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村落,只有兩條水路與外界相通

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村落,只有兩條水路與外界相通

多年前就聽說雲南文山州廣南縣有一個叫壩美的村莊,恍若陶淵明先生<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都說壩美是世外桃源,今天我也來到壩美村親身感受陶淵明筆下的美麗意境。

壩美100多戶人家全是壯族,北宋年間為躲避戰亂,從廣西逃到十分偏僻的壩美,逐漸繁衍生息,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這個村子不通公路,進出村子的方式顯得很特別,只有兩條水路與外界相通,而這兩條水路又是穿山而過的 ,那流水後面進村的山洞叫桃源洞,長約1公里,坐船進入約20分鐘。

乘船行舟進入黑漆漆的溶洞,外面喧嘩聲突然就消失了,連流水聲也消失了,靜悄悄的,只聽見艄公撐船的竹竿入水之聲和石洞內嘀嘀嗒嗒的滴水聲。成千隻燕子在洞內飛舞歡叫著。洞里涼爽宜人,黑乎乎的,只有艄公的頭燈亮著,依稀可見大大小小倒掛的鐘乳石。

據艄公說:他戴頭燈主要是為了便於遊客克服恐懼心理的,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溶洞里自由划船的。

我們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漁人,正經歷深邃而神秘的喀斯特水溶洞,前往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被人們稱為當今桃花源的村子壩美。

突然,前面出現一道亮光,抬眼看去,原來是山頂有個小洞,光從那裡瀉進洞來。

艄公解釋說:這段水路將經過三天三夜,就是在這段水路中,有三個這樣的天窗,所以就會有三段水路是黑的,三段水路是明亮的。

在經過一段最黑暗的地方後,有光從水面上映來,眼前豁然開朗,洞口出現在眼前,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出洞上岸,眼前的一抹亮麗使我睜大了眼睛,這裡有河谷、流水、翠竹、水車、農田、茅舍、山花,詩意難比,面對如此養眼的景色,我們所有的車馬勞頓即刻消失殆盡。

村裡的千年大榕樹見證了這個小村的歷史,樹根盤根據錯節裸露在地面上,也是村民納涼、聊天的地方。

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金黃的雲塊散布在天空中, 紅霞碎開,金光一道一道地射出,剎那間,萬道金色霞光浸染了半天,山、樹、雲,都成了金色一片。

本來想留宿村裡的,但由於朋友安排了在縣城住宿,所以傍晚該出村了。

出村從另一個方向經過一段美麗的河道,再通過一個長約700米叫中洞的溶洞,上岸坐老鄉的馬車前行約2公里。

最後來到出村的最後一個溶洞——湯那洞,坐船在暗黑的溶洞行駛約800米。

從那煙霧繚繞的溶洞口出村來,才彷彿從遙遠的世界回到了現實。

壩美,曾經擁有一個遠離現代文明的世界,汽車、電話甚至電燈都隔絕在古老村寨之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她是文明世界的理想生活,是壩美人的現實生活。

沒有與市場經濟的大潮相碰撞時,壩美人雖清貧卻也悠閑安樂,當壩美人推開外面世界的那扇窗時,聲名利慾也隨著現代文明一起奔湧進來。壩美跟祖國大地上其他地方一樣,也開始大興土木搞旅遊接待,收取門票,我不能斷言壩美的未來,只是企盼著壩美人能回歸到曾有的無爭與寧靜,生活富足的同時也能堅守住心中的那個美麗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原意不在寫景,而是借歌頌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社會」,來發泄對黑暗、污濁的現實社會的不滿。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那是我們的精神樂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廖福夫 的精彩文章:

忍受著累與痛徒步登九頂山,看到那風景覺得一切都值了

TAG:廖福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