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祁營洲:如何用純中醫思維分析及治療人體之濕

祁營洲:如何用純中醫思維分析及治療人體之濕

(溫馨提示:本文篇幅較長,非有耐心+有體力+有強求知慾望者不可讀也。若能靜心細讀,認真體會,必有大獲。)

各位同學,今天給大家的講課完全是站在純中醫思維臨床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分析及治療人體之濕。

濕,或者叫濕邪,在人體當中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你會發現現在的若干人,去看病的時候,要麼是自己說要麼是大夫說「體內的濕氣太大」等等。那究竟該如何來認識這個濕,這個話題非常值得一講。我會按照我在臨床當中是如何分析、判斷、診治濕邪的整個過程來給各位詳細分享。

我給大家講課的時候,一再強調中醫是天人相應的整體化思維,我們在分析任何疾病的時候,都要努力把一個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間,要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我們要看到一年的四季變化,要看到一天的黑白交替,更要有「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種看待世界的格局,你只有站在大的格局當中才會發現原來你所看到的病不再是一個病,而是一個有病的人。我在面授班上也經常說過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看的不是一個人的病,而是一個有病的人」。你需要把一個人放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心理環境、生活環境當中來思考,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你必須要具有人文關懷地看待這麼一個有病的人,其實,大夫本身就是需要首先自己是蘸滿了感情去看病才行的。

關於祛濕,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讓我非常痛心的話:「我每天都在喝紅豆薏米水,大夫說了讓我每天都喝」。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來的,但事實上講,這個方法挺扯淡的。如同傳言所說的那樣,如果天天喝紅豆薏米水能夠管用的話,你們的濕邪是不是早都已經被去掉了?我看天天紅豆薏米水的人還是天天濕邪泛濫,紅豆和薏米的確有一定的祛濕作用,但往往兩者起到的祛濕作用抵不過你喝進去的大量水濕。其實很大程度上這都是一幫不怎麼不幹臨床的「中醫大師」們在瞎忽悠,我個人是非常反感這種觀點,我認為醫學所有的觀點都需要注重實戰實效,否則都是在耍流氓。

關於濕邪

我們再回到這個濕邪的話題上來,我們把一個人同樣回歸到天地自然之間,人也是大自然當中的一個部分。那現在我們人體有濕了,你就可以把人看成是一個大自然,推而廣之。你把人看成一個大自然,你體內有濕了,你該怎麼去理解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好比現在地上有了一灘水,你該怎麼辦?你說你有什麼樣的辦法能把這灘水給去掉?如果這個道理你想明白了,人體的濕你也就能分析的很明確了。中醫的思考就是需要把它放回天地自然放回生活中去,我一向反感把中醫給玄化,中醫永遠是來自於生活,生活當中處處都有中醫的道理,就看你是否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否有一顆善於感悟的心。

如果讓我去考慮的話,我是一個臨床大夫,我至少能想到以下若干個不同的辦法。

1

利水法

第一個方法。這不是有一灘水嗎?我在旁邊去挖一個小水溝,開闢一個小水渠道,然後讓這灘水順著這個渠道流走。這個方法具體在中醫的治法上叫做「利水法」。

2

溫化法

第二個方法。我可以不管它,然後等待太陽出來,讓天空中溫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水就可以被蒸發走了。這個方法具體在中醫的治法上叫做「溫化法」,就是利用溫的方法,去溫化水濕。

2

「風能勝濕」法

第三個方法。我們再想一想,當你洗完衣服晒衣服的時候,除了把衣服掛在一個陽光之處,還會掛在哪兒啊?對了,會掛在一個通風的地方。為什麼你會掛在通風的地方呢?因為你覺得風刮一刮這個水就被刮幹了,這是不是我們大家生活中很樸素的道理啊?好,於是你會發現,風也是可以來祛水濕的。這種方法在中醫當中我們叫做「風能勝濕」。從中醫理論的角度我再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風能勝濕,從五行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相剋的關係。水濕和人體的脾關係最為密切,是脾主運化水濕的,脾在在五行屬土,風和人體的肝關係最為密切,肝在五行中是木,木是可以克土的,所以轉化過來就是「風能勝濕」。

4

瀉水法

第四個方法。我們繼續想,如果說地下的這一灘水繼續擴大,它不是一灘水,而變成了一條河。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就是水非常大了,你挖一條小溝兒是不夠用的,你必須要打造出來一條河,要讓這個水洶湧澎湃地流出去。這種方法在中醫的具體用法上叫做「瀉水法」。

5

以水克土法

第五個方法。有句成語說得好,叫「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有水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用點土,用土來填一下,這個水就沒了。其實用土來克水這個方法也是五行的關係,土本來是克水的。這個方子具體在中醫上就叫做「以土克水法」,這裡的土就是要通過調理健運脾胃從而達到祛濕的目的。

當你明白了以上五個方法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人體出現濕的時候,是可以採用生活中的這些道理來對照思考,然後針對性地治療。這哪是喝一個紅豆薏米水就能解決的問題呀,肯定是具體分析具體來治療。

治療角度

從治療角度來說,我們該怎麼選擇不同的方子或不同的藥物?

1.利水需要在水邊挖一個小的渠道,然後把這個水給利走,所以我們找的藥材一定是要能夠利濕的,是要能往下利的,甚至是往下有輕微的瀉的作用的。中藥當中具有利水作用著名的方劑我在臨床當中經常會用兩個,一個叫五苓散,一個叫豬苓湯。

這兩個方子都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子,共同特點就是利水的。以五苓散為例,當中用到的茯苓、豬苓、澤瀉都具有利水滲濕甚至是有瀉水的功效,他們對水的這種利的作用是比較強的,當你想用一個力度稍強的方法來對付水濕的話,就可以用這兩個方子。這兩個方子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人體的濕邪相對比較大,需要你想辦法趕緊開闢一條渠道把這個水給利走。那麼接下來問題來了,水往哪利呢?在人體上只有兩種方法,要麼是利小便的方法,要麼是利大便的方法,而最常見是通過利小便方式把水排走,五苓散和豬苓湯統統都是這樣一個主旨功效。

從方向上來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你會發現五苓散和豬苓湯針對的那些水濕的病症往往是下肢水腫,往往肉眼能看到,或者一摁一個坑,水往低處流,中醫講「濕性趨下」,當水濕比較多的時候,往往就會往人體的下部去流動,所以就出現了下肢的水腫,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用利水的方法就顯得比較靠譜了。

2.溫化法溫化法是水在地上,讓天上升起太陽。讓天上升起太陽對應的是鼓舞人體的陽氣,把人體的陽氣給蒸騰起來。蒸騰人體的陽氣往往採用的是什麼方法?臨床當中往往只有二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從心來入手,因為心在五行當中是屬火,就相當於天上的一輪太陽,所以溫化法的典型代表就是通過溫心陽來起到升起人體內部太陽的作用,對應的最著名的方子就是桂枝湯。桂枝湯有人說是治感冒的,如果你跟著我學到現在還認為某一個方子是針對某一個病,我只能說很悲哀。大家學的任何一個方子是對應的一個證,是證明的證。對於心陽不足證,我們統統都可以用桂枝湯,不管它是什麼病,它有可能是感冒,它有可能是水濕,它有可能是胃疼,只要是符合心陽不足這樣一個證候都可以用桂枝湯。當你用桂枝湯升騰起人體的心陽,這人體內部的水濕就逐漸地被蒸騰氣化了。

除了用桂枝湯之外,你還可以用一個著名的方子叫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同樣來自於《傷寒雜病論》,苓桂術甘湯只有四位葯組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這四味葯放在一起,共同起到的作用就是溫化水濕。但這個溫化水濕,你會發現水濕一蒸騰,它往哪走呢?是往上走,這和剛才的五苓散和豬苓湯治病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五苓散和豬苓湯是利水往下利的,而桂枝湯和苓桂術甘湯把水蒸騰氣化是往上往外蒸騰的。於是你會發現桂枝湯和苓桂術甘湯往往針對的水濕是在人體的上部。

蒸騰人體的陽氣除了從心來思考之外還能從哪走?還可以從腎走。因為咱們說腎中有真陽,我們同樣可以鼓舞人體腎中的陽氣。這就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一個水壺,我在水壺下面點起一把火,因為腎也在人體下部,就相當於點起了人體的腎陽之火,然後把水燒開,讓水蒸氣逐漸繼續向上蒸騰。這個方法最有效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子叫真武湯,這個方子同樣來自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真武湯的作用機理是從下部來走,直接在人體下部燒了一把火,把水濕蒸騰氣化往上行。

此處順便插一句,以上講的方子都是來自於張仲景的方子,所以張仲景的方子稱之為經方是有道理的。大家會發現《傷寒論》的方子通通都是注重實戰實效,從來不跟你講諸如你必須要注重身心靈的修養,你得背背《道德經》,你得修修禪什麼的,張仲景的方子從不給你講玄的,通通都是直接來治病救命的。經方一定是經過歲月的打磨真實有效的東西。

3.風能勝濕法,通過颳風的方法來治療這個濕邪。著名的代表方劑叫痛瀉要方,這個方子是宋代的一個方子。痛瀉要方的原意是治療腹瀉的,腹瀉永遠和濕有關係,就是體內的濕邪太大了,然後人體通過一個自救的方式自身去調節平衡,於是通過往下瀉的形式讓自己拉肚子來瀉這個水濕,所以凡是講到瀉永遠和濕有關。

痛瀉要方之所以很出名是因為它用的方法相當高明,這個方子用到了四味葯:陳皮、芍藥、白朮和防風。陳皮是健脾利濕的。芍藥是緩急止痛的。為什麼叫痛瀉要方呢,就是拉肚子的時候,會感覺肚子疼,肚子一疼,必須要去拉肚子,所以用這個白芍是為了緩急止痛。白朮同樣是健脾利濕的。你會發現這個方子用了兩味健脾利濕的葯,加上了一味緩急止痛的葯,但還不足以來解決這樣的一個濕邪瀉下的病症,於是加上了一位非常巧妙的防風。防風的作用是什麼?防風的作用就是符合了風能勝濕,也就是說,我讓人體當中通過防風來颳起一陣風,於是痛瀉要方就產生並出了名了。這個防風我們把它叫做風葯,其實風葯有很多,凡是那些具有能行能散,具有發散作用的葯都可以稱之為是風葯,比如荊芥、防風都是。

4.瀉水法。剛才我說了,水邪非常大,你用利水來不及,你用溫化法更來不及,你讓颳風呢,你說一湖水,你刮到什麼時候?當務之急得趕緊去瀉水,否則就水漫金山了。這就相當於你家馬上就被淹了,你說我去挖一個小溝行不行,肯定不行;你說我現在讓天空出太陽行不行,肯定來不及;你說颳風行嗎?肯定不行。你唯一的方法就是趕緊找個抽水機把水抽走,引到一個大湖裡邊兒去,所以這種方法叫瀉水法。

瀉水法在這個我們的方劑當中,最經典的代表方有兩個,一個叫十棗湯,一個叫禹功散。你看禹功散這個名字,大禹治水的禹,功勞的功,就是相當於大禹治水的功勞,大禹治的水一定是大洪水。十棗湯和禹功散的作用都是瀉水,力量非常巨猛,這個中醫當中叫做峻下瀉水,針對於病情危急的內濕,就是體內的濕邪非常大,你不趕緊去瀉水的話,就可能危及到生命了。關於這兩個方子,大家做一個了解就可以,因為這兩個方子都比較猛,對於在座的各位來說,你們可能用不到這兩個方子,但是你必須要明白在治療濕邪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思路就是瀉水法。

5.以土克水法。以土克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個土對應的就是人體的脾胃,就是通過健脾的方法來達到克水。中醫講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水濕的,如果脾胃功能強健的話就可以有效地把這個水濕給運化走,如果脾胃功能不強的話,水濕就內停了,所以產生了濕邪。以土克水法的本質就是要想辦法去健脾,健脾才能化濕。

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子給大家來舉幾個。第一個方子是二陳湯。二陳湯呢是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為什麼叫二陳呢,是因為陳皮和半夏。這兩味葯是存放的時間越長越陳久效果會越好,所以取名叫二陳湯。二陳湯的功效就是健脾利濕的,是通過健脾胃的方法來達到祛濕的目的。陳皮和半夏這兩味葯是用來健脾的,然後加上一個茯苓,茯苓又具有淡滲利濕的作用。

還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叫平胃散。這個方子是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這四味葯組成。蒼朮和白朮,其實都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但蒼朮比白朮更偏燥濕了,他的力量會更強,他對濕邪來說力量更強。比如你發現自己飲食不香了,伸出舌頭一看,舌苔是又白又厚的,這種情況一般提示的就是體內的濕邪很大,脾胃的運化能力差了,這個時候就趕緊用二陳湯和平胃散就行,先通過健脾把中焦脾胃的功能給強健起來,然後把這個水濕給化掉。二陳湯和平胃散主要的作用關鍵點就在於中焦脾胃。

講到這兒,我們也發現這有一個問題,臨床當中有很多的女性白帶非常多,中醫這叫帶下病。比如說帶下清稀如水,或者說白帶顏色偏白,這在中醫看來還是濕邪為困。大便這個濕,病位點並不僅僅在中焦脾胃上,它往下走了,因為水往低處流,就好像是當水比較多的時候就逐漸地往下去滲了,這時就出現了女性的白帶過多。有一首名方叫完帶湯,方子是來自於著名的《傅青主女科》,我個人是非常崇拜傅青主的,全才型人物。完帶湯是《傅青主女科》當中的一首著名的方子,這個方子是針對帶下而設的,治病的思路就是以土克水法,是通過健脾胃的方法最終達到來治療帶下的目的。比如方子當中有党參、白朮,山藥等藥物,這些藥物就是為了健脾胃,通過健脾胃來補土最終達到治療帶下,這是以土克水法。

以上是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了一下人體內有濕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把一個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間,擁有這種純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人體的濕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以及怎麼去治理。建議大家的是,要有大的天地自然觀的格局去思考問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要看到大山的整體輪廓和起伏,你得走出來,去看一看整體的大自然。然後來思考大自然當中是否有和人體相類同的自然現象,然後很多東西就迎刃而解朗朗乾坤了。

我經常講人與自然要相互協調,天人合一。那反過來,當你分析一個人體局部病症的時候,你可以把人當作是一個大自然。人如果是一個大自然的話,我們的五臟六腑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的心就是天上的太陽,它是心陽。我們所呼吸到的空氣,這個大氣就是我們的肺,因為肺主氣。我們腳踩著大地就是我們的脾,在五行中屬土。在地上長出來的花花草草,一草一木就是我們的肝,因為肝在五行屬木。那腎在哪兒呢?我們腳踏大地地下的水就是我們的腎,中醫講腎主水。所以當你擁有了這樣的一個天地自然純中醫思維的話,你會發現中醫帶給你的是一種大的格局。

我只是站在單純濕邪的角度來給大家進行了分析,更大的事實是,這絕對不是簡單的臨床也不是純粹的臨床,因為真實的臨床不可能完全單純地按照以上我所講的這五個思路去發病。因為濕邪很怪,它往往不是單獨存在,而經常合併其他病邪。中醫講的六淫或六邪叫風寒暑濕燥火,人體在發病的時候,往往不是單純的一種病邪,都是交織在一起的。就拿濕來說,我在臨床當中經常會見到以下三種情況:濕熱、濕寒、濕淤。

濕熱怎麼形成的呢?

濕可能與熱交織在一起,產生了濕熱證。濕熱證是體內有濕同時還有熱,濕和熱交織在一起黏黏乎乎,就像夏天我們的桑拿天一樣,這時你單純祛濕不行,你單純祛熱也不行,你得想辦法把濕和熱統統搞定。

濕熱的形成也有可能是,一開始體內單純只有濕,但是濕郁可以化熱,就是說濕邪在體內的時間長了,日久可以化熱,在臨床中就叫做濕郁化熱。在中醫當中濕郁化熱怎麼去理解呢?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你自己洗臉的時候,用毛巾擦臉,擦完臉之後大家都知道把這個毛巾給晾起來。如果說有天早上上班非常著急,沒有及時地把毛巾給晾起來,你把毛巾團了一團就扔在盆里,等晚上回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毛巾都熱了,有這種感覺嗎?為什麼,這就叫濕郁可以化熱,在生活當中很常見的,這其實就是生活當中的自然現象。

我們稍總結一下,濕熱的形成往往有兩個成因:一個是濕和熱交織在一起,二是濕郁化熱。這個時候治病就非常考驗大夫水平了,你會發現,當你採用溫化的方法來祛濕會助長熱邪;當你採用清熱的方法來祛熱可能會助長水濕。這是個翹翹板,按了這頭兒翹了那頭,很難辦。濕熱的表現是什麼呢?往往是渾身困重黏黏呼呼,頭重如裹,尤其是看舌頭,舌苔偏白偏膩,但是又發黃,是白中透黃或者說這個苔直接就是黃膩苔。

濕熱怎麼治療呢?

那這種濕熱該怎麼治療呢?再給大家講幾個代表的方子。第一個代表的方子叫三仁湯。三仁湯是來自於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其中的這三仁非常重要:炒杏仁、白寇仁、薏苡仁。炒杏仁是降肺氣的,是通過降肺氣來起到利水的作用,就是隨著肺氣往下降,讓這個水濕往下行。薏苡仁呢,是單純利濕健脾化濕的,況且薏苡仁性寒,還具有清熱的功效。而這個白寇仁呢,是健脾又具有一定溫化水濕的作用。所以說這三仁就是一個寒熱平調,又能去濕又能清熱。當然三仁湯的中還有其他的成分,比如厚朴、半夏、竹葉、通草等,所以說三仁湯整個方子配合在一起,共同達到了清利濕熱的作用。另外,三仁湯作用的靶點在哪兒呢?作用的靶點在人體的中焦,是通過中焦去健脾、滲濕、清利濕熱。

水往低處流,那如果說水繼續往下流,濕熱又到了我們的中下焦,到了我們的腿或者陰部,比如有的女性出現的婦科炎症,陰癢,或者男性出現了陰囊潮濕粘粘乎乎的濕熱情況,我們就還得用到茯苓、澤瀉等往下利濕之類的藥物了。這個時候在治療上可以選擇八正散,因為八正散正是通過往下利水的方法來達到清利濕熱的功效。

八正散當中有瞿麥、扁蓄、車前草等,你看車前草本身就是利水的,具體是利小便,讓你的水濕從小便而走。車前草不僅利水,還有清熱的作用,所以說它就是清利濕熱。從這個意義上來考慮,你與其說喝紅豆薏米水還不如喝點車前草水呢,因為從清熱利濕的功效來考慮,車前草遠比紅豆薏米強。所以那些天天說紅豆薏米能祛濕的,基本都不是搞臨床的。

我們再說一款葯叫四妙丸,由四味葯組成:黃柏、蒼朮、川牛膝、薏仁。其中川牛膝是引熱下行的,它通過引熱下行讓濕熱從小便而走。薏仁,具有健脾滲濕的作用。蒼朮功效是燥濕,它燥濕的力量比較強。黃柏,具有清熱的功效。這個方子把濕照顧到了,把熱也照顧到了,所以四妙丸也是一個清利濕熱的好方子。

另外,當有濕有熱的時候,其實這個濕還可以是痰的一種,我們經常說痰濕痰濕嘛。濕熱化痰的時候,這個痰比較稠,或者說顏色比較黃,這個時候就是濕郁化痰了。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一個方子叫溫膽湯。溫膽湯本身具有健脾化痰、清利濕熱的作用,它含有陳皮、半夏、茯苓,也就是二陳湯的組合,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另外它還含有枳殼、竹茹,有清熱化痰的功效。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濕熱都用溫膽湯,必須要有濕有熱,這個濕已經化痰了,這個時候才適合用溫膽湯。

濕寒該怎麼辦呢?

臨床上除了以上濕熱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濕和寒交織在一起,叫寒濕或濕寒。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是寒濕體質,說白了他體內除了濕還有寒。你要考慮不僅僅要祛濕還要溫寒。在治療上該怎麼辦呢?我們得看這個寒濕在哪兒了?在人體的不同位置,代表方就不一樣。舉個例子,比如說在肺,咱們現在經常看到老慢支的人,一到冬天,天一冷就開始咳嗽,有痰,甚至開始喘了,就是明顯的肺中有寒濕,這時代表方是《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是張仲景發明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子,治療外寒內飲,就是外面有寒,體內還有水濕,內飲。對於那些一到冬天或者一受涼就咳嗽就有痰的,我們可以用小青龍湯。那如果說寒濕因在了脾胃,有人說我一受涼就拉肚子,一吃個西瓜就拉肚子,一吹空調就拉肚子,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時的代表方子是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這個方子針對的是人體中焦的寒濕。再往下走,那如果說寒濕在腰呢?有人說腰部一受涼就痛、就酸,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腎著湯,還也是張仲景的方子,有三味葯組成:茯苓、白朮、炮姜。茯苓、白朮從脾來走,健脾利濕。炮姜,熱性可以往下行,歸肝腎經。通過腎著湯來治療這樣的病證,它的趨向性在腰或腰以下。

如果說現在還有很多女性是「宮寒」,中醫不講子宮,中醫講胞宮。胞宮內一派寒濕之象,該怎麼辦呢?你用小青龍湯就不對了,用附子理中丸也不對了,靶點都不對。用腎著湯靶點還稍微靠譜一些,但還是不能夠直接針對胞宮,這個時候你可以用溫經湯,這個還是張仲景的方子。溫經湯就是直接針對婦科當中一派宮寒體質的,我在臨床中經常會有不孕不育的女性來找我看病,我發現有半數都和體內的寒濕有關,當然這和長期的不當的生活習慣有關,比如經常貪涼,冬天穿得少等。這個時候你就要想辦法把體內的這個寒濕給化掉,而這個溫經湯就是溫經散寒,來化體內寒濕的。所以你看看這不同的靶點用藥的思想是完全不一樣的。

濕和淤交織在一起怎麼辦?

除了以上兩種情況,濕還可以和瘀交織在一起。為什麼可以和瘀交織在一起呢?往往人體內有寒有濕的時候,最終會阻礙氣血的運行,當阻礙了氣血的運行,最終人體就產生了瘀滯之象,比如說你看舌質是發暗的,舌下靜脈也是曲張的。這樣的女性往往會有痛經等一派瘀血之象,腰也疼,時不時的還會頭疼等。這個時候你單純去化濕就不行了,你要考慮到體內是有瘀滯,必須要幫她繼續化瘀。我給大家再舉兩個代表方子。第一個方子叫生化湯,這個是傅青主的名方,至今也有很多人盲目吹捧,把生化湯作為了產後第一方,所有生了孩子都吃這個方子,其實這也是錯的,因為任何一個方子都有它的適應症,生化湯針對的是有濕有寒有瘀的體質,如果是有熱那就不適合。因為生化湯主要是活血化瘀,同時還有溫的作用。產後婦人經常會出現惡露不凈,這個惡露就是體內有瘀,有瘀一直在往外排但排不幹凈。另外產前多熱產後多寒,這個時候你不僅要排她的瘀還要溫她的寒。生化湯就是為了來排這個瘀滯同時有溫寒的。除了生化湯之外,還有個代表的方子叫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也是張仲景的方子,當下社會中有很多大夫把它用在治療一些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一些疾病,也就是體內的有形之邪。「有形之邪」該怎麼去理解?是當體內有寒有瘀,然後逐漸瘀成了有形的東西的時候,就有了類似於現代醫學當中檢查到的病理產物。

這個時候桂枝茯苓丸的作用就比生化湯更猛了,因為它中間還有牡丹皮、桃仁這樣的葯,直接去往下攻了,它把這個瘀滯給化開攻下去,是這麼一個作用。其實各位學習完了這個濕和瘀之外,你還要考慮另外一點,就是當濕和瘀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濕瘀還有可能會化熱,所以當你在使用生化湯或者桂枝茯苓丸的時候,要明白這兩個方子的藥性都偏溫,如果這個人的體內有濕有瘀同時還化熱了,你還要考慮到是不是要稍微加些清熱的葯來反佐一下。

總之你會發現人體的濕邪很複雜,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層層分析,這中間要經過你自己不斷的臨床。通過臨床去發現原來人體的濕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情況,究竟是在哪些位置?治療的時候你該用哪些方子?同時你在用藥的時候要考慮到這個葯會產生什麼樣的弊端,你要去想辦法去迴避,等等,這哪是隨便看了一篇養生文章就能治療的,這哪是隨便信口開河寫一篇文章說紅豆薏米水就可以統治濕邪了?很多人現在盲目相信一些養生文章,看完之後覺得很high,就開始嘗試,結果一試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就又開始罵中醫了。

以上的內容我是完全根據我個人在臨床當中治療人體之濕的時候,會從哪些方面去考慮,會從哪些方向來針對性的治療,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純中醫的思維,另外非常關鍵的兩點就是,一是分析疾病應該是放在天地自然之間,二是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要注重實戰實效。隨著中醫思路的拓寬,一個人的格局也就慢慢變大了,因為你經常思考一個疾病的時候你就想到了人體的天地自然、想到了宇宙、想到了地球、想到了一花一草、想到了山川和河流的時候,你的心胸也會越來越寬闊。所以中醫治病治到最後一定是身心靈的同治,但身心靈是一個金字塔,塔底必須是身,中間是心,塔尖才是靈,至於心和靈必須要在塔底打好基礎之後才能悟到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如果學中醫一上來就講如何修心等字眼,我覺得是不合適的。你先把中醫真正的基礎打牢之後,格局自然就會變大。就相當於江湖當中的一個武林高手,一上來就跟你講武術的最高境界是止戈為武,就是不打仗,他能信嗎?其實一個真正的武林高手,他必須功夫已經相當了得了,他已經打敗天下無敵手了,他已經經過了他的實戰性非常強之後,最終他領悟到原來武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如果你上來教一個小孩學武,告訴他說武術最高境界是不打架,他一定學不成,你必須得讓他具有極強的實戰能力之後,他在打架的過程當中,逐漸悟到了這個道。如果中醫也有道的話,我的觀點非常明確,你首先必須要學的是實戰實效的醫術,而那個醫道是你自己在醫術的基礎之上自己去慢慢體悟的,而不是別人一上來就能教給你的。

(按:本文是我主講的《祁營洲私塾》面授課程學員交流群中的其中一次課下分享,由學生郭曉紅、陳萌、閆慧、於曉卉、王爽、梁蘊茹根據我的講課錄音整理成文。)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祁營洲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祁營洲工作室 |