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公孫瓚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依附於他

公孫瓚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依附於他

原標題:公孫瓚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依附於他


公孫瓚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依附於他


三國早期諸侯為了生存,又為了使自己的地盤最大化,相互之間不免會相互聯合,當利益發生衝突時又相互殺伐。這都是利益使然,原本不足為怪,但有個人卻表現的尤為突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不地道的一個諸侯,這個人就是公孫瓚。公孫瓚為了個人利益不惜使用卑鄙手段,對民眾毫不關心,更不關心將士們的安危,最後成了一個獨夫民賊。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劉備卻要去依附,而劉備真正的起家,是從平原相開始,這個平原相就是公孫瓚提議任命的。再經過《三國演義》的描述,公孫瓚儼然成了一個義主,就好像關羽成就一世英雄,也是得益於這個人似的。然而,公孫瓚究竟是怎樣一個人,而劉備為什麼要依附他呢?


(公孫瓚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公孫瓚其人


公孫瓚曾經任書佐,因儀錶堂堂、聲音洪亮,侯太守器重他,將女兒嫁給了他。受到岳父的幫助,公孫瓚被派到涿郡人盧植那兒學習經傳。年輕時的公孫瓚有義名,被舉薦為孝廉,逐漸升任為遼東屬國長史。因為作戰勇敢有功,升遷為涿縣縣令。邊章、韓遂在涼州叛亂,朝廷從幽州徵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讓他統帥這隻騎兵。軍隊到達薊中,正趕上張純勾引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公孫瓚此後的五六年間,一直和鮮卑人爭戰不斷。丘力居搶掠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孫瓚無力抵禦。朝廷議論派宗正劉虞為幽州刺史。劉虞以前擔任過這一職務,有很好的政績和名聲,北方的少數民族都信服他,朝廷考慮讓他去鎮邊,可以不動用軍隊就能使這一地區平定。劉虞到任後,派遣使臣到游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劉虞也上報朝廷撒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當張純被門客殺死,邊境安定下來後,劉虞因安撫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升遷為大司馬;公孫瓚也升任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董卓作亂,朝廷想徵召劉虞為太傅,關東地區諸侯紛紛興兵,袁紹和韓馥等人也想讓劉虞當皇帝,但都沒有實現。漢獻帝想擺脫董卓的控制回到洛陽,派劉虞的兒子劉和出長安,讓劉虞率兵前來迎接。劉和經過袁術的地盤被扣留,袁術要求劉虞將軍隊派給他,然後一道向西,實則是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公孫瓚知道袁術的野心,開始不願派兵,後來派了自己的堂弟公孫越率兵前往,又暗中教袁術扣押劉和。因此和劉虞產生了矛盾。在抗擊董卓時,公孫越陣亡,公孫瓚認為災禍起始袁紹,非常惱怒。袁紹此時還不願意得罪公孫瓚,就把自己的渤海郡太守印綬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范。公孫范幫助哥哥公孫瓚,在擊潰了青州徐州的黃巾軍後,勢力大增,自己任命了青、徐、兗州的刺史,並一直任命到郡縣的官員,一時氣焰熏天。在和袁紹交戰時,公孫瓚被打敗,劉虞也擔心公孫瓚圖謀不軌,就率兵偷襲,不想反被公孫瓚打敗,後被生擒。董卓死後,皇帝派出使者,讓劉虞都督率領六個州,同時升任公孫瓚為前將軍封為易侯。但公孫瓚卻誣陷劉虞想當皇帝,脅迫使者殺了劉虞。公孫瓚從此更加驕橫,終於眾叛親離,被袁紹打敗後圍困在易京。公孫瓚知道自己沒有出路,在把全家殺死後自殺。



(劉備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劉備依附公孫瓚是在他當中郎將後,而這段時間正是公孫瓚從一個還算好人走向墮落的時候。在此之前,公孫瓚既有義從上司的美名,又有殺敵立功的壯舉,尤其是他組建的那支號稱是「白馬義從」的騎兵部隊,更是威震敵膽,在保衛國家中立功無數,成為三國時期四支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但是,當上中郎將,成為一個人物之後,這一切完全變了,自私、狹隘、自作威福,危害國家,完全不是原來的那個公孫瓚。


劉虞再任幽州刺史時,北方民族紛紛派使者來聯絡,公孫瓚卻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幸得這些部落首領很快明白此事,便繞道到劉虞處,公孫瓚的陰謀這才沒有得逞。

漢朝皇帝儘管已經形同傀儡,但他畢竟還是國家名義上統一的象徵,一旦說到迎接或者解救皇帝,諸侯們可以裝聾作啞,但還沒有人敢於公開反對,公孫瓚卻這樣幹了。當他知道一直堅持下去對自己不利時,又在當中搬弄是非,破壞大局,其做法實在是國賊所為。


劉虞當皇帝為袁紹等人強加給他的,即便這樣,人家也沒有答應,公孫瓚卻顛倒黑白,硬說是劉虞想當皇帝,並逼迫皇帝的使者殺了他。劉虞是他的上司,裁減邊兵後留下的唯一軍隊就是他公孫瓚所屬,從這個角度來說,劉虞對他公孫瓚是有恩的,這個人卻恩將仇報,栽贓陷害,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臉。


劉虞被公孫贊打敗,除了兵少兵弱,還與愛民不忍心燒毀民房有關,公孫瓚卻與此相反,故意燒毀民宅,因而得勝。公孫瓚在易京築有高樓千餘座,有的高達十餘丈,裡面囤積了糧食三百萬斛,在已經戰亂多年的邊境地區,這要花費多少民力?所以說,公孫瓚是那個時期真正的民賊無疑。


公孫瓚曾有將軍被敵人圍困,人家向他求救,他不是根據力量和形勢,而是說:「救一人會讓後來的人依靠有救兵而不死戰;今天我不救他,今後的人想起來就會自己勉勵自己。」結果在袁紹攻打他的邊界時,邊兵潰散,致使袁紹軍隊長驅直入殺到他的碉樓之下,終成獨夫。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危害國家,不忠於皇帝、背信棄義的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去依附於他呢?大致有這樣一些原因:

劉備和公孫瓚曾經都受學於盧植,在那樣一個時代,這樣的同學、同鄉、同姓以及同族關係很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集團。尤其是,劉備是以鎮壓黃巾軍起家,這也讓他和公孫瓚有共同的階級基礎。作為一方諸侯,公孫瓚也是要拉攏人的,而被拉攏者也是要找靠山,有了共同點,兩人一拍即合也是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劉備血統高貴但家境貧寒,雖有多次為官經歷但想進一步卻很難,在再一次失敗後他需要找一個靠山,而公孫瓚和他熟悉,又離他近,他需要藉助這樣一個人。


一個人的變化,認識他需要一個過程。正如上面所說,公孫瓚此前有過好名聲,作戰勇敢,為國家也是出過力的。變得「驕矜,記過忘善」,賊害官民,是在殺害劉虞以後,這樣的一種變化,一時間讓人分辨不清也是情有可原。


但最根本的,還是劉備只把他當做是一塊跳板,無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已。不管是劉備自己能力多麼出眾,有一點不可否認,劉備賴以起家的平原相,就是在公孫瓚這兒受任的。但是,當曹操東征徐州的陶謙,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帶領劉備去救援時,陶謙給了劉備兵,劉備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田楷,也就是離開了公孫瓚。這個時候,袁紹正在進攻公孫瓚,公孫瓚已成困獸,而來到徐州的劉備卻看到了自己的光明前景,那就是陶謙手下無人。


劉備一生依附過很多人,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孫權,是他性格就不會甘居人下還是心中有一個遠大理想?這也只能是每個人自己去理解從而做出評價和定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是誰把董卓這個漢代魔頭放出了伏魔殿
袁紹能折節下士失敗後為什麼不能依附曹操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