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永樂大典》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典籍七八千種,堪稱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歷經600年風雨滄桑,從成書之初的萬冊巨帙到今僅剩400餘冊,她的聚散離合也是中華古籍的悲歡縮影。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1403年,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建文帝手中奪取了政權,改元「永樂」。也許是因為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朱棣就想用別的方式證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系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

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永樂大典》完成,全書繕寫成22877卷,裝成11095冊。《永樂大典》搜集了當時能看到的所有圖書資料,將相關內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書摘引抄錄。永樂皇帝在此表現出了寬大的胸懷,即便是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說法,也都一併摘抄,這一點似乎比乾隆皇帝的《四庫全書》要大度得多。《大英百科全書》就將《永樂大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原稿毀於大火,正本神秘失蹤

《永樂大典》編纂不易,書成之後更是命途多舛。永樂六年(1408)冬《永樂大典》完成抄寫,是為正本,藏於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1421),《永樂大典》正本隨文淵閣圖書一起被運到北京。在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宮內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大臣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然而,自從副本完成後,《永樂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樁懸案。目前,關於《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主要有這麼幾種說法:一是隨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毀於明萬曆年間的火災,三是毀於明末清初的南京,四是毀於明末的北京宮中,五是毀於清乾隆年間的大火,六是仍秘藏於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位於今北京天安門東的南池子大街)的夾牆內。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誰「拿」走了《永樂大典》?

乾隆五十九年(1794),曾對《永樂大典》副本做過清查統計,還剩9881冊,已經有千餘冊不知所終。副本最大規模的遺失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北京外國使館林立,「洋人好奇貨,國人善賣之」。在當時,洋人花10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冊《永樂大典》。光緒元年(1875)《永樂大典》已不足5000冊,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僅存900餘冊。

《永樂大典》的另一大劫難就是1900年的庚子國變。義和團把翰林院燒了,於是《永樂大典》落入英人手中。後來英國使館交還了330冊《永樂大典》,但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朝廷已經無力或也無心保護這部書,書放回之後又遭盜竊。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時,《永樂大典》僅存64冊。

丟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老太太用來夾鞋樣

建國後重新搜尋

1949年之後,《永樂大典》的收集工作進入新的局面。1950年,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館員顧子剛率先捐獻3冊;1951年7月,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學系歸還中國11冊,由文化部撥交北京圖書館;同月,商務印書館捐獻21冊。

1983年,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竟然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這一冊是《永樂大典》,最早存放在孫洪林的姑奶奶家。老太太不識字,把書的「天頭地腳」裁了下來,書用來夾鞋樣。幸運的是,農家婦女因襲祖上「敬惜字紙」的傳統,沒有損壞有字的部分,使這冊《永樂大典》的內容得以完整保存。後來,孫家將此書通過掖縣文化館捐給了北京圖書館。

至此,經過幾代人的多方搜求,國家圖書館現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另有200餘冊流落海外,散布在日本、韓國、英國、德國、美國、越南、愛爾蘭等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抗日英雄楊靖宇後代去哪兒了?
希特勒借流行音樂為民眾洗腦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