著,沒有一個商家會奢侈到把所有關鍵設備全部備份幾個。實際情況是,這些零件的生產廠家在沒有接到訂單時,很少擁有庫存,為的就是減少資金浪費、庫房浪費。

只有拿到訂單和定金,工廠才會著手買材料。材料到手,先要檢查質量,質量有問題,還要退貨,重新購買,來回折騰。材料質量過關,才能繼續開工。從毛料、粗加工半成品到精加工成品,再到檢測、包裝出廠和發運,一系列流程下來,時間往往長得嚇人。

因此,在經濟實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大量儲備先進戰機是不太可能的。

也許又有讀者會問,大規模應用了新材料和最新的3D列印技術後,這些制約戰機快速生產的問題是不是就能迎刃而解呢?

事實上美軍也很青睞3D列印技術這種靈活、高效、省錢的數字化生產方式。3D列印技術生產速度快,種類多,比傳統生產製造效率高得多,還能節省資金。像之前那種單價一萬美元的馬桶蓋,使用3D列印技術,總共只需300美元,價格是前者的三十分之一。現在美軍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來生產一些彈道導彈和B-52、B-1B轟炸機的零部件。

然而,3D列印技術並不是萬能的。現在美軍使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零件,都是原始生產商已經不復存在或者專利已經過期的情況。但如果原始製造商依然存在或者專利沒有過期,那麼美軍就算掌握了3D列印技術也不能隨便生產,否則會因為「侵權」而被告上法庭,損失會更大。

有愛就有恨。蘭德公司在2018年發表報告指出,3D列印技術將摧毀美國製造業500萬個崗位,其中絕大部分在軍工業。

誤區三:隔代戰機「老將」出馬,能解燃眉之急

正解三:存在代差需改裝,飛行人員最寶貴

既然戰時提高先進戰機產能很難如意,平時多儲備也不現實,那麼一旦大仗開打急用時能不能把「老傢伙們」拉出來用用?比如三代機打光了,二代機能不能頂上去?

其實,如果三代機打沒了,剩下的二代機幾乎是派不上什麼用場的。不管是飛行效能還是武器效能,存在代差的戰機性能相差甚遠,尤其是至關重要的航電系統差距更是明顯。因此,二代機即使升空參戰也很可能得不償失,白白犧牲寶貴的飛行員。

當然,真的到了最後關頭,老飛機也不是完全沒用。如果將二代機簡單改裝一下,取消高聳的座艙蓋和座艙顯示設備、環控設備等一系列專供飛行員使用的累贅設備後,輕裝上陣的二代機可以搖身一變,變成無人機或可一戰。

此外,從作戰準備來說,最缺的還是飛行員!實際上,現代戰爭戰機可以提前準備,零件也可以儲存,但是飛行員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

原因很簡單,一個先進戰鬥機飛行員的培訓周期最快也要2年,從航校開始算就是3-4年。實際上,飛二代機米格-21或者F-4的飛行員,一天兩天是沒法改裝F-15、蘇-27等三代機的。改裝訓練內容包括:實際起降、機動、空戰、對地攻擊訓練,即使進度再快,也要幾個月時間。

平時缺乏積極準備,依靠戰前短時間突擊根本不現實。只有平時多做計劃,提前將需要的飛機、彈藥和飛行員,足額保量地準備好,方能有備無患。假如平時放鬆警惕,不做準備,一旦開戰,就沒有任何機會挽回。

正如諺語所言:平時捨不得花的國防建設經費,都是為以後戰爭失利準備的賠款。

兵器「高考」全民卷 判斷題

別再上好萊塢槍戰片的當

——盤點「銀幕神槍」八大謠言

為了突出刺激的槍戰視覺效果,好萊塢的導演們經常違反基本物理、化學原理,進行偏離事實的藝術誇張,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銀幕「謠言」。今天,我們請退伍特種兵、「特戰之家」微信公眾號主編為您「終結」關於好萊塢槍戰的八大謠言。

1.「火光衝天」的槍擊爆破

幾乎在所有影片中,用槍射擊油桶、汽車油箱都會立刻引起爆炸。事實上,很多子彈的彈頭是由鉛、鋁、銅等材料製成。擊發之後的彈頭猶如一塊高速飛行的金屬塊,雖然同空氣摩擦有可能產生高溫,但是遠不夠點燃汽油。實際上,汽油必須是在遇到明火、高溫高壓並與氧氣接觸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爆炸。

2.「百發不中」的射擊追跑

在很多影視劇里,交戰雙方進行著激烈的槍戰,但就是「百發不中」。主角如同「天神下凡」般一路狂奔,腳跟後一堆閃光……然而這都是藝術誇張,現實世界中子彈的速度非常快,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

不論是步槍還是手槍,只要你認真瞄準,在10-50米以內的距離一般都是指哪打哪。特別是連發,往往來個兩三發點射就能輕鬆擊中敵人。處於運動中的目標,也往往無法像電影里一樣瀟洒地閃避。

3.「以弱勝強」的手槍決鬥

某些影片中在面對眾多步槍和衝鋒槍的圍攻下,主角僅靠手中的一把小手槍,「輕鬆」點射完成反殺,最後從容不迫逃離現場。

在現實中,這樣的做法恐怕難以成真。首先手槍的射程有限,大多都在50米左右,無法與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相比;其次手槍的火力不足,要是雙方火拚,手槍會被狠狠地壓制住,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4.「多餘」的空彈手槍

一番激戰過後,總有主角願意扔掉沒子彈的手槍,跟敵人展開徒手搏鬥,似乎沒子彈的手槍是「多餘」的。其實不然,手槍是很好的格鬥工具。學過格鬥的人都知道,手裡哪怕有一把鑰匙,都比徒手格鬥佔便宜。沒子彈的手槍完全可以當鎚子使用。因此實際戰鬥中,沒有人會扔掉手槍而徒手跟敵人肉搏的。

5.「堅固耐用」的萬能裝備

歐美系槍支最為嬌貴,不單要經常保養,而且在惡劣環境中很容易出故障,是名副其實的「少爺槍」。但在不少影片中,這些槍支常常跟著主角在太空里漂、深海里游、沙漠里爬、烈火里烤,甚至當作械鬥時的棍子劈人,完事後不做任何調校和保養,直接就能開火交戰。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

6.自帶隔熱的高溫「豬手」

戰鬥激烈時,影片主角需要持續不斷射擊壓制敵人。期間,男主角很可能一直抓著槍管和導氣管,甚至槍管打到融化都不需要冷卻,更不用管自己的手會不會變成「烤豬手」。而在現實戰鬥中,機槍手常常要準備好備用槍管甚至冷卻水。比如大片《血戰太平洋》中,專門設計了約翰·巴斯隆為了帶水冷式機槍轉移而被打熱的槍管燙傷手臂這個細節。

7.「隨手扔」的子彈匣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印象:在戰場上,士兵打空彈匣開始換彈,換下的空彈匣通常隨地一扔,整個過程如同行雲流水,十分帥氣。實際上,每個士兵都會在腰間圍上一個網兜,專門收集換下的彈匣。因為戰場上的彈匣甚至比子彈還珍貴!畢竟大部分後方補給只給子彈,不給彈匣。因此,誰也不會在戰鬥中扔掉彈匣。

8.魯莽的開鎖「神技」

所有槍戰片里,無論正派反派只要拿著手槍、衝鋒槍對著鎖頭一陣掃射,就可以把鎖打爛,破門而入。實際上,只有用大口徑的子彈射擊鎖頭,才可能造成破壞。一般來說,拿槍口對著鎖頭射擊是「作死」。在狹小空間里,子彈撞擊堅硬、光滑的鎖頭,很可能彈開,形成跳彈,傷害射擊者。

(整理:楊季鑫)

製圖:姜 晨

兵器沙龍 作文題

「飛進」高考的戰機

馮 斌 孫成傑

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題在軍迷中炸開了鍋。那是一則讓人眼睛一亮的科普小故事。

空戰,最怕「千山鳥飛絕,飛機多被滅」。畢竟戰機造價昂貴,若一去不返,怎個心疼了得?二戰中,英軍和美軍就為此鬧心過。

為加強戰機防護,減少空戰損失,軍方當時就想給戰機穿上「防彈衣」再出門。但用鋼板製成全副「鎧甲」罩滿戰機,實在太過臃腫,並不可行。所以,只能找出戰機上的某些關鍵位置來加強武裝。

具體怎麼操作呢?一些專家們就提出,哪裡中彈多就補哪裡。聽起來道理似乎挺明白。於是大家統計那些帶傷返航的戰機數據,根據返航後戰機各部位中彈的數量,認定戰機的機身就是最該加強防護的部位。

就在拍板決定前,一個著名數學家清越的聲音澆熄了現場的熙攘:荒謬!你們從一開始就弄反了!

何也?原來,軍方只統計了那些返航戰機的中彈情況,而那些中彈後直接墜毀的戰機卻不在統計之列。遺憾的是,「死人」不會說話。從一開始,調查統計的樣本就有偏差。這在統計學領域被稱為「倖存者偏差」。

戰機受到的打擊是隨機的,那意味著戰機的各部位中彈概率是一樣的。機身中彈多,戰機還能飛回,恰恰說明機身的抗毀性比較強。所以,應該重點加固的不是彈痕多的機身,而是彈痕少的引擎等部位。

一次腦洞大開,就是軍事風雲的一次驟變;一次靈光乍現,就是戰場風雷的一次集聚。反彈琵琶曲更新,充滿著逆向思維的理論,總在不經意間影響著軍事革新的走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嫦娥四號任務搭載的哈工大微衛星成功繞月飛行
小龍蝦成了看世界盃的「標配」,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