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英國體驗煤礦工業遺存文化:Caphouse Colliery煤礦見聞

在英國體驗煤礦工業遺存文化:Caphouse Colliery煤礦見聞

2015年12月18日,英格蘭約克郡最後一口大型礦井Kellingley Colliery 宣布封井,此舉標誌著英國煤礦採掘歷史的終結。

Kellingley Colliery 煤礦於1965年啟用,高峰期時擁有礦工2000餘人,屬於英國大型礦山。

上圖:Kellingley Colliery煤礦

圖片來源:https://www.aditnow.co.uk/Photo/Kellingley-Colliery_103465/

約克Colliery地區是英格蘭東北部地區煤炭儲藏較為集中、且可采量較大的地區。在Kellingley Colliery煤礦關停之前,附近的Caphouse Colliery煤礦已經於1985年就關停,後於1988年開始建成為英格蘭國家煤炭博物館。今年是該館成立三十周年。

這裡(Caphouse Colliery煤礦),就是我要考察的目的地。

上圖:每一位預約來此參觀並下礦的遊客都可以獲得一枚「煤礦博物館建館三十周年」紀念牌

6月8日,上午8:35分,乘坐火車從曼徹斯特到達Leeds,然後轉乘公交車至Wakefield的Caphouse Colliery煤礦。整個行程近3個小時。

初見礦山

初到礦區,舉目遠眺,可以看到這裡保留著英國採礦工業不同時代的痕迹:有蒸汽動力時代的煙囪和鍋爐,有機械採礦時代的採煤機......不愧是英國採礦工業歷史博物館。

Caphouse Colliery煤礦, 原來名稱為 Overton Colliery煤礦, 位於英格蘭西約克的Wakefield小鎮的Overton。 自18世紀以來, 該煤礦歸Lister Kaye 家族擁有。

上圖:資料顯示,Caphouse地區使用煤炭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15年,該地區最早的採礦井開鑿於1790s。

Caphouse Colliery 礦區擁有兩個礦井:即,東南方向的Hope Pit 井(1827年開鑿)和位於西北角的Blossom Pit 井(1840年開鑿)。Hope Pit井於1829年開始出煤,其井筒垂直深度為215 碼。

上圖:依靠馬匹拉動槓桿驅動的礦井升降機設備(horse gin馬拉提升滾筒)

在歷史上,該礦井採煤升降機先後經歷馬匹驅動、蒸汽動力驅動和電力驅動三個階段。這裡至今依然保存著19世紀中後期使用的蒸汽機房、鍋爐、煙囪, 石頭建造的井口房和通風井道。

上圖:從遠處望去,整個礦區包括動力區(大煙囪區域)、礦井升降架、皮帶傳輸區以及礦工洗澡醫療區(右下角的房子)。

Caphouse 煤礦井筒直徑11英尺(約為3.4米),後來又被加寬和加深。至20世紀80年代,該井成為英國運行時間最為悠久的礦井。

礦區澡堂和行政區建築始建於 1937年。1943 和1946期間,礦區地表建築再次整修。1974年,該礦又建設水平巷道一個;至 1978 年,該礦共有礦工230 人, 每周採煤4,000噸。

上圖:歷史上的Caphouse Colliery煤礦。左邊的道路至今依然是這裡交通要道,圖片中的升降機井架、煙囪等一直保留至今。

上圖:礦井關閉之前,工人在井下的留影

體驗井下作業

上午11:30左右,開始進入井口區,準備下井。

上圖:這是下井通行牌,上面寫著12:00。希望下井的遊客,需要提前通過網路預訂下井時段。

上圖:下井前領取裝備(下井後才意識到,安全帽和礦燈是多麼的重要)、寄存包裹(包括手機、相機、手錶等),井下不準拍照。

上圖:圖中身著橘色工作服、頭戴綠帽子的老兄曾經是這裡的礦工,礦井關停後就成為這裡的井下導遊。他的英語方言口音很重、很重!!!但是人很幽默,在井下他會講很多生產現場的故事。

領取完礦燈、安全帽,寄存手機等行李後,所有準備下井人員穿過一個通道,到達井口。Caphouse Colliery 煤礦的井口和中國很多煤礦井口很相似:升降機的鐵罐入口懸掛著金屬帘子。掀起帘子,「礦工」們陸續擠進去(滿滿當當,大概12人)。在所有人站穩後,綠帽子老兄放下鐵帘子。這時「鐵罐子」以平時工作時速度的1/7左右下降。

降至大概50-60米的時候,綠帽子老兄提醒我們觀察井壁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兩段截然不同的井壁:不同的磚塊,不同的直徑,可以看出明顯的斷層。原來這是最初的煤炭採掘面。因為當時這裡煤層較淺,提升距離相對較短,因此當初用馬匹來推動軸承,進而將井下煤炭提升到地面。

我們繼續下降,由於速度較慢,因此耳邊沒有別人曾經告訴我的「呼呼」的風聲。不一會兒,所有人員安全降至採掘工作面(負140米,這是該礦比較安全的一個採掘面,因此對遊客開放)。

既然這裡是英格蘭煤炭博物館,因此,我們在井下所看到的也就是英格蘭地區採煤變遷歷史的展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世紀初期的採煤情境:

在矮小的開採面(大約僅僅能夠保證一個成年男人坐立),男性礦工使用最為原始的工具,包括鐵鍬、洋鎬等挖煤,而另一位成年女性則匍匐在地面上,腰部與小推車用鐵鏈連在一起,她的任務就是把煤炭拉至提升區。而在開採面與巷道之間,有個小門,一個小孩手部與小門的把守連在一起。在那個時代,因為女性社會地位地下,礦主是不給女人和小孩發工資的。因此,這裡一般是夫妻搭檔的家庭挖煤組。

後來又通過一條長長的巷道,來到井下爆破區。這裡展示著煤礦井下爆破使用的鑽孔機、雷管、引線等設備,綠帽子兄弟還現場演示了一番,現場一片靜寂的時候,兄弟大吼一聲,嚇得我一身冷汗。

隨後又參觀了機械採煤區、皮帶運輸區、大型採煤機、井下安全屋等地方。

在井下停留80分鐘期間,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不同時期的巷道支架:從早期的純木頭支架到後來的工字型鐵支架,再到液壓支架,這一切解開了困在我心頭幾十年的一個問題:我的父親一輩子都在煤礦單體支柱車間工作,他主要焊接各類工字型支架。小時候在車間里見到過各種支架,當時就好奇在井下它們如何使用。這次下井終於看到了他們,頓時釋然了許多。

在礦井參觀過程中,我們談論到井下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問題。綠帽子老兄給我們演示了不同時期礦工如何檢測瓦斯濃度。在早期,主要是使用一盞帶燈罩的油燈,油燈火焰調整至非常微弱狀態,他們設置了不同的火焰強度,並標註其相對應的濃度和危險狀態。當火焰變大到一定指數的時候,就是緊急撤離的時候。後來隨著技術進步,他們在不同採取面、巷道等出都放置一個瓦斯濃度檢測表,隨時隨地就可以看到瓦斯濃度。

然而,一旦到了井下,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常人所能想像的那樣簡單。各種意外情況都可能隨時發生。在Colliery地區的另一個煤礦,保存著歷次礦難的死亡人員姓名和相關信息:

礦區見聞

升井後,我開始在礦區參觀。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下雨,其實這也是英國天氣的常態。

因為這裡是煤礦博物館,因此,原來煤礦使用的各種設備都被重新整理和擺放,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礦山地面運轉系統:小電車軌道、蒸汽火車頭、絞車房......

上圖:曾經的運煤小火車,如今成為遊客乘坐的遊覽車

上圖:辛苦了近200年的馬兒,終於可以歇歇了

上圖:體驗礦工的工作

上圖:煤礦調度室

上圖:這是一個通往附近運河的通道。在礦山開採期間,開採出來的煤炭通過小電車運輸至此,並穿過這裡,行至對面的運河碼頭,然後裝船運出。

上圖:在絞車房裡展示的手搖壓力發電機

上圖:Hope Pit (希望井,始建於1827年)

上圖:Double-deck Cage(雙層礦井升降機籠)

上圖:礦井水處理池

礦山生活

在英國煤炭採掘歷史中,礦工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一直是比較惡劣的,因此這也是為何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索爾福德等地進行調研(曼徹斯特、索爾福德Dendi曾經擁有多處礦井,如今全部關停,且礦區拆除,井口回填)。

在18-19世紀,煤礦與鐵路可謂孿生兄弟。那時候,一些人將礦工的形象美化成為下圖:

事實上,礦工的工作強度大、環境惡劣、待遇也大大低於其工作價值。

上圖:礦工浴室,從這裡的淋浴頭數量和更衣箱的數量來看,Caphouse Colliery 煤礦礦工數量的確不是很多。

上圖:澡堂肥皂售賣處,沒錢別想買肥皂,別問為什麼(就是這麼霸氣)。

上圖:礦區食堂物價表

礦山海報

煤礦工作環境雖然惡劣和危險,但是對於生活在18世紀-20世紀上半頁的人們而言,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與其他行業相比,礦工收入其實並不算低)也讓很多人希望成為礦工。在煤礦博物館可以看到各種招工海報:

上圖:你的未來,從這裡開啟——我們需要井下工作者。海報中特別之處:看看你在這裡可能獲得的報酬吧:有獎金,每年35天假期.....

正是由於礦山的高風險,因此安全教育十分關鍵。在礦區,安全提醒和教育海報也很有特色:

上圖:為了安全,請按規定整齊著裝

上圖:一定不能違規乘車,否則造成傷亡

礦區安全教育海報不僅關注井下操作安全,同時也關注職工健康:

上圖:如果您在工作事故中感染了 艾滋病......當然這種事故可能性很低。不過還是為了安全,請按規定穿著。

上圖:礦區有自己的衛生室,礦工可以在這裡接受醫療服務。

煤礦國有化浪潮與礦工大罷工

上圖:1947年1月2日,英國一處煤礦貼出了國有化的通告。工黨早在1918年就把銀行、燃料和電力以及運輸業的國有化寫入黨章,二戰後的艾德禮(Clement Atlee)政府終於將其施行。(金融時報)

二戰結束後,英國工人呼籲煤炭國有化的呼聲越來越大。英國工黨理論家柯爾(Kier)認為「煤炭工業明顯地應當社會主義化, 因為在私人管理下, 它既不能給消費者提供公道的廉價的煤, 也不能維持礦工的工作和付給它僱傭的人適當的工資。」

1947年,英國政府對煤炭行業實施國有化,成立國家煤礦管理總局,將1000多個私營煤礦企業收歸管理總局管轄,確保以適當的價格提供煤炭。在英國煤炭國有化初期煤炭產業的確得到了發展,再加上戰後西歐各國正處於經濟恢復狀態,對能源需求大,這一時期英國煤炭業再次進入黃金時期。政府開始改建、新建、共建礦井工程,致使英國的礦井規模甚至超過了1947年的歷年水平。在1947年~1956年十年期間,共改建礦井250個,新建礦井20個。

儘管如此,1955年~1956年期間,英國國內煤炭仍然消耗量巨大,政府還需從國外進口煤炭彌補國內不足。

然而1952年的 倫敦煙霧事件讓英國政府意識到燃煤所帶來沉重的環境危害,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後,政府在1956年出台了 《清潔空氣法案》,法案規定了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並在無煙區對家庭壁爐進行改造,更換煤炭燃料等措施。政府對環境的干預很快使國內煤炭消耗量降低,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於求。1 9 5 6 一1 9 5 9 年間, 煤炭消耗量減少了2 . 8千萬噸,到1 9 5 9年年底, 全國積存過剩的煤炭已高達36 千萬噸。

上圖:19世紀中後期的英國工業廠區(曼徹斯特藝術館 收藏油畫)

上圖:歷史上,各種大小不一的煙囪比比皆是,可見當時煤炭需求量很大。但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政府限制燃煤,後來禁止任何煙囪冒煙(除非是特許部門,且必須經過清潔化處理)。如今英國的煙囪,已經成為一種歷史記憶。

由於煤炭市場供過於求,全國煤炭局不得不對國內煤炭產量進行削減,裁員十二萬人,再次關閉一些產量較低的煤礦。(參考信息:網易,花了三百年,英國關了所有煤礦,作者:王昌改)

上圖:1972年2月15日,一位礦工的妻子Margaret Dobb在全國礦工工會(National Union of Mineworkers)的集會上呼籲提高工人工資。由於戰後的英國煤炭業技術落後、投資不足,工黨理論家柯爾和拉斯基等人認為國有化是重振英國工業的必經之路。

八十年代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相的保守黨政府上台之後越來越想甩掉國家煤炭工業這個「燙手山芋」。她奉行「 自由市場」政策,鼓勵國營煤礦業關閉那些效益低下的煤礦,從而合理配置國家對礦業的補貼(參考出處:網易,花了三百年,英國關了所有煤礦,作者:王昌改)。

上圖:1984年10月12日。撒切爾政府與工會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她最終取勝,從此改變了英國工會運動的面貌。國有化後的英國煤礦業有政府財政「兜底」,處於旱澇保收狀態。政府長期以來試圖關閉一些效率低下和虧損的煤礦,並節制權力巨大的工會,都未能成功。1972年的礦工工會罷工甚至促使希斯(Edward Heath)政府倒台。

上圖:反對英國政府關停煤礦的海報

據悉,英國政府宣布關停礦井的時候,礦工曾舉行遊行示威,並且呼籲為煤炭正名:煤炭並不是最壞的能源,煤礦是安全可靠的,煤炭可以是清潔的。

為了表達對英國政府所頒布的煤礦管理政策的不滿,在1984-1985年間,英國爆發了全國性的礦工罷工浪潮。此次礦工罷工是一個影響英國煤炭業的重大產業行動,這場罷工對英國工業關係具有決定性影響,罷工的失敗極大削弱了英國的工會運動。罷工也被看成是瑪格麗特·撒切爾政府和保守黨的在政治及意識形態上的一場重大勝利。由於全國礦工工會(NUM)在1974年的罷工曾讓希思政府下台,包括執政的保守黨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全國礦工工會是英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因此1984-1985年的礦工罷工成了具有象徵意義的(階級)鬥爭。罷工以礦工失敗宣告結束。撒切爾政府的自由市場方案得以鞏固。全國礦工工會的政治權力被永久性地削弱了。這場勞資糾紛暴露了英國社會中嚴重的階級分化,罷工在英國——尤其是英格蘭北部和南威爾士——造成了巨大創痛(引自:維基百科)。

上圖: Caphouse Colliery煤礦博物館展出的當年大辯論圖版

Caphouse Colliery煤礦正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關停的。1988年在這裡設立的英格蘭國家煤炭博物館也算是對礦山使命的延續,也讓今天的人們可以對那個「黑金時代」的英國有些許的感知。

幾點思考:

短短的6個小時左右的參觀,讓我對英國煤炭開採歷史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一:關於煤炭是否可以持續使用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煤炭是一種高污染化石能源,代表著一種舊式的能源。在我看來,這或許是一種「誤解」:

煤炭是一種化石能源,和石油、天然氣一樣,都是能夠給人類帶來能量的資源,在當前的美國、中國、印度、東歐、澳大利亞等國,煤炭在其能源開發與使用格局中佔有重要比重。

能源作為能力來源,它本身不會直接發揮作用,是人類通過能源轉換實現的。因此,所謂煤炭污染論的本質是煤炭開採和使用污染論,這裡的關鍵點在於「開發和使用過程」,即如果通過將煤炭置於特定條件下開發和使用,即綠色開採和清潔使用,那麼,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就是大大減輕。人類不能總是用老思維來看煤炭,認為煤炭是一種相對低廉的能源,就可以粗放的開採和使用。時代變化了,在很多地區,煤炭也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煤炭的開採和利用,逐漸走向「高貴」。

很多人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能源」,是一種可以提供更大動能的資源。但是,這也反映了一種「投機性」心理:以相對低的投入,獲得較高的受益,其風險必然越大。核能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巨大潛在風險的能源,因此,在發達國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與核能相比,煤炭就不存在輻射、核泄漏,甚至爆炸的風險。

上圖:海報稱,煤炭不會造成輻射污染和傷害,所謂的核能其實是最危險的能源。

有人認為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熱能等「新能源」是人類未來能源的選擇,清潔又高效,其實這也是一個相對問題。首先是能源的分布地區不均衡問題,不是那裡都可以建設風電場的,也不是那裡都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潮汐能和熱能更是受到地域限制。這些「新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最直接的兩個問題:(1)可持續性。受到季節和天氣變化的影響較大,供應不穩定。(2)投入成本較高,受益回收較慢,因此投資吸引了力不強。

當前,煤炭液化、氣化等技術有了較大的進展,人類未來對煤炭的利用將會從原始的、粗放的形態向精細化、中高端化過渡,煤炭,最終將成為一種中高端能源。

第二:關於煤炭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問題

自2015年英國最後一口礦井關停以後,英國採礦業成為歷史。但是,英國人並沒有忘記礦山給英國所帶來的歷史性影響,因此,英國人充分利用礦山工業遺存,大力發展煤礦工業遺存文化,通過設立煤礦博物館等,繼續傳播煤礦工業文明,引導人們關注礦山,關注採礦歷史。

在西歐的德國等國家,也有一些在關停的礦山設立煤炭博物館的做法。他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在礦山舊址發展旅遊業和社會教育活動,這些無論是對國民對於能源歷史的認識,還是對礦區歷史的認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中國是世界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在中國中西部、東北、華東、西南等地區都有煤田分布,經過百餘年的連續開採(當然,中國煤炭採掘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一些地方開始進入煤炭開採枯竭期。那麼,礦山發展轉型是當前中國社會極為關注的話題。很多時候,公眾,甚至政府關注的是經濟效益、生態環境等問題,因此,一些因煤而興的城市開始尋找轉型發展之路。但是,煤炭行業的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卻尚未被充分重視。其實,一旦煤炭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其釋放的能量將是巨大的、持續的。

中國擁有數以千百計的煤礦,但是,在採煤進入枯竭期以後,往往採取的措施就是封井、關停、拆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高校、企業開始意識到煤礦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陸續建設煤炭主題博物館:江蘇徐州建有「煤炭博物館」,中國礦業大學建有「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山西太原建有「中國煤炭博物館」、山西大同晉華宮礦井下探秘游(2005年)等。但是,從全國範圍來講,打造礦山主題遺址公園,形成礦山歷史文化保存和有限度開發尚未成為國家戰略,因此也缺乏一個頂層規劃。這不利於礦山工業遺存保護和有效利用。

中國礦山工業遺存的開發整體形式依然較為單一,尚未形成遺產保護、科教、旅遊、文化產品等完整的產業鏈條。發展礦山工業旅遊或礦山工業遺產文化開發,要「看得見的礦山歷史」、「體驗得到礦山生產過程」、「感受的到礦工生活」、「帶的走礦山工業文化」、「對礦山和能源開發利用產生共鳴」。這些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旅遊開發問題,而是基於礦山工業遺存保護、社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問題。在中國,關於礦山、礦工和能源的認知,其實一直都是一個小眾的話題,是一個大家都似乎熟悉,卻又非常陌生的領域。

因此,對於一些近些年關停的大中型礦井,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完全可以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延續礦山的社會使命。但是,正是由於缺乏一個國家性宏觀規劃和制度規範,一些地方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悄悄拆除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礦上工業遺存,或者從經濟獲利角度悄悄改變礦山歷史,而進行人工改造等等,這些如果不及時予以糾正,那麼,毀滅掉的歷史將永遠不能恢復。

同時,中國目前擁有眾多關停的礦井,但是依然沒有充分對這些「廢棄」的礦井進行整治、開發再利用。在礦區建立煤炭博物館,將礦山作為能源歷史和科技教育基地和旅遊景區,引導學生和遊客感知煤炭採掘過程,觸摸礦山發展歷史,這也是一種能源軟實力。今日之中國是世界能源大國,但不是世界能源工業遺存發展大國。我們擁有大量的礦山工業遺存,但是如果不儘快保護、規劃和開發,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切也會灰飛煙滅。

礦山是一個工業時代的產物,煤炭是近代人類工業文明的主要動力來源。隨著能源領域科技的持續發展,人們對煤炭的開發和使用將會發生重大轉變。但是,擁抱未來的同時,並不意味著忘記歷史。善待礦山工業遺存,就是善待我們的工業文明,善待我們人類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話石說 的精彩文章:

TAG:世話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