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對抗城市裡不能忍受的細節 | 對話李迪華

對抗城市裡不能忍受的細節 | 對話李迪華

原標題:對抗城市裡不能忍受的細節 | 對話李迪華




廣東暴雨 疑發多起漏電致死事故:致命原因疑似公共設施漏電


我們是很麻木的,我做的就是讓他們睜大眼睛去看,去感受,然後敢於說出自己的不舒服。過道窄你就去走一次,路牌的金屬稜角露出來了你從旁邊過一下,看危不危險,不要怕被別人說「矯情」。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受訪者供圖

文|新京報記者陶若谷 編輯 | 蘇曉明


校對 | 郭利琴


?本文約5216字,閱讀全文約需10


兩天前,一個演講刷屏了,題目是《「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將問題指向如今的市政建設中違背常識之處竟如此之多。


一個自行車把手出現在人行道護欄上,孕婦行走時包掛在上面絆了一跤;新修好的大學食堂樓梯旁砌了個高台缺少一個護欄,學生擁擠時會十分危險;夜深人靜處,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牽著手穿過一座曲橋,演講者感嘆,「難道你們不擔心他們會掉到水裡嗎?」


這些問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不同,但都指向了「危險的城市建設」這件事。這些日常以為的「小事」,正是威脅人們正常生活的「灰犀牛」。


6月8日,廣東地區普降大暴雨。當晚,廣西籍兩名母女觸電倒地,經搶救無效死亡,觸電原因指向她們身旁的公交站廣告牌漏電。同一天,廣州白雲區三元里街道辦事處發布信息稱,一名男子橫過斑馬線時倒地,後經調查確認為觸電致死。



2018年6月12日,廣州出現暴雨天氣。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惡劣天氣下的城市電力安全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人們紛紛質疑事故原因和管理責任。

我們聯繫了上述演講的主講人——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試圖去談談他公開的這些問題,去解釋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推動進步。


李迪華從事相關研究教學已滿20年。每個學期,他帶著學生租上輪椅、嬰兒車,走到大街小巷去體驗,體驗城市裡平時感受不到的細節,總結出四個字:寸步難行。


30分鐘的演講里,這個中年人保持著高頻的聲調,使用一連串疑問和反問,近乎咆哮地強調一件事——喚醒人們,讓他們發現和察覺這些問題,然後表達出來。



李迪華:「與人為敵」的人居環境視頻來自「一席」(yixiclub)


你的善良必須有一點鋒芒,不然就等於零


剝洋蔥:你的演講里舉了很多城市建設中違背常識的例子,這些是屬於城市景觀設計的一部分么?


李迪華:籠統來講,它都屬於設計。但實話實說,有點像讓設計背黑鍋的那個感覺,其實在那個演講裡面提到的,它本來是應該有設計的,但實際上幾乎沒有設計,或者說設計得特別簡單粗糙,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現象。


把「設計」的環節簡單粗暴地跨過去了,僅僅滿足現行規範中的最低要求,這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城市設計來說,讓人生活在一個安全便捷的城市環境中,這應該是我們工作的一個最高要求。城市中所有的東西都屬於公共環境的設計,這是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剝洋蔥:這個基本的出發點具體指的是什麼?

李迪華:城市是一個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既然城市是以「人」為核心的,那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呵護人?照顧人?


這應該是衡量我們城市設計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尤其是城市公共環境,它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公共產品,或者叫公共服務,所以我們的城市環境質量就代表了政府服務水平或者服務品質,它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情。


剝洋蔥:所以你的演講提到這些「小事」,馬上就刷屏了,也是因為它其實不是「小事」?


李迪華:對,這個演講在網上已經超過100萬人觀看了,這不是我個人的力量,這說明什麼?那麼多人很快就用他自己的經歷去反饋這些問題,說明我講的問題不是孤立的。有一個網友給我留言就寫了一句話,「我每一次步行出門,都把它看成是一次修行。」



建在路口的報刊亭。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那你平時收集這些案例,這是基於景觀設計工作的一部分嗎?


李迪華:有一部分是,我做這些並不是毫無來由。雖然實際上我們是做更宏觀的生態規劃,城市設計不是核心發展方向,但一樣東西從設計開始,到細化方案,到施工實施,到管理維護,到最終使用有很多環節。需要所有環節上的人都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不斷優化,每個環節都好了,整個才會好,整個社會才能在理性中運轉。


另一部分,這是我的業餘愛好,屬於「常識性的關注」。不是作為一個專業研究人員,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個教師,永遠都在追求做的事情不背離常識。


剝洋蔥:你說的「背離常識」具體是指什麼?

李迪華:指的就是,我照片里拍下的一切都不該發生的。


那個跌倒的小男孩,那根寫著「讓」字的牌子桿,根本就不該立在那裡。小孩子踩著腳踏車,然後那個桿就立在路中間,稍微速度快一點就撞上去了。等他迅速站起來後過馬路,又拐到照片里那個墩子前,又摔倒了。



一個小男孩連續撞到牌子桿和石墩。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那些杆子和墩子其實到處都是,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


李迪華:證明你平常都不走路,其實最難的部分,是人們沒有意識。


剝洋蔥:如果大家都意識不到,會變成什麼樣?


李迪華:那就只有靠三條:靠服務提供商的良心,寄希望於他們把事情做得好一點;靠運氣,這個事可千萬別趕上我;靠好心,出了事能忍則忍,別追究。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的安全意識會越來越弱,方便人的意識也越來越弱。


三四年前,我到一個學校去講課,兩個樓銜接的地方,樓梯設計成高高低低起伏的樣子,我到了那個地方都不知道該怎麼走。很諷刺的是,這是一個大學的設計學院。如果一個設計學院自己的樓梯設計成這樣,怎麼給別人設計?


剝洋蔥:所以你去做這個演講,是為了喚醒人們,讓他們發現和察覺這些問題,然後表達出來?

李迪華:是的。我整場用咆哮一樣的風格,就是為了強調,強調,再強調。我一直在講艾默生的一句話:你的善良必須有一點鋒芒,不然就等於零。



被健身器材卡住的小孩。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一定要訴諸法律,不能私了」


剝洋蔥:近期廣州大雨,有人因觸電身亡,媒體報道中提到事故涉及公交車站廣告牌漏電、快遞櫃充電插座裸露等問題。關於在惡劣天氣下的電力管理問題,是設計規劃中會遇到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嗎?


李迪華:這個很複雜,首先要釐清事實。涉及電力的操作規範我不知道,因為這是另外一個專業的事情。但為什麼這次的事情大家很氣憤,就是因為前面已經反反覆複發生同類事情,但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希望你能傳達一個思想,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個公共環境中的悲劇,都要去把悲劇的原因和責任搞清楚,才可能避免下一次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


剝洋蔥:你說的責任具體是指什麼,以廣州大雨為例,怎麼搞清楚?


李迪華:設計師如果沒有考慮進去這個安全因素,那就是設計的責任。而且設計不是一個人或一個部門,而是統籌很多專業人員協作之後完成。設計沒統籌好是設計師的責任,如果設計師請的這個做電力設計的做的東西不符合規範,那就是電力設計的責任。甚至還有一種可能,我們現行的規範也是有問題的,比如關於變電房的選址,這些規範是否出了問題,現在事實還不清楚。


接下來,如果設計沒問題,那要考慮是不是施工的失誤,他有沒有按照設計要求安裝?如果施工也沒問題,那管理方面有沒有問題?如果這些排查都沒有問題,最後再考慮使用者是否出現使用不當的問題。

剝洋蔥:看起來我們只是看到一個結果,但具體哪一個環節出問題,想要釐清責任並不容易?應該怎麼辦呢?


李迪華:最後要追溯到責任方。廣告牌屬於廣告公司,政府供電局可能又有一套說法,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訴諸法律,不能私了。只有釐清責任,下一次才知道到哪個地方去改進。


剝洋蔥:我們是怎麼一步步把改進的機會忽略掉的?


李迪華:沒有一件事情一開始就是完美的,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我們可能策劃不好,但規劃可以做好,設計如果沒做好,我們可以在施工中改進,施工要是不好,在管理維護中依然有機會改變。


但是,很多情況之下,我們的設計可能並不差,但是施工粗糙一點,管理更粗糙一點,然後我們看到的更差了。我們有很多機會去改變,但缺少了這樣的一個良性循環。這個良性循環缺乏的背後,是人們缺乏一種意識——追求更好的意識,每個環節都應該去監督和完善的意識,如果沒做好但堅持改進仍然會有美好城市的這個意識。


中間有任何一個環節缺失了,它都有可能叫破窗效應,它都變得更壞。



城市裡騎車擠佔了人行道,行人只能在機動車道上行走。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對普通人來說,更多是作為這些服務的使用者,你覺得有哪些問題?


李迪華:我們中國人喜歡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善於去反饋。使用者沒有把自己的事情真當做事情,安全的意識沒有,方便人的意識沒有,追責的意識也沒有。這一次沒有受到傷害的人,他覺得說,這條路我天天走,但不是天天下雨,而且就算是下雨我繞開走就行了。

要知道如果涉及城市公共環境方面的生命侵害,政府、社區、物業,所有提供服務的單位,都是要負責的。在法律上也有明確的民事責任界定,比如《侵權責任法》,目前高空墜物用的比較多,如果有人往樓下扔東西砸到人了來源不明,全樓都要負責,除非你能夠提供不在場證明。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場景都可以應用到這個法律,只是大家不知道。


剝洋蔥:但在沒有發生惡性事件的時候,會有人覺得事情小,你做這些事情有點吹毛求疵,聽到過這樣的觀點嗎?


李迪華:出了事就是百分之百。今年四月份,清明節之後的一天我路過一個路口,很多自行車停在路邊鎖在護欄上。一個孕婦從邊上走過去,背包掛在車把上,她絆了一下。我當時從後面看到她動作很敏捷,沒摔倒,沒想到是個孕婦。我打電話給城管,城管找了個理由推了,我又打電話給市民熱線12345,她們態度很好,給聯繫了幾個部門,但當時也沒有反饋。



城市中的人行道被單車霸佔,不少單車甚至停在盲道上,給行人帶來不便。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所有人都說,這個事不大。這個孕婦,連她自己都說不是第一次了,習慣了。這些自行車的車主怕被偷,就鎖在護欄邊上,你說讓誰管?可是,孕婦背的包確確實實掛到上面了,她也確實絆了一下。


我做的事情是防患於未然,難道真的要等到一個孕婦真的摔倒了,肚子里的孩子沒了生命,社會才重視起來這個問題嗎?


「如果設計者是寬容的,那就完了」


剝洋蔥:你的演講里也提到孕婦這件事,有的網友聽完說:「別的沒記住,就記住打電話了」,對這個反饋你怎麼看?


李迪華:能記住這個,已經非常成功了。政府設置這個熱線,就是他有意願去接受反饋,你為什麼不使用?有句老話叫,民不訴,官不究。市民熱線服務態度很好的,給你聯繫城管,如果那邊不管再聯繫市政,再聯繫其他部門。他們還會回訪,問你對意見和問題滿不滿意。

今天真正的狀況是,很多人他不敢主張權利。我覺得這件事最有意義的就是,知道我遇到不快,就打12345來吐槽,我要主張自己的權利。


剝洋蔥:你經常用打電話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么?有實際作用么?


李迪華:我打電話打了十多年了,一直在打電話。北大一個食堂改造之後,樓梯有一段旁邊有個檯子高出去一塊,沒裝護欄,我打了電話三天就改了,效率很高的。


剝洋蔥:演講中你提到會專門訓練學生的「不滿意」,怎麼訓練?


李迪華:我們是很麻木的,我做的就是讓他們睜大眼睛去看,去感受,然後敢於說出自己的不舒服。過道窄你就去走一次,路牌的金屬稜角露出來了你從旁邊過一下,看危不危險,不要怕被別人說「矯情」。學生對我的評價就是,「選過課的,都變得瘋瘋癲癲的,走到哪裡,不滿意到哪裡。」



最窄處不足30厘米的人行道。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你們還有租輪椅、嬰兒車、拐杖的體驗課。


李迪華:對,這是我們研究生院每學期都有的課程。我們是健康人,每天有那麼多種躲避災難的方法,但這些人沒有。他們回來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的城市有這麼多細節。這也是我在演講最後連說了三次「寸步難行」的切身體會,我覺得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去感受一下。


剝洋蔥:我看到一些業內的朋友有人提出擔憂,覺得將負面的枝節的東西集中起來很嚇人,你怎麼看?

李迪華:我不敢接受「將負面的枝節的東西集中起來很嚇人」,應該改變的東西不允許別人說,明明沒有做好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批評,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從業人員的眼睛裡不能容忍沙子,如果設計者是寬容的,能夠包容問題的,那就完了。


剝洋蔥:把這個城市空間規劃的問題放在整個國家的發展環境里,是不是還處在一個比較初期的階段?


李迪華:我們的城市建設基本從改革開放才開始有,積累的經驗也不過四十年。而這些年裡,城市人口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長,相當於我們每年要對一千多萬人口提供住宅和城市公共設施環境,首先讓人有地方住,有路可走,能夠做到這點已經是非常輝煌的成就了。


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去追求高品質,不能求全責備,但是,我們不能只滿足於躲避危險保護好自己不出事,我們要嚮往更好的。


剝洋蔥:什麼是更好的?


李迪華:街上就應該是平的,不應該有坎兒,可以讓我們的孩子非常自由地奔走,是一個對任何人都安全的地方。


現在的道路,我們太過遷就汽車了,而不維護人的利益。


我拍了很多張照片,為了讓車有地方停,就把人行道上畫上停車線,反而是人在機動車道上行走。浙江一個婦產醫院門口,為了治理亂停車不讓車開上人行道,在道口立了一個十幾厘米高的水泥墩子,我的一個朋友,他晚上去探望親屬時沒看見,撞到那上面,摔倒就斷腿了。這樣的問題非常多,非常嚴重。



一家婦產科醫院門前的水泥墩,有人夜晚探病絆倒。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你好像特別關注人行道?


李迪華:當然了!人,是最重要的,我們的城市就是要滿足人的基本訴求。我演講中有一句話被刪掉了,「為愛你的和你愛的人去推動城市人居環境的改變」。不過,要先引起重視,才有可能推動改變。


我做的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而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要回歸常識,回歸個人的感知感受。


剝洋蔥:網友給你的回復,你看得特別仔細,有沒有印象比較深刻的?


李迪華:太多了,我看著都要掉眼淚。有一個網友說,「我奶奶(方言:也有外婆的意思)大部分時間只住舅舅家,很難請去別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從舅舅家一路步行至公園、早市的路,她已經背得非常熟悉了,知道哪裡有坑,哪裡有台階,不需要我們攙扶,自己就能去。與奶奶同行的時候,道路上的障礙物會變成全家人的核心焦點,攙扶的人會不停重複「小心,台台(方言)」。


剝洋蔥:這個奶奶真不容易。


李迪華:所有的奶奶都這樣呀!



你遇到過什麼不方便的城市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剝洋蔥 的精彩文章:

TAG:剝洋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