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遠古到今日的茶文化

從遠古到今日的茶文化

精讀筆記第七十八期

《茶道的開始:茶經

作者:

鄭培凱

出版日期:

2012年1月

內容梗概

《茶經》是陸羽的經典著作。《茶經》清楚表明,喝茶是有文化意義,有審美境界,有歷史淵源的。在這本書中,他從如何種植茶,如何製作茶,用什麼工具,到茶的產地,怎麼樣烹制,用什麼樣的水,一直講到飲茶的歷史,以及飲茶有什麼文化與審美意義。本書用當下人的方式,重新解讀《茶經》。

內容亮點

導讀

圖解唐宋、明清飲茶法

這本書的譜系

精讀筆記

導讀

說茶是「清風明月的物質文化」,已經把喝茶、中國飲茶傳統、對茶文化關聯與想像。給了一個意義的界定與勾勒。所以,喝茶不只是單純的解渴行為,不只是一個物質性的東西,它具有精神性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創造與積累,被賦予了豐富的文明意義。

創立飲茶的文化領域

最早揭櫫茶的文化意義,並寫出經典論述的,是中國唐代的陸羽。他在公元八世紀,就是離現在一千兩百年前,寫了《茶經》,清楚表明,喝茶是有文化意義,有審美境界,有歷史淵源的。在這本書中,他從如何種植茶,如何製作茶,用什麼工具,到茶的產地,怎麼樣烹制,用什麼樣的水,一直講到飲茶的歷史,以及飲茶有什麼文化與審美意義。為了呈現飲茶在精神領域的意義,他還設計了茶具,制定了茶儀,發明了一套飲茶的規矩。他制定的茶具跟茶儀,受到大家的重視,到後來有所發展,衍生成各種「茶道」。他這本書的重點,是創立飲茶的文化領域,開展新的文化傳承,在文化精神上一直影響到今天。

茶者,南方之嘉木

講到茶與喝茶,其實還是不能拋開它的物質性,而空談精神性的喝茶審美價值。日本茶道太過於重視儀式,講究的是典儀運作的過程,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幾乎摒棄了味覺品嘗的愉悅,不考慮茶葉本身的品味。我們講飲茶,首先要像陸羽那樣,在《茶經》開篇之首就明確定義,「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喝的是茶樹上摘下的葉片。

飲茶的發展脈絡

說到飲茶的歷史,我們可以從處理茶葉及製成飲品的過程,粗略分成三大歷史階段:最早時生煮羹飲,再來是製作餅團、研末煎點,最後是芽葉沖泡。生煮羹飲是在飲茶起源的遠古時期,那時尚未發展出製作與保存茶葉的方法,摘了茶葉在鍋中煮成茶葉湯。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已經懂得製作成茶餅,以便保存了。由唐入宋,製作茶餅的技術精益求精,特別是福建入貢的茶團,精緻珍貴,價比黃金。同時又發展了研末成膏、擊拂沫餑的鬥茶藝術,成為品茶趣味的風尚。

從飲茶歷史來看,中國茶道跟中國文化一樣,是多元多樣,變化很多的。就喝茶的物質性胃炎,飲茶的方式雖然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階段,可是這三個階段並非直線取代,而是有所重疊並行的。

神農說與植物學

《茶經》說,遠古時代神農發明喝茶,後來的茶書也都跟著這麼說,這當然不可靠。神農氏是傳說中的文化英雄,親嘗百草,辨別了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有毒等等,開始了人類的農業。傳說他遍嘗百草中了毒,吃了茶葉才解了毒,因此就傳給世人這個解毒良方。這個傳說很有趣,但卻不能作為信史看待。

從古植物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知道野生茶的原產地,是在中國西南跟中緬印交界的這一塊地方。從蛛絲馬跡的史料中,我們可以推測,巴蜀雲南地區,可能是人工種植栽培茶葉的發祥地。陸羽在《茶經》上說,茶是南方的嘉木,不是產在北方的植物,也間接支持了中國茶葉種植起源於西南的推測。雖然我們還不清楚巴蜀地區最早植茶與飲茶的時期,卻可以由文獻推知,戰國秦漢的古人知道巴蜀地區飲茶在先,以為飲茶習慣起於巴蜀。

茶作為一種商品

西漢的文獻材料,如王褒的《僮約》,其中說到「武都買荼」(買茶)。因為這麼一個文獻資料,我們知道原來西漢時期有人到四川去販茶,換句話說,茶已經不只是少數人單純的種植、飲用,已經變成了產業與商品,在市場上流通了。

茶的傳播與禪教

除了飲茶習慣從中原廣布到邊塞之外,唐代盛行的禪宗寺院生活方式,也提倡飲茶,並促成飲茶習慣的儀式化,使飲茶與精神提升的過程有了關聯。

禪教就是佛教在中國發展出來的禪宗,其信仰儀式與修鍊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就是要坐禪、打坐,坐禪是為了在精神境界有所領悟,有所超越。佛教的規矩要戒五葷,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保持精神狀態的平和,但對於茶能提神,有興奮劑作用,卻沒有任何禁忌。所以,和尚們坐禪也就不會打瞌睡了。這種禪院的生活習慣,又影響到民間,也就對飲茶的普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茶經》的內容

陸羽寫《茶經》,蘊積了他對生活的體會,反映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茶經》的主旨是說,喝茶要懂規矩,不能夠隨便亂喝,而且要能懂得品味,是一種文化的累積,是一種藝術行為,其中有「道」。

《茶經》是唐代出現的最有系統的茶書,開創了茶道,創製了飲茶器具,建立品茶藝術。一般分為三卷:卷上有三節,一之源,講茶的定義、性質、功用,提供了茶的植物學知識。二之具,講採茶與制茶的工具,不是講喝茶的器具,其中還包括制茶作坊中的設備。三之造,講採茶的季節、製作茶葉的程序、茶葉的等級,提供辨別茶葉優劣的方法。

卷中只有一節,即四之器,卻篇幅甚長,講的是烹茶與飲茶所需的器具,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茶具」。

卷下有六節,即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基本精神與核心價值

《茶經》這本書,使得喝茶超越了只是解渴、解乏、提神這樣的實用功能,開展了飲茶之道,引入了一個精神領域與審美境界。所以,這本書非常重要,是一部劃時代的經典,使得喝茶成為一種文化,而這個文化持續了一千兩百年,還會繼續下去,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從喝茶發展出審美思維

《茶經》所講的茶道,從審美觀的角度來看,有四個方面值得仔細討論。一是審美感覺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具體講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儀、飲茶環境;二是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三是本色,強調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是「茶性儉」,講求質樸,強調儉樸之美,發展出簡約哲學,把形而下的飲茶行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茶的本色

陸羽講究茶道,指出茶有其本色,有其內在的質量,不應當加料加果,摻雜些莫名其妙的東西。飲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有粗茶、末茶、餅茶,有各式各樣的喝法。但是,他反對當時的主流喝法。當時的人喝茶喜歡放各種佐料,把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都放到茶湯裡面一起去煮。陸羽認為,這不是喝茶,是糟蹋茶。

陸羽強調茶的本質,反對雜以異物的論述,在中國飲茶審美的意識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也成為中國、日本、韓國喝茶的基本方式。

每道步驟都有學問

陸羽堅持喝茶應該有其「道」,可是也明白喝茶要保持本色,中規中矩,並非易事。因此,他說「茶有九難」:「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一曰造,指的是制茶、造茶難;二曰別,是甄別、鑒別也很難;三曰器,是茶具齊備很難,要按照規矩喝茶很難;四曰火,要用活火也難;五曰水,擇水難;六曰炙,茶餅要烤炙得當的過程難;七曰末,碾成茶末的過程也難;八曰煮,烹煮茶湯難;九曰飲,飲茶要有儀節,不能牛飲,也很難。

茶席上的儉約之道

陸羽講喝茶的境界,在《茶經》開頭的「一之源」里,就已經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飲茶,不只是簡單的吃喝,而是可以通過飲茶審美的體會,反應人品性格。

圖解唐宋、明清飲茶法

唐代煮茶法

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謂「餅茶」,是將才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後再烤乾保存。

宋代泡茶法

宋代主要的煮茶方式為「點茶法」,和唐代不同的是不再將茶末放到鍋里一起煮,改為用開水沖調。宋代社會流行的「鬥茶」,即是以點茶的方式進行,通常由二到五人一起,互相評審對方,看誰的點茶技藝高明,點出的茶色、香、味較佳。

茶具擬人法

《茶具圖贊》是南宋審安老人的著作,是中國第一部以圖譜形式寫茶事的專著。《茶具圖贊》把十二件茶具各賦予了個性,不只讓人了解宋代的茶具形式、形制,以及其功能保留下來,將茶的物質性與文化內涵做了趣味性的結合。

明代泡茶法

明太祖於洪武年間廢除團茶,改用散條形茶為貢茶,飲茶的方式也隨之產生重大的變化:采沸水沖泡的「淪飲法」(壺泡法)成為明代最普遍的飲茶方式,步驟化繁為簡,且更省時。

「宜興式品茗法」(工夫沖泡)是在淪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為烏龍特有的泡茶方式,重視茶品、茶具、水質和沖泡技巧等,動作講究韻律美感。

清代泡茶法

工夫茶始於明代而盛於清代,康熙年間開始,流行另一種泡茶方式,就是使用「蓋杯」或「蓋碗」來泡茶。

這本書的譜系:歷代茶書

《茶經》

作者:陸羽

朝代:唐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一部專著。本書系統介紹了茶葉種植、生產源流、現狀,創製了飲茶器具,制定了品茶技藝和禮儀,而其最重要之處還在於將普通茶事提升到了精神層面,為其注入了美學理念,認為品茶時一種藝術行為和文化積累。

《煎茶水記》

作者:張又心

朝代:唐

這是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論泉的著作,根據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略加發揮。全文僅約九百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二十處。文後附有宋代葉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歐陽修《大明水記》一篇和《浮槎山水記》一篇。

《茶錄》

作者:蔡襄

朝代:宋

本書是蔡襄有感陸羽「不第建安之品」特向皇帝推薦建安北苑貢茶之作,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茶湯質量和烹飲方法,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十目;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本書反映了宋人制茶、品茶技藝以及審美意趣。

《東溪試茶錄》

作者:宋子安

朝代:宋

此書記載建安茶事,是對《茶錄》的直接補充。全書分八目,共三千多字。前五目祥記建安北苑、壑源、佛嶺、沙溪諸茶產地的位置特點;後三目介紹茶名、採茶、茶病,亦論及茶品與自然環境之關係。

《品茶要錄》

作者:黃儒

朝代:宋

本書共十篇,一至九篇論制茶過程中應當避免因采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而使茶致病的情況,對今天辨別茶葉質量仍然有參考價值;第十篇討論各產茶之地的特點。

《大觀茶論》

作者:趙佶

朝代:宋

此書為宋代皇帝宋徽宗所作茶葉專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團茶的產地、採制天時、烹試、質量以及點茶、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發達和飲茶的品味。

《宣和北苑貢茶錄》

作者:熊蕃

朝代:宋

此書是最詳盡的記載北宋時期建安貢茶種類的著作,其中附載了各種茶餅的形狀及其大小尺寸的圖片,可以考見當時貢茶的形制。

《茶具圖贊》

作者:審安老人

朝代:宋

此書成書於1269年,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也是一部以圖譜形式介紹茶事的作品。該書繪製了宋代著名茶具十二件,一具一圖一贊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把原來沒有生命的工具賦予了生動、趣味性的描寫。

《茶譜》

作者:朱權

朝代:明

全書約二千字,分十六則,即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同時也反映出明代採茶方式、制茶工藝較之前發生的變化,以及相應出現的新的備茶方法和品茶標準。

《茶錄》

作者:張源

朝代:明

該書共一千五百字,共二十三則,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採茶、制茶、辨茶、泡茶、飲茶、茶具等,並明確提出採茶「貴在及時」,過早過遲均不能得到完美茶味,「穀雨前五日」為最佳採茶時機。

《茶疏》

作者:許次紓

朝代:明

該書不僅介紹了明代茶葉採摘、製造、備茶、飲茶方式,還充分展示了明代茶道崇尚天機、講求趣味的特點。其中對品茶場合的總結羅列,反映了明朝文人雅士清風朗月式的生活情趣及追求自然高潔的品性。

《續茶經》

作者:陸延燦

朝代:清

該書完全按照陸羽《茶經》的體例,搜羅從唐至清,茶的產地、採制、烹飲方法及茶具、品位等文獻資料,另以歷代茶法作為附錄,內容是《茶經》的十倍。

《茶道的開始:茶經》重新解讀了陸羽的著作《茶經》,從茶的種植、製作、烹制各方面,結合史料進行考證,既肯定了陸羽對茶文化的貢獻價值,也指出了《茶經》中有悖事實之處,觀點中肯。

本文為《茶道的開始:茶經摘選整理後的精讀筆記,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和認同的觀點,如果對本書感興趣,可閱讀全書,了解更多茶知識。

作者簡介

鄭培凱

山東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副修歷史。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及教授 (1999年創辦至今)、「大學文康委員會」主席。

茶經作者

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各說各話

本期主題:你認為老茶頭是什麼茶?

您有什麼想說的?

文末點擊「寫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紀曉嵐給親家寫了封信,打開信封裡面只有一把茶葉,親家卻說:我必死無疑
那些年,我們……喝過的奶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